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程教育

搜索文档
猿编程携手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共研编程教育新范式
新京报· 2025-06-17 17:45
编程教育理念转变 - 编程教育目的从培养代码能力转向培养思维能力,类比人人学英语的时代已进入人人应学编程的时代[1] - 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要求中小学阶段推广编程教育,反映AI时代人才能力需求变化[1] - 清华大学与猿编程合作启动"编程教育对青少年AI意识及认知能力发展影响"研究,填补国内该领域空白[1] 编程教育核心价值 - 提出"4C体系"教育理念:底层认知能力(Cognition)、复合思维能力(Complex thinking)、学科融合(Cross-discipline)、自我效能(Confidence)[2] - 编程教育通过即时反馈和可见成果强化自我效能感,形成正向循环[3] - 编程的跨学科属性可帮助理解数学/物理思维,激发学科兴趣而非替代传统学科[3] 行业发展趋势 - 2024年少儿编程市场规模达488亿元人民币,ChatGPT发布后进一步推高学习热潮[4] - AI时代教育需从知识习得转向知识创造,强调计算思维和认知边界突破能力[4][5] - 编程语言被类比为"世界语言",学习目标是掌握思维方式而非成为程序员[5] 研究项目规划 - 课题计划覆盖2万名青少年,重点调研AI意识、专家观点及编程教育促进作用[6] - 研究范围涵盖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目标为教育从业者、政策制定者和家长提供实践指导[6] - 清华大学提供理论框架,猿编程贡献数百万学员数据,共同开发高效课程[6][7]
编程教育不是造“代码工人”,而是培育“未来科学家的思维DNA”
环球网· 2025-05-14 11:24
行业趋势与教育理念 - 编程教育从工具技能转向思维范式培养,成为未来科学家思维训练的关键路径,尤其在AI重构人类认知边界的时代背景下[1][2] - 编程能力被视为理解AI底层机制的核心,量子计算崛起将彻底改变编程规则,未来人机协作中掌握算法逻辑者占据主动[2] - 传统编程教育存在"技能至上"误区,而行业领先实践更强调通过编程提升人工智能核心素养,包括计算思维、创造性思维等[2][6] 公司战略与成果 - 猿编程累计服务学员超600万,拥有1000余项知识产权,三项国际AI赛事全球第一,并构建国内领先少儿编程社区(20万活跃学员,100万件创作作品)[5] - 公司首创"4C体系":以底层认知能力(Cognitive)为基础,延伸至复合思维(Compound)、跨学科融合(Cross-discipline)及自我效能(Confidence),形成系统性培养框架[6][9] - 提出"Programming To Learn"理念,通过编程载体实现知识学习与AI素养的同步提升,例如用编程可视化数学函数、模拟物理实验等跨学科实践[7][10] 教学方法与技术应用 - 采用"code-run-debug"即时反馈循环机制,在4-16岁关键期训练专注力、记忆容量和控制能力,为学科学习奠定认知基础[9] - 计算思维课程体系包含200多个案例,涵盖分解问题、模式识别等能力,通过AI互动课和项目实践(如抽奖程序开发)培养实际应用能力[6][9] - 跨学科项目如"追光太阳能板""智能体感车"融合传感器原理、运动学计算与编程,实现抽象知识的具象化应用[10] 行业领袖观点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斯穆特指出,自动驾驶等AI系统依赖算法理解,未来人类需通过编程掌握创造性决策权,而非重复性劳动[2][3] - 中国青少年展现跨学科思维优势,猿编程案例显示学员能协同AI完成作文创作(AI提供语法修正,人类负责情感表达)[3][6] - 编程被视为"思维体操"而非技术培训,其即时成果反馈机制能持续强化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和探索动力[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