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网络普法
icon
搜索文档
网络普法看河南|“互联网+普法”打造网络普法新模式
新华网· 2025-05-30 21:51
司法科技应用 - 郑州自贸区法院上线起诉状要素式模板自助服务,可自助生成法律文书并自动检查格式,涵盖金融贷款、民间借贷等11类民事案件[2] - 采用E填单自助终端及诉状智能生成终端,实现无纸化立案,诉讼流程从"线下跑"升级为"线上办"[2] - 信息化手段贯穿立案全链条,包括智能填单、AI辅助生成、身份识别和云端协同,降低诉讼成本并提升司法规范化水平[2] 金融反欺诈技术 - 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推出"耦合数据共振神经元"反欺诈联合解决方案,结合大数据算力和多种算法,填补金融机构反诈应用空白[3] - 解决方案采用分层检测策略,通过基础检测和高级检测快速识别欺诈线索,实现实时信号共振和多维信息对称[5] - 全链条闭环设计可及时预警欺诈行为并改变资金流向,最大限度减少受害者经济损失[5] 网络安全教育 - 全国首个网络安全科技馆通过沉浸式场景和互动游戏传播网络安全知识,如"反偷拍挑战屋"模拟酒店场景检测40个隐藏摄像头[6][8] - 采用红外热成像仪和可见光反射检测系统等最新技术手段提升反偷拍防范意识[8] - 设置家庭物联空间、青少年网络安全区等展区,将法律条文转化为可体验的防护措施[8]
【网络普法看河南】郑州:多重实践构筑网络安全屏障
央广网· 2025-05-28 20:52
网络普法与科技融合 - 郑州网络安全科技馆作为中原地区首个国家级网络安全科普基地,通过两万份调查问卷精准捕捉公众对青少年上网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网络空间治理的核心关切 [6] - 青少年专属展区设计"网络安全华容道"和"健康上网播报屋"等互动项目,累计吸引超10万名中小学生参与 [6] - "凝聚正能量、共筑同心圆"展项通过60块弧形屏和实时数据可视化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条文,开馆以来收集超5万条"网民法治承诺"留言 [6] 司法与科技结合 - 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人民法院将庭审搬进高校,通过真实案例警示学生避免成为网络犯罪帮凶,并拍摄普法短剧引发强烈反响 [10] - 法院利用AI技术自动生成脚本并合成普法视频,24小时内推送至"郑好办"平台,实现热点追踪式普法 [10] - 未来计划推出VR"亲临"庭审和"法律盲盒"等创新形式,推动公平正义在网络空间可视化 [10] 科技反欺诈解决方案 - 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与中科聚信联合发布"耦合数据共振神经元"反欺诈解决方案,针对智能化金融诈骗趋势提供多维度数据聚合和分层检测策略 [13][14] - 解决方案采用同态加密技术保护数据隐私,通过多层神经元模型快速处理复杂数据,实现全链条闭环共振以减少受害者经济损失 [14] - 该方案具备实时信号共振、精准触达和信息对称能力,可快速改变资金流向并防范欺诈行为 [14]
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河南站”在郑启动
郑州日报· 2025-05-28 08:41
活动概况 - 2025年"全国网络普法行·河南站"启动仪式在郑州举行 由中央网信办 司法部指导 河南省委宣传部 省委网信办等多部门联合主办 近200人参与活动 [1] - 启动仪式以融合豫剧 曲剧 说唱等形式的普法串烧《网络法治看中原》拉开序幕 传统艺术与现代法治主题相结合 [1] 河南网络普法模式 - 河南探索形成"河南模式" 提升网络法治保障大局能力 将法治宣传融入"清朗"系列行动 网络辟谣沙龙等工作 [1] - 汇聚多元合力 健全协调机制 整合平台资源 构建联动普法格局 运用短视频 动漫等丰富普法形式 借助"非遗""曲艺"等特色开展活动 [1] 技术创新应用 - 引入AI主持人"e小法"作为网络普法数字使者 网络普法宣传片《法润中原 智启未来》突出河南"法脉文化"特色 [2] - 情景剧《法脉千年》结合魔术表演揭示网络安全细节 法院借助AI技术实现快速精准普法 [2][3] - 郑州市通过"强网杯"全国网络安全挑战赛 网络安全主题儿童画大赛等活动 开设"e法郑同行"网络话题引发5156万次互动传播 [3] 普法实践成果 - "河南说书普法社"现场开讲 5名代表以情境式讲述展现网络法治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2] - 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人民法院将庭审"搬"进高校 挽救一名徘徊在犯罪边缘的青年 [2] - 创新打造"指尖普法"矩阵 通过微信群定向推送《以案释法》系列视频 实现"办理一案 教育一片"的效果 [3] 后续活动安排 - 媒体团将走进开封市 焦作市和平顶山市 深度挖掘报道各地网络法治建设实践 [4] - 网络安全和法治教育基层行团队将从郑州出发 走进河南省各市县开展网络安全和法治教育进基层活动 [4]
【网络普法看河南】中原大地“智绘”网络普法新图景
央广网· 2025-05-27 20:29
网络普法创新实践 - 河南通过情景短剧、虚拟主播等创新形式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生活叙事,如郑州社区广场演绎《个人信息保护法》案例,防诈口诀"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深入人心[4] - "豫法阳光"微信公众号发布典型案例3476件,其中《无偿帮工期间出事故致人受伤,咋赔偿》等文章阅读量超10万+[5] - 洛阳"洛水法治杯"网络普法创意大赛将龙门石窟壁画与《网络安全法》结合创作国风漫画,《民法典》网络侵权条款改编的说唱歌曲获百万播放量[5] 科技赋能普法传播 - 虚拟主播"豫小法"直播解读《著作权法》单场吸引50万观众,相关话题登微博同城热搜[6] - "智慧普法"小程序累计提供法律咨询超200万次,解决实际问题3.2万件,根据用户行为推送个性化内容如《电子商务法》解读等[8] - 省司法厅打造4个电子数据库及《河南传统法律文化电子地图》,立体呈现436项传统法律文化资源[8] 基层普法协同机制 - 26.9万名乡村"法律明白人"利用"三缘"优势拍摄普法短剧,通过微信群、大喇叭用乡音传播[5] - 商丘市"网络普法社区"整合网格员、律师等力量,建立"线上咨询+线下调解"体系,网格员监测舆情、律师开展线上讲座[11] - 多部门联合制作反家暴微电影《不再沉默》播放超1000万次,反诈中心抖音账号发布500余条视频播放量超1200万次[11] 法治建设与数字经济 - 河南出台《河南省电信条例》《网络安全条例》等法规,建立省市两级网信专线和大数据平台全覆盖[12] - 全省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30%,法治类短视频播放量突破50亿次,"豫小法"表情包下载量超1000万次[15] - "全国网络普法行·河南站"活动吸引超千万网民参与线上法律竞答,形成"现象级"传播效应[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