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
icon
搜索文档
韦布望远镜发现天王星新卫星
新华社· 2025-08-20 18:11
天文发现 - 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发现天王星新卫星 使已知卫星总数增至29颗 [1] - 新卫星直径约10公里 比此前已知最小天王星卫星更小 [1] - 新卫星距离天王星中心约5.6万公里 位于奥菲利娅和比安卡卫星轨道之间 [1] 观测技术 - 通过韦布望远镜近红外相机拍摄的10张长曝光图像发现该卫星 [1] - 发现来自韦布望远镜"大众观测者项目" 该项目向全球科研人员开放 [2] - 旅行者2号探测器近40年前飞掠天王星时未能捕捉到该卫星 [1] 轨道特征 - 新卫星绕天王星赤道平面运行 轨道几乎呈圆形 [1] - 轨道圆形特征表明卫星可能在当前位置附近形成 [1] - 天王星内侧区域分布多颗小卫星 被认为记录行星复杂演化历史 [2]
第29颗!“尺寸太小,之前一直没发现”
观察者网· 2025-08-20 16:52
发现概况 -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通过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在天王星轨道上发现编号为S/2025 U1的新卫星 成为天王星已知第29颗卫星 研究人员于2025年2月2日通过近红外相机拍摄的10组40分钟长曝光图像确认该天体 [1][3] - 该卫星直径仅10千米 位于距离天王星中心约5.6万千米处 绕赤道平面运行于天卫七和天卫八轨道之间 具有近乎圆形轨道 反照率与其他小卫星相近 [1] 技术意义 - 韦布望远镜近红外相机的高分辨率和红外灵敏度为太阳系外围观测提供新视角 特别擅长探测先前天文台无法观测的暗淡遥远天体 [3] - 此次发现证明旅行者2号探测器在近40年前飞越时未能观测到该卫星 主因是其尺寸过小且亮度不足 [1] 天文系统特征 - 天王星拥有太阳系行星中最多的小型内卫星群 其环系统与卫星之间存在复杂相互作用 暗示存在混乱历史 模糊了环与卫星系统的界限 [3] - 新卫星比已知内卫星更小更暗淡 表明天王星系统可能还存在更多未被发现的复杂结构 [3] 背景信息 - 天王星是太阳系第七颗行星 属冰巨星 与太阳平均距离约29亿公里 公转周期约84个地球年 旅行者2号探测器曾于1986年飞越该行星 [3] - 天王星卫星命名均取自莎士比亚和亚历山大·蒲柏作品中人物 新卫星正式命名需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 [3]
第29颗!天王星卫星家族“添丁”
新华网· 2025-08-20 15:14
新卫星发现 - 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发现天王星第29颗卫星 直径仅10千米 [1][2] - 新卫星通过近红外相机在10组40分钟长曝光图像中观测到 于2023年2月首次发现 [2] - 卫星未被1986年旅行者2号探测器及其他望远镜观测到 原因为体积过小且反照率低 [2] 轨道特征与命名 - 新卫星运行轨道距天王星中心5.6万千米 呈圆形轨道表明其形成于当前位置附近 [4] - 天王星卫星命名传统取自莎士比亚或蒲柏作品人物 新卫星尚未获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正式命名 [4] 科学意义 - 天王星此前已知28颗卫星 约半数为靠近行星的小型卫星 [4] - 此次发现表明天王星可能存在更多未被发现的小卫星 [4]
【微特稿】第29颗!天王星卫星家族“添丁”
新华社· 2025-08-20 14:17
天文发现 - 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新发现一颗绕天王星运行的卫星 为天王星目前已知的第29颗卫星[1] - 研究人员利用韦布望远镜近红外相机观测天王星 于今年2月发现该卫星 在10组40分钟长曝光图像中确认[1] - 新卫星直径仅10千米 反照率与天王星其他较小卫星相当 未被1986年飞掠的旅行者2号探测器发现[1] 轨道特征 - 新卫星在距离天王星中心5.6万千米的轨道运行 圆形轨道表明其可能形成于当前位置附近[1] - 天王星此前已知28颗卫星 约半数小卫星运行轨道相对靠近天王星[1] 命名与研究意义 - 天王星卫星命名均取自莎士比亚或蒲柏作品人物 新卫星尚未命名 需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1] - 最新发现表明天王星可能还存在更多小卫星尚待发现[2]
