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系外宜居行星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天眼”,捕获新的毫秒级射电暴
财联社· 2025-10-19 10:33
科学发现与观测成果 - 北京大学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探测到一种新的毫秒级射电暴,该射电暴来源于恒星黑子区域磁场 [1] - 该成果填补了太阳系外恒星小尺度磁场认知的空白,对推动太阳系外的空间天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 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 [1] 恒星磁活动研究意义 - 恒星磁场是驱动恒星活动的根源,磁活动通常源自局地强磁场区域如恒星黑子 [3] - 部分活跃恒星(如M型恒星)的磁活动比太阳更剧烈频繁,显著影响近邻行星的宜居性 [3] - 测量恒星小尺度磁场是探究磁活动起源和评估空间天气效应的关键 [3] 技术突破与研究方法 - 主流恒星磁场测量方法(如塞曼多普勒成像)此前只能提供全球性大尺度磁场信息,无法分辨恒星黑子区域的小尺度磁场结构 [3] - 中国天眼FAST的高灵敏度射电观测为黑子探测和研究提供了全新的、与光学手段互补的途径 [3] - 通过探测恒星黑子上方局地磁场结构发出的射电信号,可约束黑子尺度并了解其上方星冕磁场的强度和结构 [3] 未来研究方向 - 科研团队正利用FAST观测开展对年轻类日恒星、褐矮星、恒星-行星相互作用过程的探索 [3] - 这些研究将拓展对恒星磁活动及其驱动的系外空间天气现象的理解,为寻找系外宜居行星提供启示 [3]
【科技日报】类太阳恒星宜居带发现“超级地球”
科技日报· 2025-06-04 08:50
天文发现 - 国际联合研究团队首次利用凌星中间时刻变化(TTV)反演技术,在类太阳恒星的宜居带内发现一颗质量约为地球10倍的"超级地球"——开普勒725c [1] - 开普勒725c围绕的宿主恒星是一颗G9V型恒星,与太阳光谱型相似,年龄仅16亿年,磁场活动比太阳剧烈 [1] - 该行星公转周期约为207.5天,与地球公转周期相近,且位于可存在液态水的宜居带内,具备类地生命存在的条件 [1] 技术突破 - 研究团队采用的技术方案不同于常用的凌星法和视向速度法,TTV技术是通过测量与待发现行星轨道共振的另一颗行星的凌星时间,来感知待发现行星的存在 [1] - 这项发现为探测系外地球提供了新途径,使TTV反演技术成为发现类太阳恒星宜居带中"隐形行星"的有力工具 [2] - 随着探测的行星离宿主恒星距离更远、质量更低,这一发现所建立的新通道是一个重大进步,为探测系外宜居行星提供了互补的路径 [2] 应用前景 - 此次发现为我国未来的空间天文任务,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巡天空间望远镜(CSST)、地球2.0(ET)项目等,提供了新的观测目标和探测技术支持 [2] - 此次发现让人们离找到类似地球的"蓝色星球"更近了一步,有望解开人类"孤独"与否的千古谜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