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
搜索文档
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首个全自动智能实验室建成
凤凰网财经· 2025-11-20 13:48
日前,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崂山分局率先建成了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首个全自动智能实验室,实现了环 境监测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山东省及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的标杆。 该智能实验室整合了17台先进监测仪器,可对30余项水质指标进行全自动分析。通过首次引入轨道机器 人传送样品、多位并行设计及开放式智能网关,大幅提升了检测通量和分析效率。数据显示,实验室日 检测量提高了300%,数据上报时间显著缩短,人力成本节约高达80%以上。 实验室集成了光谱、质谱、色谱等先进检测技术,能全过程智能识别、实时采集关键要素,自动进行数 据审核并生成监测报告,确保了数据的可追溯性、低误差和抗干扰能力。通过引入实验室智慧化管理系 统,实现了实验环境参数和监测数据的即时采集、自动分析与智能响应,打造了集中式实验分析、标准 化质控管理、综合型数据评判的高效工作模式,形成了可推广的"崂山样板"。 ...
中国生态环境监测迎“史上最严”监管举措
中国新闻网· 2025-11-18 22:02
截至目前,全国取得资质认定的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共有8600余家,营收超过500亿元(人民币,下同), 从业人员将近30万人,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和能力保障。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司副司长张磊柱说,2018年以来,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 检查生态环境监测领域检验检测机构1.84万家次、查办违法违规案件5621起,罚没款2122.81万元,撤 销、注销机构资质242家,移送公安机关案件73起,有力震慑了伪造监测数据、出具虚假报告等违法行 为。 《条例》鼓励在生态环境监督监测中使用遥感监测等非接触式技术手段,提升监测效率,减少对正常生 产经营活动等的影响。张大伟表示,随着现代监测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结合环境质量监测和卫星遥感等 数据,通过无人机、走航车等非接触技术手段开展监督监测,尽可能做到"不入企""零打扰"。 中新社北京11月18日电 (记者 阮煜琳)《生态环境监测条例》(下称《条例》)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是中国首部生态环境监测专门行政法规。 中国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18日称,《条例》是生态环境监测领域法治化进程中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是 生态环境监测事业50余年发展历程 ...
山东三个基地入选国家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基地名单
大众日报· 2025-11-07 09:00
生态环境监测行业动态 - 生态环境部印发第二批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基地名单 新增莱州湾和胶东半岛两个基地 [1] - 全国共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基地总数达到15个 山东省拥有3个基地 数量居全国首位 [1] - 基地建设依托地方监测机构 标准为工作基础好 特色优 能力强 [1] 莱州湾海洋监测基地 - 基地以海湾生态系统监测为核心 整合智慧感知技术和多学科研究方法 [1] - 监测重点围绕海湾水文 水质 生物多样性 沉积物质量等关键要素 [1] - 目标构建覆盖全面 反应灵敏 精准可靠的监测网络 [1] - 通过部省共建提升区域监测能力 推动监测数据智能化分析与综合应用 [1] 胶东半岛海洋监测基地 - 基地立足半岛海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推进海洋生态监测体系建设 [2] - 强化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和方法创新研究 [2] - 建立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标本库 [2] - 着力构建以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的海洋生态质量评估体系 [2]
城阳生态环境监控中心跻身省级一类实验室
齐鲁晚报· 2025-11-04 19:13
资质认定与核心突破 - 公司通过省级一类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资质认定现场评审,监测数据可直接作为环境执法和应急处置的法定依据[1] - 资质升级实现三大突破:新增47项监测参数使总参数达95项、成为全市首个具备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排气监测资质的区县级监控中心、监测能力从传统基础型迈向标准化精准化智能化[1] - 监测数据效率与权威性因技术培训和设备升级而大幅提升,为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1] 软硬件能力建设 - 公司斥资600余万元打造1000余平方米现代化实验室,引进46台专业设备,硬件配置跃居同级领先水平[2] - 监测团队由16人组成,平均年龄40.3岁,其中10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4人为正高级工程师,5人入选国家生态环境监测三五人才库[2] - 团队在省市监测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体现专业实力[2] 监测能力提升维度 - 监测覆盖广度从传统水气声3大类拓展至水气声生物油气回收非道路移动机械6大类,新增生物等重点污染源监测方向[2] - 新申请项目批准使用CMA标志,数据可直接作为执法依据,结合技术培训使数据效率和权威性显著增强[2] - 填补区县级单位在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排气监测领域空白,建立全流程标准化规范[3]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计划通过常态化监测与应急响应机制,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惠民成果[3] - 未来工作将聚焦市民关切的生态环境质量问题,为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注入动力[3]
湖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五十载风雨守望 新时代绿色征程
中国环境报· 2025-10-30 09:09
