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革命
搜索文档
杨伟民:“十五五”时期,中心城市的五方面战略任务
搜狐财经· 2025-10-20 09:27
“十五五”时期发展环境研判 - “十五五”时期中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但战略机遇仍大于风险挑战[5][6] - 战略机遇判断基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认为逆全球化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小浪花”[7] - 新一轮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数智革命和绿色低碳革命是中国最有可能抓住的战略机遇,中国具备研发投入大、创新型人才多、制造业门类全、绿电装机规模大等优势[7] - 中国综合国力、经济实力、产业体系、创新能力等得到极大进步,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8] - 前7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产业链重构造成投资浪费和效率损失[8] 中心城市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 - 中心城市(36个直辖市、省会首府和计划单列市)是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新产业创造的主要空间[4] - 中心城市应在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中“挑大梁”,深圳和广州GDP占广东省48%,苏州和南京占江苏省33%[12] - 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中内地7个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重庆、成都)GDP占全国19%,36个中心城市GDP占全国38%[12] - 中心城市经济密度、创新能力、人才资源等基础条件强,保持与全国持平或略高增长可保障全国经济增长基本盘[12] 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 -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主攻数智化和低碳化领域,攻克“卡脖子”技术[13] - 需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让研发人员分享科技成果产权[13] - 新质生产力主战场在制造业,但服务业占GDP 56.7%且比重将进一步提高,需重视服务业新质生产力发展[14] - 中心城市高校密集、创新人才密集、产业门类齐备,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空间[14] 中心城市制造业发展新路径 - 中心城市不应拘泥于降低工业比重的传统目标,应大力发展凝聚新质生产力的“前店后厂”式新制造[16] - 新制造特征为科技创新与产品创新结合、研发人员密集、知识产权密集,只能布局在中心城市[16] - 规划产业应交给市场选择,改变限定几大支柱产业的惯性思维[17] 扩大居民消费战略 - 若“十五五”时期经济名义增长5%,到2030年总需求将比2025年增加39万亿元[19] - 需研究39万亿总需求增量在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净出口中的分布,以及总供给增量与需求结构匹配度[19] - 2020年日化产业净进口率52%,医药净进口率12.7%,显示消费型产业供给不足[21] - 应做到“四个提高”: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居民消费占总需求比重、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比重、国有资本收益划转社保比重[20] - 中心城市居民收入高,中等收入群体集中,具备率先形成居民消费拉动增长格局的条件[20] 消费型产业发展方针 - 产业发展方针应调整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积极发展消费型产业[22] - 应鼓励发展高端消费品和奢侈品,支持所有消费品和服务向中高端迈进[21] - 教育、医疗、健康、体育、养老、文化等服务业扩大消费潜力最大,应让民营经济和外资进入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