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大精神
搜索文档
杨振宁的昆明岁月
新华社· 2025-10-25 01:34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回顾了物理学家杨振宁在昆明西南联大的求学与生活经历,强调这段岁月为其一生的科学成就和家国情怀奠定了坚实基础 [1][9][10] 求学经历与学术基础 - 杨振宁于1938年抵达昆明,至1945年赴美留学,在昆明度过8年,其中在西南联大学习6年 [1] - 在2万名考生中,他以第二名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原报考化学系,入学后因兴趣转入物理系 [3] - 其学士论文研究对称性在分子物理学中的应用,硕士论文研究统计力学,这两个领域对其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有决定性影响 [5] - 西南联大物质条件极差,但师生精神振奋,以严谨态度治学,学术风气自由而严谨 [4] 西南联大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 联大教室为铁皮顶,地面是泥土压成,窗户没有玻璃,条件极为简陋 [3] - 战时昆明常遭空袭,师生需"跑警报",杨振宁家房屋曾被炸毁,其从废墟中挖出书本 [3] - 为躲避轰炸,杨家搬到昆明西北郊龙院村惠家大院居住三年 [3] - 学校没有饮用水设备,昆明街头的茶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5] 师生情谊与学术交流 - 西南联大教师阵容强大,杨振宁的国文老师有朱自清、闻一多等,物理老师有赵忠尧、吴有训、周培源等 [5] - 对其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和王竹溪,分别指导其学士和硕士论文 [5] - 他与黄昆、张守廉被称为"三剑客",经常在茶馆高谈阔论,曾为讨论量子力学中的"哥本哈根解释"而彻夜翻书 [6] 家庭责任与早期工作 - 作为家中长子,杨振宁在战乱中承担家庭责任,制定"红点规则"鼓励弟妹学习,并骑车带他们进城看电影作为奖励 [6][8] - 1945年春,为贴补家用,他每周花3小时给在昆明的美军官兵教中文 [8] - 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后,在一年留待期里于西南联大附中代课,教授高一、高二数学 [8] 家国情怀与晚年贡献 - 西南联大培养的家国情怀深深影响其人生选择,1971年他率先申请回国,积极搭建中美学术交流桥梁 [12] - 他多次坦言感谢西南联大,认为其一切成就的基础都在此奠定 [1][9] - 晚年在回首昆明岁月时,他表示昆明是他年轻成长的地方,基础理论是在西南联大打好的,多年来一直怀念昆明 [10] - 2008年86岁时重返昆明参加西南联大70周年校庆,2013年91岁高龄时再返昆明参加活动并栽下国槐树 [12][14]
学习新语·抗战丨烽火乱世 弦歌不辍
新华社· 2025-08-18 12:22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背景 -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为保存中华民族教育与文化命脉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南迁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8] - 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西迁入滇 4月抵达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8] - 在昆明办学期间培养学生8000多人 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70多位院士 [11] 办学条件与学术成就 - 校舍破陋生活艰苦 茅草房宿舍 夯土墙铁皮屋顶教室 窗户糊纸 吃糙米陈米 [16] - 群贤毕至的教书育人理想场所 闻一多 朱自清 沈从文 陈寅恪 钱穆 钱钟书 杨武之 华罗庚 陈省身 冯友兰等学者汇聚 [10] - 形成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永久的精神丰碑 [18] 师生爱国行动 - 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学生中有1100多人参军 其中镌刻在联大纪念碑上的有834人 许多人牺牲在抗日战场 [14][15] - 师生遵循刚毅坚卓校训 满怀科学救国理想 同舟共济同仇敌忾 投笔从戎效命疆场 [12] - 抗战胜利后积极参加反内战民主运动 谱写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 [12] 教育精神传承 -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月20日考察西南联大旧址 强调教育要同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紧密联系 [5][20] - 艰苦简陋的环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 要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 [20] - 继承发扬五四运动光荣传统 形成最宝贵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 [18]
学习新语·抗战|烽火乱世 弦歌不辍
新华社· 2025-08-17 12:39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背景 -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南迁至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8] - 1938年2月因战事恶化 长沙临时大学西迁至昆明 4月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8] 办学成就与人才输出 - 办学期间培养学生8000余人 诞生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70多位院士 [11][13] - 抗战期间834名学生投笔从戎 部分牺牲于抗日战场 [15] 办学条件与精神传承 - 校舍为茅草房与铁皮屋顶 40人共住通铺 教室窗户糊纸 师生常需兼职维持生计并躲避空袭 [17] - 形成"刚毅坚卓"校训精神 在轰炸环境中坚持教学 被誉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19] 现代教育启示 - 教育需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 艰苦环境反而能培育栋梁之才 [21] - 当前教育目标应培养具有历史责任感的新时代建设者 [21] 领导考察与评价 -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旧址 肯定联大在民族危难时保存教育火种并培养改革建设人才的历史贡献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