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

搜索文档
从环保设施开放看见治理之道
人民日报· 2025-08-10 10:09
环保设施开放现状 - 全国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已达6批2512家,覆盖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 [1] - 开放格局形成"老四类"(生态环境监测、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危废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新四类"(石化、电力、钢铁、建材)的体系 [1] 开放形式创新 - 开放方式从传统实地探访扩展到线上直播,运用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展示设备运行 [3] - 设备运行数据可直观呈现、实时获取,公众可随时在线查看环保设施 [3] 行业参与案例 - 南京金陵石化通过邀请居民代表走进企业,开展闻气味、听讲解、看生产等活动,扭转公众对石化行业"高污染"的认知 [2] - 企业鼓励公众参与监督,举报成功可获得100元手机话费奖励 [2] 开放成效 - 开放环保设施能直观展示保护成效,传播环保知识,凝聚生态文明共识 [1] - 通过亲身体验有助于提高公众生态环境意识,激发绿色发展热情 [1] - 开放设施可减少"邻避效应",增进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互信 [2]
上半年我国环境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持续改善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04 05:47
空气质量改善 - 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 8%,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 [1] -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36"城市PM2 5平均浓度为40 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 4% [1] - 长三角地区31个城市PM2 5平均浓度为37 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 3% [1] - 汾渭平原13个城市PM2 5平均浓度为38 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3 7% [1] 地表水环境质量 - 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Ⅰ至Ⅲ类)断面比例为89% [1] - 七大流域及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和浙闽片河流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0 4%,同比上升0 1个百分点 [1] - 七大流域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 8%,同比上升0 3个百分点 [1] - 209个重点湖(库)中,水质优良湖库个数占比78%,同比下降1 5个百分点 [1] - 劣Ⅴ类水质湖库个数占比3 8%,同比下降0 5个百分点 [1]
内蒙古加快生态环境监测向数智化转型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04 05:35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 - 内蒙古已建成349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133个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点、59个水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自动监测网络 [1] - 全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总数达8391个,覆盖环境质量、生态质量及重点污染源监测 [1] 数智化转型进展 - 建成"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并入选国家智慧监测创新应用试点 [1] - 完成3个空气站点数智化改造,实现设备自动诊断维护、自动质控校准、远程智能控制及干扰智能识别 [1] - 数智化改造使现场工作量降低70%以上,异常处置率达99%以上 [1]
从“人工采样”到“天地一体”,陕西生态环境监测事业50年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中国环境报· 2025-07-21 08:09
发展历程 - 陕西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历经50年发展,建成覆盖全省20.56万平方公里的"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网络 [1] - 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期(1975-1978年)奠定基础,成长期(1979-2012年)建立三级监测体系,跃升期(2012年至今)实现自动监测网络全覆盖 [1] - 监测领域从单一介质、单一污染物拓展到多要素、复合污染协同监测 [1] 政治引领 -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将监测体系建设纳入全省发展规划 [2] - 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省人大出台《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监督管理规定》 [2] - 全省116家监测站党组织在重大生态保护任务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2] 监测网络建设 - 大气监测:813个多类型站点构成"地面站点-卫星遥感-移动监测-预报模拟"立体矩阵 [3] - 水质监测:277个手工断面+143个自动站组成地表水监测网 [3] - 土壤监测:712个点位(基础点/背景点/风险监控点)构成监测网络 [3] - 生态屏障:秦岭区域采用环境DNA技术监测珍稀物种,建成6个重金属水质自动站保障南水北调水质 [3] 应急能力 - 配备9套移动应急平台,组建两支常备队伍,装备核辐射应急车/走航质谱车/无人机等 [4] - 定期开展水污染/有毒气体泄漏等应急演练 [4] 科技创新 - 创建痕量污染物高精度分析重点实验室,臭氧预报技术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5] - 建成二噁英实验室,布局新污染物监测,推进碳监测试点 [5] - 联合科研单位研发监测设备仪器 [5] 运维管理 - "十四五"投入2.7亿元保障226个省控空气站点运维,数据传输率超99% [6] - 建立"监测锁定-执法跟进-整改反馈"闭环执法模式 [6] 人才培养 - 10届监测技术大比武培育技术骨干,实施领军人才引进和"三五人才"培养计划 [7] - 15名专家受聘高校研究生导师,与西安交大签署监测预警研究协议 [7] 数据质量 - 出台《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等文件构建"不能假"制度体系 [8] - 严查人为干扰数据行为形成"不敢假"威慑,开展宣贯月活动营造"不想假"氛围 [8] 未来规划 - "十五五"将构建"数智驱动、天空地一体、全域协同"监测体系 [8]
