艺术史

搜索文档
|晒书客·获月之书|
经济观察报· 2025-06-23 14:59
《我的文学奖》 - 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拒绝过十个文学奖项,并在书中嘲讽颁奖官员和文化界的虚伪 [2] - 伯恩哈德在书中贯穿暴躁情绪,批判政府、国民和一战后奥地利的社会状态 [2] - 他认为文学奖只是借名人名义,大众不关心,官方用来撑门面 [2] 《拍电影的人类学家》 - 法国人类学家让·鲁什反对欧人猎奇视角拍摄非洲,主张平视和真实记录 [5] - 鲁什的纪录片力求平衡镜头特权与人类学操守,但真实场景仍引发争议 [5] - 书中揭示人类学面对的根本性困惑:真实记录与猎奇界限模糊 [6] 《一名神经疾病患者的回忆录》 - 施瑞伯是弗洛伊德著名案例,回忆录记录其妄想狂经历,被分析为"妄想性痴呆" [8] - 拉康进一步阐释患者陈述为"主体的话语",精神分析可祛除自我蒙蔽 [9] - 回忆录是首个完整中译本,混合幻象与事实,具文学价值 [8] 《俄国思想史: 从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 - 瓦利茨基梳理18-20世纪俄国思想,涵盖主流与非知名人物 [11] - 强调俄国哲学依赖"地方实践者",通过政治实践传播而非学术著述 [11] - 民粹派等极端实践者被纳入思想史,体现"思想即政治实践"的立场 [11] 《伦勃朗的眼睛: 天才与他的时代》 - 艺术史家沙玛以伦勃朗1629年自画像为切入点,分析其眼部画法 [13] - 书中纵横勾连绘画技法与社会历史,展现"过度鉴赏"风格 [13] - 伦勃朗在荷兰黄金时代脱颖而出,沙玛文风才华横溢但争议性强 [13]
凝视的革命:《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艺术史坐标
经济观察报· 2025-06-09 14:02
(原标题:凝视的革命:《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的艺术史坐标) 在荷兰代尔夫特的黄金时代余晖中,约翰内斯?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1665)如同一颗嵌入 艺术史长河的神秘珍珠,其微光穿透三个半世纪,持续改写着人类对肖像画的认知范式。这幅看似日常 的少女肖像,实则是 17 世纪荷兰艺术转型的缩影,承载着从宗教神坛到世俗人间的视觉革命,在巴洛 克的戏剧性与启蒙时代的理性化之间,开辟了一条凝视的新维度。 维米尔工作室遗留的透镜、暗箱装置残片,揭示了他作为 "光影工程师" 的探索。画中光线从左侧斜切 而入,在少女右脸颊形成精确的明暗交界线,这种光影分布遵循光学定律,与卡拉瓦乔的戏剧性明暗对 照法不同,更趋近自然主义的视觉真实。X 射线扫描显示,维米尔在打底稿时使用了暗箱投影技术,少 女鼻梁的阴影角度与暗箱成像的几何计算高度吻合。色彩层面,他构建了精密的视觉色谱:头巾的群青 与珍珠的金属反光形成互补关系,颈部肉色中调入极细的群青颗粒,在特定光线下呈现微妙冷调 —— 这种对光影与色彩的细腻处理,体现了 17 世纪科学革命在艺术领域的回响。 少女侧转的头颅与回眸的眼神,构成艺术史上罕见的凝视对峙。在传统肖像画中,被画者眼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