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城史

搜索文档
首博重磅新展拿出镇馆之宝,百余件文物首亮相探寻北京“城之源”
新京报· 2025-08-28 18:21
展览概况 - 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于8月28日至11月28日在首都博物馆举办 展出180件套珍贵文物 其中39件套为重要文物 113件套为首次公开展出 文物数量为琉璃河遗址发现80年来最全最多规格最高的一次展览[1][3] - 展览分为受命北疆 燕都肇建 鼎天鬲地 传承永续四个单元 以封疆-营都-立制-保护为主线 通过文字-都城-器物三位一体的历史考古实证展示周初制度文化[3] 核心展品 - 展出北京地区出土青铜礼器中体形最大最重的堇鼎 代表北京地区青铜文化发展最高水平[3] - 展出国内首批195件禁止出境展出文物之一的牛头纹带盖伯矩鬲 通高33厘米 口径22.9厘米 器物上装饰七头牛 被誉为中国最美青铜器之一[4] - 克盉和克罍两件酒器刻有43字铭文 关键5字为"令克侯于匽" 实证周王命令燕侯克到燕地为诸侯 将北京建都史从800多年前推至3000多年前[7] - 三件铸有太保墉燕铭文的作册奂器鼎卣觯首次联展 五处铭文实证北京3000余年建城史 出土于2021年发掘的小型贵族墓M1902[7][9] - 伯鱼簋和圉簋两件器物器盖与器身铭文错配三千年 本次展览首次展示器盖内铭文 证实伯鱼和圉为同一人 为西周名宇制度研究提供证据[9][11] - M1901号墓新出土的人面形铜饰和组合人面形铜饰首次亮相 尺寸较大且背后有黑色痕迹 推测为盾牌装饰[11] 展览特色 - 采用多媒体互动 数字沙盘 触摸屏等科技手段展示青铜面具 铜当卢等文物 精准还原琉璃河遗址周边山河脉络及燕侯家族墓地与大型夯土建筑基址[11] - 文创空间推出116款房山特色创意产品 包括毛绒堇鼎 琉璃河遗址魔方 圉簋冰箱贴及20款免费考古遗址印章[12] - 展览特设留言簿收集观众意见 尾厅展示三个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建设规划优胜设计方案并向观众征集意见[15] 遗址保护与开发 - 2021年房山区完成遗址核心区董家林 黄土坡两村536户宅基地 253户非住宅房屋共1897.09亩土地腾退搬迁[14] - 2022年琉璃河国家遗址公园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2024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14] - 2025年4月启动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建设规划设计方案国际征集 由国内外院士大师领衔的5个设计团队入选应征[15]
探寻北京“城之源”
人民日报· 2025-08-14 14:11
考古发现与遗址规模 - 琉璃河遗址是燕山南麓面积最大的西周时期遗址 面积达5.25平方公里 也是国内发掘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西周封国遗址[6] - 新发现外城壕和外城墙 城址规模由原来60万平方米扩大到约百万平方米 外城壕堆积层多达12-16层[7] - 遗址分布范围包括董家林、黄土坡等地 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城市文明源头 被称为北京"城之源"[15] 历史价值与学术突破 - 出土堇鼎、伯矩鬲等青铜器 其中1193号大墓出土的青铜罍和盉刻有43字铭文 关键5字"令克侯于匽"实证周王命令燕侯克到燕地为诸侯[10] - 通过碳14测年推断燕国始封之年为公元前1045年前后 证实北京有3000余年建城史[10] - 首次发现双重城垣结构 城圈结构与西周早期周原遗址相似 显示王朝中心与封国城市设计理念一致[11] 多学科研究进展 - 采用动物考古鉴定祭祀牛坑 发现8座祭祀用牲牛坑 牛龄多在2岁半到3岁半之间[11] - 植物浮选发现粟、黍、小麦等炭化种子 表明西周时期琉璃河一带为典型北方旱作农业 燕人以食粟黍为主[12] - 建立考古地理信息系统 整合遥感考古、航空摄影等技术 通过三维测控网精确记录遗迹位置与形状[12] 文化传播与未来发展 - 2022年起举办公众考古活动 数十组家庭可零距离参与模拟挖掘 学习青铜制作工艺[13] - 琉璃河遗址国际田野考古学校吸引美加等国学生参与 通过英文考古术语词典推广中国考古学理念[14] - 2025年3月公开征集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建设方案 未来将建成体现中国特色的考古遗址公园[14]
探寻北京“城之源”(赓续历史文脉·考古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8-14 06:10