最古老黑洞已有133亿岁“高龄”
科技日报· 2025-08-12 15:23
研究团队与发现 - 国际天文学家团队由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科学家领衔 利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捕捉到宇宙大爆炸后仅5亿年存在的超大质量黑洞[1] - 黑洞质量为3亿倍太阳质量 以133亿年高龄刷新最古老黑洞纪录[1] - 研究成果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1] 观测方法与技术 - 通过光谱学分析将光分成不同波长研究物体特征 远离地球气体光被拉伸成更红波长 靠近地球气体光被压缩成更蓝波长[1] - 红蓝交错光谱成为分析遥远物体物理性质的独特武器[1] - 通过韦布望远镜CAPERS项目光谱数据确认目标星系CAPERS-LRD-z9呈现独特"小红点"特征[1] 星系特征与黑洞属性 - 目标星系属于宇宙婴儿期(前15亿年)星系 具有体积紧凑 色泽红艳且异常明亮的特征[1] - 超大质量黑洞是星系异常亮度的来源 通过压缩并加热吞噬物质产生巨大光和能量[1] - 黑洞质量估计为太阳的3亿倍 是目前已确认最遥远的黑洞[1] 科学意义与理论推测 - 新发现有助于揭示"小红点"星系呈现明亮红色的原因 可能源于黑洞周围厚气体云将光线扭曲成更红波长[2] - 早期宇宙巨大黑洞为研究天体演化提供宝贵机会[2] - 天文学家推测黑洞可能拥有超乎想象的原始体重 或成长速度比现有模型预测快得多[2]
三年有成,韦布望远镜带你看星空
科技日报· 2025-07-18 09:20
韦布望远镜科学成果 - 3年捕获550太字节宇宙数据并催生1600余篇研究成果 [1] - 观测范围覆盖新生恒星、超新星爆发、完整星系结构及太阳系认知图景 [1] - 燃料储备可支持继续工作20年以上 [7] 宇宙早期演化发现 - 发现宇宙大爆炸后3亿年即存在异常明亮星系 [2] - 观测到6亿岁年轻星系已具备银河系雏形 [2] - 揭示某些星系在宇宙十亿岁时已停止恒星形成 [2] - 发现螺旋星系在15亿年内快速演化至现代形态 [2] 特殊天体"小红点" - 发现致密明亮红色小型星系群最早出现于宇宙大爆炸后6亿年 [3] - 该天体可能在10亿年内快速减少或演化 [3] - 亮度来源可能为密集年轻恒星群或黑洞吸积气体 [3] 系外行星大气研究 - 首次在气态巨行星大气中发现硫化氢、氨等复杂化学成分 [4] - 观测到WASP-17 b行星存在二氧化硅"雪花"气候现象 [4] - 精确测量WASP-39 b行星晨昏温差及云层变化 [4] 岩石行星探测突破 - 成功探测距地球40光年的巨蟹座55e行星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痕迹 [5] - 该岩石行星表面温度超2000℃属"超级岩浆世界" [5] 恒星末期行星系统 - 可能发现围绕白矮星运行的行星候选体 [6] - 证实行星可在恒星死亡后继续存在 [6] 土卫二水柱观测 - 测得喷发水柱形成直径9600公里云层达土卫二直径20倍 [7] - 喷发物质扩散范围远超土星环系统影响整个土星系 [7]
美媒:NASA经费被削减,美国正在扼杀寻找外星生命的希望
环球时报· 2025-07-08 06:26
NASA经费削减影响 - 美国2026年预算方案将NASA经费削减近1/4 考虑通胀后经费水平与1961年持平 被美国行星协会称为"灭绝性事件" [1] - NASA科学任务理事会经费被削减近50% 对未来探索外星生命等伟大发现构成严重威胁 [3] - "宜居世界天文台"项目开发预算被削减80% 从2024年1700万美元降至2026年仅300万美元 [3] NASA项目受影响情况 - NASA将被迫放弃19项正在进行的任务 包括朱诺号无人太空船和"新视野号"探测器 [4] - 两项有望将人类送往金星的任务预算被砍掉 [4] - "宜居世界天文台"项目可能无法完成 该望远镜原计划2040年发射 用于寻找数光年外行星上的外星生命 [3][4] NASA技术能力面临挑战 - 预算削减可能导致NASA1/3高科技员工失业 失去数十年核心技术经验 [5] - 科学家可能流向其他国家或提前退休 影响NASA未来几十年发展 [5] - 维护国际空间站 搜寻毁灭性小行星等现有职责履行面临困难 [2] 太空科学领域成就 - 科学任务理事会曾打造哈勃望远镜 詹姆斯·韦布望远镜等突破性仪器 [3] - 这些仪器拍摄了3亿光年外星系碰撞 记录恒星生命周期和星云图像 [3] - 太空科学为维护美国国家强大 繁荣和赢得世界尊重做出巨大贡献 [5]
