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造假
搜索文档
新华时评:遏止“数据出官”,造假造不出发展的快车道
新华社· 2025-11-14 12:19
根除统计造假,要从严整治、利剑高悬。要持续推进统计领域纪律作风建设,从严执行统计领域的法规 制度,完善防范统计造假的制度机制,时刻保持对造假行为的警惕。要刀刃向内查摆问题,对统计领域 顶风违纪违法的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立行立改、查深查透,也要以案为鉴、以案促 治。抓紧抓牢统计领域责任体系建设,构筑权责明确、路径清晰的统计造假"防火墙"。 根除统计造假,深层需要扭转观念、正向引导。对于干部的选拔任用要坚持务实导向,根治好大喜功、 权力任性等思想痼疾,构建更多元合理的考察体系,破除唯数据论、唯排名论,让广大党员干部摆脱数 据依赖,也要探索完善数据核查,多听群众建言,防止数据虚浮。(新华社记者刘硕) 泡沫注不出发展的硬实力,造假造不出发展的快车道。统计数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是科学决策 的指南针。一旦统计不准、把握不严、数据不实、泡沫堆积,不仅无法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真实面貌,掩 盖了真情况、真问题,还容易使政策措施出现偏差,甚至可能贻误重要战略机遇,影响发展质量,损害 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领导干部要抓好经济,不能摆弄数据。有的干部仍抱有"数据出官"等错误观念,攀比数据、拔高政绩。 抓经济是要抓责任 ...
新华时评·整治形式主义丨遏止“数据出官”,造假造不出发展的快车道
新华社· 2025-11-13 15:52
领导干部要抓好经济,不能摆弄数据。有的干部仍抱有"数据出官"等错误观念,攀比数据、拔高政绩。 抓经济是要抓责任、抓实绩、抓质量,要通过扎实有力的纪律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践行以人民为中 心的发展思想,以务实的政绩切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这样的发展成果才扎实可持续、真正惠及人民群 众。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题:遏止"数据出官",造假造不出发展的快车道 根除统计造假,要从严整治、利剑高悬。要持续推进统计领域纪律作风建设,从严执行统计领域的法规 制度,完善防范统计造假的制度机制,时刻保持对造假行为的警惕。要刀刃向内查摆问题,对统计领域 顶风违纪违法的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立行立改、查深查透,也要以案为鉴、以案促 治。抓紧抓牢统计领域责任体系建设,构筑权责明确、路径清晰的统计造假"防火墙"。 新华社记者刘硕 根除统计造假,深层需要扭转观念、正向引导。对于干部的选拔任用要坚持务实导向,根治好大喜功、 权力任性等思想痼疾,构建更多元合理的考察体系,破除唯数据论、唯排名论,让广大党员干部摆脱数 据依赖,也要探索完善数据核查,多听群众建言,防止数据虚浮。 近期公布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显示,湖南省衡 ...
岂容“数据美容”,“纸面发展”要不得!
新华社· 2025-11-11 16:57
文章核心观点 - 部分地区存在通过统计造假进行“纸面发展”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虚报产业园产值、项目签约开工数据攀比及环境检测数据造假等[1] - “数据美容”现象源于畸形政绩观和脱离实际的考核加码,会掩盖矛盾、误导决策并损害政府公信力[1] - 杜绝该现象需坚持实事求是、纠正考核加码并强化监督检查,通过技术手段让虚假数据现出原形[2] 问题具体表现 - 不顾实际规划建设产业园并夸大数据虚报产值[1] - 在项目集中开工和集中签约环节进行盲目数字攀比[1] - 为促使项目上马而进行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数据造假[1] 问题产生根源 - 部分干部受“数字出官”的畸形政绩观影响不惜弄虚作假[1] - 一些地方考核评价指标层层加码甚至脱离实际,导致干部为完成指标修饰数据[1] 问题负面影响 - 账面“花团锦簇”会掩盖矛盾并误导决策[1] - 扭曲干事创业价值导向,使“真功夫”吃亏而“假把式”吃香[1] - 侵蚀干群关系根基并损害政府公信力[1] 解决路径 - 坚持实事求是,将功夫下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2] - 纠正考核加码,基层考核需从实际出发并注重效果而非仅看结果[2] - 强化监督检查,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形成监督合力让虚假数据现形[2]
新华时评·整治形式主义丨岂容“数据美容”,“纸面发展”要不得!
新华社· 2025-11-11 11:14
文章核心观点 - 一些地方存在通过统计造假进行“数据美容”和“纸面发展”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不顾实际规划产业园、虚报产值、在项目开工签约上盲目数字攀比、以及环境检测数据造假等 [1] - “数据美容”会掩盖矛盾、误导决策、扭曲干事创业的价值导向,并损害政府公信力 [1] - 杜绝“数据美容”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纠正考核加码、强化监督检查 [2] 数据造假的具体表现 - 不顾当地实际规划建设产业园,夸大数据,虚报产值 [1] - 在项目集中开工、集中签约上盲目进行数字攀比 [1] - 为了项目上马,在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数据造假 [1] “数据美容”的成因与危害 - 成因包括部分干部受“数字出官”的畸形政绩观影响,以及一些地方考核评价指标层层加码甚至脱离实际 [1] - 危害在于会掩盖矛盾、误导决策,扭曲干事创业的价值导向,让“真功夫”吃亏、“假把式”吃香,侵蚀干群关系根基,损害政府公信力 [1] 杜绝“数据美容”的举措 - 坚持实事求是,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把功夫下在解决问题上,以真抓实干取信于民 [2] - 纠正考核加码,基层考核评价必须从实际出发,严防盲目下指标、随意搞加码,要看结果更要看效果 [2] - 强化监督检查,对事关民生改善和发展质量的“刚性”数据,要形成内部、群众、舆论监督合力,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让虚假现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