琉璃河遗址考古发现 - 琉璃河遗址是燕山南麓目前已知面积最大的西周时期遗址,也是国内发掘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西周封国遗址 [5] - 遗址自1945年发现以来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漆木器、玉石器等珍贵文物,包括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堇鼎和伯矩鬲 [5] - 2025年4月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5] 遗址规模与结构 - 最新勘探发现外城壕和外城墙,城址规模从原来不到60万平方米扩大到约百万平方米 [6] - 外城壕堆积层多达12-16层,可追溯外城建设到废弃的全过程 [6] - 碳14测年显示外城壕启用于西周早期,西周中期前被废弃 [10] 历史价值确认 - 1973年发掘发现69座墓葬及车马坑,包括燕侯级大墓,出土堇鼎等文物,基本确定遗址为燕国始封地 [8] - 1986年发现青铜器铭文"令克侯于匽"五字,实证周王命令燕侯克到燕地为诸侯,确认遗址为西周燕国始封都城 [9] - 通过天文推算、文献和碳14测年推断燕国始封之年为公元前1045年前后,证实北京有3000余年建城史 [9] 多学科研究进展 - 采用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有机质残留物分析等科技手段,在外城壕发现8座祭祀用牛坑 [10] - 植物考古显示燕人以食粟、黍为主,反映西周时期北方旱作农业特征 [11] - 首次建立考古地理信息系统,整合遥感、航空摄影等技术,实现遗迹三维建模 [11] 遗址保护与传播 - 北京市房山区联合文物局公开征集遗址公园核心区建设规划设计方案,未来将建成考古遗址公园 [13] - 开展公众考古活动,2022年以来组织数十组家庭零距离体验考古发掘 [12] - 设立国际田野考古学校,吸引美国、加拿大等国学生参与实践交流 [13]
历时60余年,几代考古工作者在琉璃河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探寻北京“城之源”(赓续历史文脉·考古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8-14 05:51
遗址概况与历史意义 - 琉璃河遗址是燕山南麓面积最大的西周时期遗址 也是国内发掘时间最长 规模最大 内涵最丰富的西周封国遗址[1] - 遗址分布范围约5.25平方公里 包括董家林 黄土坡 刘李店等多个地点[10] - 将北京建城史推进至3000余年前 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城市文明源头 被称为北京"城之源"[10] 考古发现历程 - 1945年首次被发现 1962年北京大学开展小规模试掘 发现西周时期陶片[2] - 1973年发现69座墓葬及车马坑 包括燕侯级202号大墓 出土堇鼎 伯矩鬲等珍贵文物[3] - 1986年发现1193号大墓青铜器 铭文"令克侯于匽"实证周王命令燕侯克到燕地为诸侯[4] - 1995年通过天文推算 文献和碳14测年推断燕国始封年为公元前1045年前后[4] 最新考古突破 - 2019年重启考古工作 发现外城壕和外城墙 城址规模从不到60万平方米扩大到约百万平方米[2] - 外城壕堆积层达12-16层 碳14测年显示外城壕启用于西周早期 中期前被废弃[5] - 发现8座祭祀牛坑 祭祀用牛年龄多在2岁半到3岁半之间[5] - 首次建立考古地理信息系统 将遥感考古 航空摄影等成果整合成三维模型[6] 多学科研究成果 - 植物考古发现燕人以食粟 黍为主 证实西周时期为北方旱作农业[6] - 建立遗迹三维测控网 准确记录每个遗迹的位置 大小和形状[6] - 开展动物考古 植物考古 有机质残留物分析 铜器溯源等多学科研究[5] 文化价值与传播 - 2025年4月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 - 2025年3月公开征集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建设规划设计方案[9] - 开设国际田野考古学校 吸引美国 加拿大等国学生参与考古实践[8] - 2022年以来组织数十组家庭零距离体验考古发掘活动[7] 学术意义 - 外城发现证实城圈结构至少为双重 改变学界对西周燕都城市复杂性的传统认识[5] - 双重城垣结构在西周封国遗址中属首次发现 与周原遗址城市设计理念一致[5] - 对认识周初封燕问题起到关键作用 证实了《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的北燕封地具体位置[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