韦布望远镜首次通过直接成像发现一颗系外行星
新华社· 2025-06-26 19:31
韦布空间望远镜新发现 - 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首次通过直接成像技术发现系外行星TWA 7b存在的证据,若最终确认将成为该望远镜直接成像的首个系外行星 [1] - TWA 7b围绕110光年外的恒星TWA 7运行,其质量与土星相似 [1] - 该发现突破直接成像技术灵敏度极限,行星质量仅为以往直接成像发现最小行星的十分之一 [2] 技术方法对比 - 韦布望远镜此前主要通过凌日法发现系外行星,该方法依赖行星经过恒星时引起的亮度变化 [1] - 直接成像技术难度更高,需排除恒星信号干扰,此次研究团队利用中红外观测仪成功捕捉到尘埃环中的行星特征信号 [1] - 理论计算显示信号源为背景星系的可能性极低,支持行星存在的结论 [1] 科学意义 - 直接成像发现小质量行星标志着观测技术灵敏度实现数量级提升 [2] - 该成果发表于《自然》期刊,由国际研究团队共同完成 [1]
【科技日报】中国科研团队揭示热木星大气晨昏不对称性
科技日报· 2025-06-13 09:03
系外行星大气研究 - 研究团队利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数据,采用创新的二维大气反演模型,揭示了热木星WASP-39 b大气层晨昏不对称的现象 [1] - 首次引入基于浅水模拟的动力学约束来提供物理上合理的晨昏温度差异 [1] - 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天文学杂志》上 [1] WASP-39 b行星特性 - WASP-39 b是一颗温热的土星质量行星,围绕着一颗距离地球约700光年的G型恒星运行 [1] - 轨道周期约为4天,平衡温度约为900℃ [1] - 大气层膨胀且相对通透,是研究系外行星大气成分的理想目标 [1] 大气成分发现 - 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在WASP-39 b大气中探测到水、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多种分子 [2] - 科研团队构建了4种二维透射光谱模型并与传统一维方法进行对比 [2] - 两种创新模型融入了基于浅水模拟的动力学约束,为晨昏温度差异提供了物理上合理的约束条件 [2] 晨昏不对称现象 - 确认热木星存在显著的晨昏大气不对称现象 [2] - 晨间区域温度较低、多云且雾霾散射较为强 [2] - 傍晚区域温度更高且相对晴朗 [2] 研究方法创新 - 首次将动力学约束引入系外行星大气晨昏不对称的研究中 [2] - 为理解系外行星大气环流和成分与气溶胶分布提供了全新视角 [2] - 研究方法为今后对更多热木星样本的研究提供了新途径 [2]
热点问答|“最有力证据”能否证明系外生命存在
新华社· 2025-04-23 15:51
新华社伦敦4月22日电 热点问答|"最有力证据"能否证明系外生命存在 新华社记者郭爽 英国剑桥大学领导的国际团队日前宣布,在距离地球约124光年的太阳系外行星K2-18b大气层中,发现 了迄今太阳系外可能存在生命活动的"最有力证据"。 太阳系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激发着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无尽好奇。因此,这一发现随即成为科学界重磅新 闻,引发全球广泛关注。不过,新研究也引发质疑。不少科学家认为,这项研究并非生命存在的证据, 距离我们找到宇宙中的其他生命依旧十分遥远。但无论是否被证实,最新发现都凸显了研究类似K2- 18b行星的重要性。 研究人员指出,尽管K2-18b大气层中这些分子有可能来自未知的化学过程,但最新结果是迄今太阳系 外行星可能存在生命的最有力证据,这一发现有望推动人类对地球之外其他生命存在的探索进入新阶 段。 何以引发关注 几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地外生命。英国《自然》杂志网站发表的评论文章指出,如果二甲 基硫醚和二甲基二硫醚确实存在于K2-18b大气层中,并且是通过生命活动产生的,那么这一发现将是 突破性的。 在迄今宇宙中已发现的5800多颗太阳系外行星中,K2-18b属于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