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线粒体疾病
icon
搜索文档
原核移植技术能否改变遗传病宿命?
科技日报· 2025-07-21 09:07
该技术通过将母亲受精卵中的核DNA,转移到一个健康捐赠者去核的卵子中,从而避免将母亲线 粒体中的致病突变遗传给下一代。由此产生的胚胎,携带了父母的核DNA和捐赠者的线粒体DNA,因 此被称为"三亲婴儿"。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领导的研究团队日前宣布,一项旨在预防线粒体DNA疾病遗传的开创性体外受 精技术——原核移植,已成功帮助8名婴儿健康出生。这些婴儿共有四男四女,其中一对为同卵双胞 胎。他们由7名携带高风险线粒体DNA突变的女性所生,但均未表现出任何线粒体疾病迹象。 这项技术一问世即被全球所瞩目,据公开报道,目前仅在英国和澳大利亚获得批准。 最新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两篇论文,详细记录了迄今为止进行的原核移植治疗的生殖 与临床结果。所有婴儿出生时均健康,且母亲的致病线粒体DNA突变基本检测不到或处于极低水平, 远低于引发疾病的阈值。 技术成功应用,仍需长期随访 线粒体疾病,由线粒体中的基因突变引发,可能导致肌肉无力、癫痫、发育迟缓、器官衰竭乃至死 亡。尽管常规体外受精检测可识别多数突变,但很多时候依然存在不确定性。这是"三亲婴儿"相关技术 得以出现的原因。 团队在报告中称,22例实验最终培育出8名婴儿, ...
里程碑:全球首批“三亲婴儿”诞生并健康成长,8名宝宝改写遗传宿命
生物世界· 2025-07-18 12:06
这 8 名健康成长的宝宝,是人类挑战遗传命运、运用前沿科技造福生命的生动见证,不仅为线粒体遗传病 家庭点燃了希望之光,更标志着人类在理解自身、干预遗传信息方面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里程碑。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携带线粒体 DNA (mtDNA) 致病突变的女性所生的孩子,会有患上一系列 线粒体疾病 的风险, 这些疾 病通常导致心脏、大脑和肌肉等高能耗组织出现问题,甚至可能致命,然而,这些疾病通常缺乏有效治疗 方法。将受精卵的细胞核移植到健康捐赠者的去核卵细胞中,有望帮助携带致病线粒体的女性生育出健康 后代,阻断线粒体疾病的遗传。 近日,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 (NEJM) 报道了一项里程碑研究——首批通过线粒体捐赠诞生的 8 名" 三亲婴儿 ",他们均健康出生并成长发育,都 没有表现出他们母亲所携带的线粒体疾病的迹象, 其中最大 的孩子已经超过 2 岁。 何为"三亲婴儿"? 众所周知, 线粒体 是我们细胞内的"能量工厂",拥有自己独立的 DNA—— 线粒体 DNA (mtDNA) 。在 精卵融合时,受精卵的线粒体几乎全部来自卵子。因此,如果母亲的线粒体 DNA 存在致病突变,就会遗传 给孩子 ...
西湖大学最新Nature Aging论文:线粒体tRNA突变会在肾脏中积累,导致严重肾病
生物世界· 2025-06-30 17:46
线粒体疾病研究进展 - 西湖大学蒋敏团队与张延晓团队合作研究发现,线粒体tRNA单点突变在小鼠肾脏中随年龄增长积累,导致严重肾脏缺陷,再现人类线粒体肾病[3][6] - 研究利用线粒体碱基编辑器DdCBE构建三种人鼠同源致病性线粒体tRNA单点突变小鼠模型(m.14102G>A、m.77433G>A、m.5081G>A)[6] - 突变积累模式具有细胞特异性:足细胞表现为正向选择,肾小管上皮细胞表现为中性漂变[6] 研究方法与技术应用 - 采用线粒体单细胞染色质可及性测序(mtscATAC-seq)揭示不同肾细胞类型的异质性动态[6] - 结合mtscATAC-seq、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和空间转录组测序(Stereo-seq)发现高突变缺陷细胞中AP-1家族转录因子活性增强、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和免疫激活[7] 相关研究发现 - 蒋敏团队早期研究发现,线粒体DNA突变在母系遗传过程中受强烈纯化选择,且随母亲年龄增加而增强,与传统观念相矛盾[8] - 母亲年龄较大可能是防止有害mtDNA突变传递的保护因素,对临床生殖咨询具有潜在意义[8] 研究意义 - 强调对线粒体疾病患者(尤其老年患者)肾功能监测的重要性[4] - 建立可靠的临床前模型以促进治疗策略开发[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