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监测数据造假

搜索文档
应对自动监测数据造假,有挑战更有对策
中国环境报· 2025-06-16 08:09
生态环境领域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案件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线索难以及时发现、违法证据难固定、 涉刑事案件责任难认定,是困扰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工作的三大难题。 自动监测数据造假手段多样且隐蔽,因此难以及时发现。有的通过堵塞采样口、稀释样品等方式干扰自 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使监测数据偏离实际情况;有的利用软件漏洞或黑客技术,直接入侵监测系统篡 改数据;有的在数据采集和传输环节,通过加装数据模拟装置,按照预设的虚假数据进行输出;有的虚 假标记监测数据,将超标排放时段标记为设备维护、校准等特殊时段,以规避超标处罚,并且人为编造 监测数据的运行记录和台账,使虚假数据看起来"合法化"。造假者往往选择在监管执法部门非工作时 间、节假日或夜间进行作案,增加了发现和查处问题的难度。 现场取证时,违法证据收集与固定难度大。造假现场通常位于企业内部,企业会以各种理由阻挠执法人 员进入,或者在执法人员到达之前对现场进行破坏和清理,导致关键证据丢失。其中,电子证据获取尤 为困难。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案件往往涉及大量电子证据,如监测设备的运行记录、数据传输日志、 操作软件的相关文件等。这些电子证据具有易删除、易篡改的特点,造假者如果采取加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