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联大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学习新语·抗战丨烽火乱世 弦歌不辍
新华社· 2025-08-18 12:22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背景 -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与文化命脉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南迁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8] - 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西迁入滇 4月抵达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8] - 在昆明办学期间培养学生8000多人 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70多位院士 [11] 办学条件与学术成就 - 校舍破陋生活艰苦 茅草房宿舍 夯土墙铁皮屋顶教室 窗户糊纸 吃糙米陈米 [16] - 群贤毕至的教书育人理想场所 闻一多 朱自清 沈从文 陈寅恪 钱穆 钱钟书 杨武之 华罗庚 陈省身 冯友兰等学者汇聚 [10] - 形成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永久的精神丰碑 [18] 师生爱国行动 - 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学生中有1100多人参军 其中镌刻在联大纪念碑上的有834人 许多人牺牲在抗日战场 [14][15] - 师生遵循刚毅坚卓校训 满怀科学救国理想 同舟共济同仇敌忾 投笔从戎效命疆场 [12] - 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反内战民主运动 谱写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 [12] 教育精神传承 -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20日考察西南联大旧址 强调教育要同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紧密联系 [5][20] - 艰苦简陋的环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 要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 [20] - 继承发扬五四运动光荣传统 形成最宝贵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 [18]
学习新语·抗战|烽火乱世 弦歌不辍
新华社· 2025-08-17 12:39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背景 -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南迁至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8] - 1938年2月因战事恶化 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昆明 4月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8] 办学成就与人才输出 - 办学期间培养学生8000余人 诞生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70多位院士 [11][13] - 抗战期间834名学生投笔从戎 部分牺牲于抗日战场 [15] 办学条件与精神传承 - 校舍为茅草房与铁皮屋顶 40人共住通铺 教室窗户糊纸 师生常需兼职维持生计并躲避空袭 [17] - 形成"刚毅坚卓"校训精神 在轰炸环境中坚持教学 被誉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19] 现代教育启示 - 教育需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 艰苦环境反而能培育栋梁之才 [21] - 当前教育目标应培养具有历史责任感的新时代建设者 [21] 领导考察与评价 -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旧址 肯定联大在民族危难时保存教育火种并培养改革建设人才的历史贡献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