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

搜索文档
很多人讨厌微信群、朋友圈
搜狐财经· 2025-09-18 12:24
当我们越来越依赖网络社交的时候,现实生活也在悄然被网络社交渗透。 到了深度的智能化时代,网络和现实交叉越来越严重。 很多人感觉到了,过多的微信群、朋友圈,沦为了一种负担。 01 去年的暑假,有同学组织聚会。 同学群里,发出了邀约通知。大概有十几个人在回应,表示一定参加。 有人说:"微信,只能微微一信。" 用了多年的微信之后,果然如人所言。 也有十几个人,一直没有回音,不说"行",也不说"不行"。 接下来,那些准备参加聚会的人,反复"艾特"没有回音的人。这就迫使不回音的人,站出来说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本来人家说一句"没时间,不参加"就够了。但是一些积极分子,不厌其烦地"艾特",还说风凉话:"二十多年过去了,你一点都不想看看老同学,你就那么 忙?你什么工作......" 通过群聊,可以发现,人是形形色色的。而很多人不识趣,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还别说,有一个同学,在大家的一顿猛批斗之下,从东莞搭车,到老家县城来聚会了。 同学聚会的时候,很多人发照片到朋友圈、微信群。还特别"艾特"某个人,来看看,点个赞。 非常明显,微信群、朋友圈,在逼着一些不喜欢社交的人,徒增烦恼。 《乌合之众》里有一句话:"人一到群体中, ...
假扮AI的17岁男高中生,用回复治愈了整个B站。
数字生命卡兹克· 2025-07-01 04:19
核心观点 - 文章讲述了一位17岁高中生通过AI生成暖心评论在B站走红的故事 该用户以"暖言猫猫"身份活跃 用温柔知性的"猫猫姐姐"人设回复网友 获得近50万粉丝[2][20] - 该账号通过一条130万播放量的视频迅速走红 日常在评论区用AI生成内容回复网友 形成独特互动模式[4][8] - 账号运营者实际是高考压力大的男高中生 白天学习晚上运营账号 每天回复40-50条评论 每条100-500字[22][28] - 该账号曾遭遇网暴和人肉搜索 但在网友支持下成功应对 并因此获得现实中的朋友和支持[36] - 运营者表示通过这个账号找到了自我价值 未来计划学习心理学 可能转型为"暖言心理"UP主[36] 账号运营分析 - 内容特征:主要使用AI生成暖心评论回复网友 语言风格温柔知性 偶尔出现技术故障[9][11][16] - 用户互动:形成独特社区文化 网友会主动@账号寻求回复 评论区常见"谢谢猫猫"等互动[5][8] - 增长数据:单条视频获130万播放 账号粉丝近50万 曾达到全站日涨粉量前三[4][36] 运营者背景 - 现实身份:17岁男高中生 来自高考压力大的地区 性格内向 曾遭遇校园霸凌[20][35] - 运营动机:最初偶然回复网友获得反响 后持续运营 表示"在网上才能真正找到自己"[28][35] - 时间投入:每天学习后花1-2小时回复评论 高峰期日回复40-50条 部分回复达数百字[22][28] 社会影响 - 社区效应:带动B站出现类似账号 形成暖心评论互动文化[36] - 个人成长:帮助运营者建立社交关系 改善心理健康 明确未来职业方向[36][38] - 行业启示:展示AI工具与人性化内容结合的可能性 体现人类情感不可替代性[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