历史发展与核心成就 - 公司成立于1975年,历经50年发展,从手工采样分析演进至“天空地”一体联动的智慧监测 [2] - 公司构建了全要素、全覆盖、多手段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以党建为引领,打造专业化团队 [2] - 湘江流域水质优良率稳定在98%以上,2024年优良率较2012年提高10.5个百分点,重金属浓度总体明显下降 [3] - 与“十三五”初期相比,2024年全省地表水优良断面比例由93.6%提升至97.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84.4%增至89.0% [4] 监测网络与技术能力 - 建成覆盖水、气、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的立体监测体系,包括534个水质监测点及特征污染物预警网络 [4] - 构建“天空地侦查兵团”,整合无人机、无人船、走航车、卫星遥感等技术实时捕捉生态动态 [7] - 建成水质AI自动检测系统“黑灯实验室”,实现24小时不间断“智慧检测” [7] - 建立“322”应急监测响应体系,形成湘北、湘中、湘南、湘西“2小时响应圈”,近5年成功处置30余起突发环境事件 [8] 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 - 2016年建设国家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监测重点实验室,累计承担科研项目188项 [5] - 成功研制基于原子荧光原理的重金属在线监测设备,实现镉、砷、铅、汞等元素的实时精准监控与预警,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5] - 开发集成车载土壤多参数现场快速检测装备,为土壤多参数快速现场检测设备的全国推广奠定基础 [5] - 实验室设立开放基金,累计达300万元,支撑重金属监测技术创新 [6] 智慧监测体系与平台建设 - 打造“智慧监测”体系,推动环境监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转变 [7] - 通过“生态易测”项目,依托智能手机与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实现生态监测现场“一体化”移动作业与全流程溯源 [7] - 构建湖南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决策支持平台、水体大数据联网预警预报综合决策平台等智慧化平台,组成“数字守护网” [8] - 智慧监测体系通过AI和云计算实现污染提前预警、精准定位,例如2022年7月仅用两天成功处置河流锑浓度异常波动事件 [8]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目标是以更高标准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进一步完善“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 [10] - 计划提升数字智能技术水平,夯实高质量数据根基,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10]
持续推动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中国证券报· 2025-10-18 04:19
物流行业 - 物流行业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重要基础支撑作用 [1] - 行业需加快建设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 [1] - 行业将深化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并加强多式联运管理制度与规则标准的协调衔接 [1] - 将加大物流仓储设施等领域投资并优化布局完善功能 [1] - 将加快物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 [1] - 将推进物流数据开放互联并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物流深度融合 [1] - 将加大对物流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短期融资等支持力度以推动物流主体做强做优做大 [1] 绿色贸易 - 发展绿色贸易是促进贸易优化升级和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 [2] - 将加快完善绿色贸易政策制度体系并加强与产业、科技、财税、金融等政策衔接协同 [2] - 将提升外贸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力并推动企业开展绿色设计和生产 [2] - 将建设绿色贸易公共服务平台并拓展相关产品和技术进出口 [2] - 将加强国际交流与沟通并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低碳产品、技术和服务标准体系 [2] 农业与粮食生产 - 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且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 [2] - 将强化底线思维并加强部门协作抓好秋收秋种 [2] - 将统筹做好种子、化肥等农资保供稳价 [2] - 将充分发挥政策性收储托底作用并支持市场化主体加大收购力度以保障农民收益 [2] - 将用好农业救灾资金并做好保险理赔以减轻农民因灾损失 [2] 生态环境监测 - 将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2] - 将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并完善监测标准和规范 [2] - 将加强监测数据质量管理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支撑 [2]
今日国务院常务会部署这4件事
中国基金报· 2025-10-17 21:22
物流行业降本增效与现代化建设 - 物流行业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重要基础支撑作用,需持续推动降本提质增效[2] - 行业将加快建设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高效、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深化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并加强多式联运规则标准协调[2] - 将加大物流仓储设施等领域投资,优化布局完善功能,并加快物流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改造[4] - 推进物流数据开放互联,推动人工智能与物流深度融合以促进数智化发展[4] - 加大对物流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短期融资等支持力度,推动物流主体做强做优做大[4] 绿色贸易发展政策与措施 - 发展绿色贸易是促进贸易优化升级、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重要举措[3] - 