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赛事

搜索文档
从群众赛事看见群众力量(连线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25-09-02 06:36
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兴起背景 - 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呈现广泛参与性特点 包括广覆盖和低门槛 赛事不严格按竞赛规程 让更多体育爱好者参与[1] -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跨越5000美元门槛时 体育从可选消费升级为日常需求 群众对体育需求越来越旺盛[2] - 全国体育场地数量达484.17万个 体育场地面积42.3亿平方米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0平方米 为赛事提供基础设施支持[3] 体育消费与产业带动效应 - 户外运动线上消费总额超3000亿元 增幅近40% 冲锋衣 骑行服 登山靴等体育用品受追捧[2] - 苏超前六轮比赛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 同比增长42.7% 带动住宿 餐饮 旅游等行业增收[2] - 体育赛事下沉涵养乡风文明 票根经济以体育为支点 形成体育+和+体育的多元价值功能[2] 赛事体系与可持续发展 - 国家体育总局构建3831全国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体系 包括全运会群众赛事 全国全民健身大赛 社区运动会等[4] - 体系包含8项全国性全民健身主题示范活动 足球 篮球 排球等群众三大球赛事 以及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4] - 通过将场地建在群众身边 活动办在群众身边 形成全项目覆盖 全人群参与 全社会共享的竞赛体系[4] 社会价值与经济动能 - 群众赛事让普通百姓成为赛场主角 包括小店主 外卖小哥 鱼塘老板 挖掘机手等职业人群[4] - 赛事产生我参与我快乐的效应 健其身悦其心 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手段[1] - 体育热情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和动力源泉 通过挖掘群众力量为各项事业提供不竭动力[3][5]
群众赛事如何避免“复制粘贴”?(体谈·关注群众体育)
人民日报· 2025-08-28 06:38
核心观点 - 群众体育赛事通过地域特色和广泛参与性实现高人气和出圈效应 需避免同质化并挖掘自身优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2] 赛事成功要素 - 地域文化融合:贵州"村BA"依托乡村民俗 江苏"苏超"展现都市活力 海南"村排"彰显滨海风情 内蒙古那达慕传承民族传统 形成独特赛事IP [2] - 参与机制创新:陕西三人篮球联赛建立多级联动机制 设置家庭亲子组/大学生组/俱乐部组等8个板块 覆盖不同年龄和身份群体 [1] - 赛事定位特性:通过"比赛第一 友谊第十四"等调侃语和"白天忙工作 晚上抢篮板"的参与模式 体现广泛性与贴近性的核心优势 [1] 行业现存问题 - 部分赛事组织方忽视当地文化底蕴和群众需求 盲目抄袭导致陷入同质化困局 [1] - 赛事设计需更贴近实际需求 文化特色需更鲜明 服务保障需更精细 [2] 发展路径建议 - 坚持群众主体定位:让赛事从"高高在上"转变为"走到群众身边" 通过触手可及的参与方式提升吸引力 [1] - 深化文化体育融合:扎根当地文化土壤培育独一无二的赛事IP 使其成为地域特色的生动载体 [2] - 借鉴与创新结合:可审慎借鉴他人经验 但更需重点挖掘自身优势 着眼长远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