将加快完善绿色贸易政策制度体系,加强与产业、科技、财税、金融等政策的衔接协同以营造良好环境[5] - 提升外贸企业绿色低碳发展能力,推动企业开展绿色设计和生产[5] - 拓展相关产品和技术进出口,加强国际交流并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低碳标准体系[6] 粮食与农业生产保障工作 -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协同抓好粮食生产,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7] - 将再接再厉抓好秋收秋种,统筹做好种子、化肥等农资保供稳价工作[9] - 充分发挥政策性收储托底作用,支持市场化主体加大收购力度以切实保障农民收益[9] - 用好农业救灾资金,做好保险理赔,努力减轻农民因灾损失[9] 生态环境监测与国家形象管理 - 将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完善监测标准和规范并加强数据质量管理[8] - 审议通过《生态环境监测条例(草案)》和《对外使用国徽图案的办法(修订草案)》,旨在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支撑[8] - 进一步强化公民和组织的国家意识,在对外交往中严格按规定使用国徽图案以维护宪法权威和国家形象[8]
武汉高质量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现代化建设
中国环境报· 2025-09-26 09:26
投资与能力建设 - “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1.4亿元用于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1] - “十五五”期间计划投资2.6亿元,开展六大类12个子项目,聚焦数智化转型 [10] 监测网络与基础设施 - 全市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增至208个,并建设9个专项自动监测点位 [4] - 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增至135个,完成86座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和联网 [4] - 对市控环境空气质量(24个站点)、地表水环境质量(88个站点)、功能区噪声(30个站点)等系统进行更新维护 [17] 技术应用与创新 - 升级版大气超级站具备六大监测体系,可实现400余项因子的实时监测 [4] - 利用无人机搭载多种相机在斧头湖开展“智湖飞眼”试点项目,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测 [5] - 与武汉量子研究院合作布设量子激光雷达,对重点区域周边5公里开展颗粒物监测 [5] - 推动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表水、生态红线、生物多样性和大气环境方面的监测应用 [8] 数据管理与数智化转型 - 整合454个数据资源目录、11个数据主题、5亿条数据,建设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 [9] - 搭建武汉市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为全市1.5万家污染源企业建立“一源一档” [9] - 开展武汉市生态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WH-LIMS)等平台建设 [10] 资质与能力提升 - 市级监测机构取得覆盖8类161项环境要素的监测和数据评价资质 [1] - 13个区级监测站共取得784项资质,CMA资质实现从“无”到“有”到“全” [2] - 武昌区站成为全省首家拥有辐射监测资质的区(县)站 [4]
【晶采观察·解码“十四五”】“含绿量” 升级!读懂美丽中国“生态答卷”
央广网· 2025-09-21 11:06
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 - 山东青岛某服装企业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将印染一件普通短袖上衣的耗水量从至少25公斤大幅降低,实现每年节水10万吨并避免大量污水排放 [2] -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应用"人工智能+"新技术,例如运用声纹智能识别技术快速识别噪声来源(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或社会生活),以实现更有效和有针对性的监管 [3] - 中国企业的绿色创新成果向世界推广,例如承建的肯尼亚蒙内铁路在设计中融入"绿色基因",设置14处大型通道和100多个涵洞以保护角马迁徙生态 [3] 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监测 - "十四五"期间中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涵盖要素最齐全、布局最科学合理、技术手段最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3] - 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具体表现为天更蓝、水更清,各地旅游宣传语如河北"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黑龙江"北国好风光,美在黑龙江"等均凸显了自然风貌的优化 [2]
“含绿量” 升级!读懂美丽中国“生态答卷”
央广网· 2025-09-21 10:55
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 山东青岛一家服装企业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使印染一件普通短袖上衣的耗水量从至少25公斤大幅降低,每年可节水10万吨并避免大量污水排放 [1] - 环保与发展并非对立,传统企业通过找对技术可实现双赢,该案例体现了绿色创新思路 [1] -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应用“人工智能+”新技术,例如运用声纹智能识别技术快速识别噪声来源(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或社会生活),以实现更有效和有针对性的监管 [2] 生态环境建设成果与全球影响 - “十四五”期间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涵盖要素齐全、布局科学合理、技术手段较为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2] - 中国在绿色转型中形成大量创新成果并向世界普及,例如中国企业承建的肯尼亚蒙内铁路在设计中烙印“绿色基因”,设置14处大型通道和100多个涵洞以保护角马迁徙和周边生态 [2] - 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设美丽中国注重实效,反对形式主义,以实实在在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为目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