环境监测五十载 美丽陕西有我在 ——陕西生态环境监测50年发展纪实
中国环境报· 2025-07-17 09:36
陕西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发展历程 - 1975年陕西省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初期仅40余人、简易实验装备,2024年已形成覆盖全省的"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智能遥感与全要素分析 [5] - 截至2024年,全省建成监测机构116家,队伍规模达2254人,实验室面积扩展至98277平方米,配备尖端仪器11100台(套),高级职称占比10%,中级职称占比24%,研究生占比近9% [9] - 监测能力从早期仅检测水体pH值、溶解氧等基础项目,扩展至涵盖水、气、土、声等11大类356项1320个参数的监测技术体系 [9] 大气监测网络升级 - 1996年大气监测网络初建时仅50个国控站点监测SO2、NOx、PM10三项指标,2009年扩展至144个站点并新增CO、O3、PM2.5监测能力 [14] - 2017年建成配备30余台尖端设备的大气环境"超级站",可实时捕捉150余种污染物成分,带动全省形成14个大气环境综合观测站协同网络 [16] - 2024年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网,包含46个国控站、226个省控站、563个乡镇站及3个背景站、14个综合站、7个交通站 [16] 水环境监测技术突破 - 1984年全省仅76个水监测断面监测18项指标,误差常超20%,2024年建成277个手工监测断面和143个水质自动站,实现109项全指标手工监测 [17] - 长江流域陕西境内46个国控断面2024年水质全部达Ⅱ类以上(含8个Ⅰ类),汉江、丹江流域35个断面全部达Ⅱ类以上(含6个Ⅰ类) [18] - 渭河干流20个断面2024年全部达Ⅲ类以上标准,全省101条河流Ⅰ类—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96.9%,连续三年消除劣Ⅴ类断面 [25] 土壤与噪声监测进展 - 土壤监测从1982年首次背景值调查发展为527个基础点位、17个背景点位、168个风险监控点位构成的智能网络,无人机光谱技术实现污染区域快速识别 [19] - 噪声监测从20世纪80年代人工声级计统计升级为108个功能区自动监测站点,西安市试点噪声信息地图实现可视化展示 [22] 生态与农村监测成果 - 生态遥感监测解译精度从2005年不足70%提升至2024年98.22%,基于环境DNA技术发现秦岭细鳞鲑等珍稀物种踪迹 [24] - 农村监测从2010年6个村庄试点扩展至2024年120个村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4.36%,农田灌溉水质合格率98% [23] 环境质量改善数据 - 2016-2024年陕西PM2.5浓度从51微克/立方米降至35微克/立方米(降幅31.3%),优良天数从270.5天增至294.6天 [25] - 2024年城市功能区声环境昼间达标率97.0%(较2021年+0.5pct),夜间达标率92.0%(较2021年+6.6pct) [26] - 秦岭区域53个地表水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Ⅲ类以上,生态质量指数达"一类"最高类别 [25] 未来技术规划 - 计划2035年建成"生态环境监测大脑",实现污染溯源、风险预警、治理评估全链条智能化,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传感等新技术应用 [27][30]
全国先进工作者丨沈秀娥:监测数据是民生幸福的晴雨表
中国环境报· 2025-07-14 08:53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创新 - 成功研发国内首套PM2 5有机示踪组分监测方法,分析效率提升10倍,1小时内可分析50多种有机示踪物 [7] - 2014年率先发布PM2 5来源解析结果,定量解析燃煤源、移动源、工业源占比,支撑《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出台 [7] - 构建"智能感知-精准溯源-三监联动-市区协同"全链条技术体系,实现20余类问题智能捕捉及"2小时反馈,4小时办结"闭环调度 [8] 空气质量改善成果 - 北京PM2 5年均浓度从2013年89 5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33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国家二级标准 [7] - 2022年冬奥会期间PM2 5浓度同比下降65 2%,实现27天赛事期间天天达标 [9] - 建成覆盖6000多个点位的企业用电智能监测网络,研发20余种大气污染线索智能算法集 [10] 数字化监测体系升级 - 开发"1+N"空气质量监测精准调度指挥平台,开启大气治理数字化转型 [7] - 创建天地空移智监测网络,实验室实现无人化"黑灯"操作,企业监控通过智能设备远程实时预警 [8] - 两项技术成果获全国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优秀案例 [8] 一线监测实践 - 团队在冬奥会期间分析2000多家工厂用电数据,发现3000多条精准线索 [9] - 带队勘察20余行业1000余家企业,半年内完成重点企业监测网络建设 [10] - 坚持污染季一线值守,建立4000多天大气数据记录的"蓝天"日历系统 [6][11]
服务筑基、智驱革新,江西监测中心攻坚三大方向护航高质量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25-06-19 11:09
江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成果 核心能力建设 - 创新打造"三位一体"技术支撑模式(前端引导+过程管控+后端评估)全方位提升固废评估能力 [1] - 前端引导:发布年度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建设引导性公告指导社会资本投资 提前介入省市重大项目开展技术帮扶 [1] - 过程管控:编制多项审查要点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支撑小微企业危废收集试点和铅蓄电池试点工作 [1] - 后端评估:开展省管建设项目质量抽查与固废成分分析 实现环境管理全流程闭环 [1] 服务机制深化 - 贯彻"三服务"理念(服务企业+基层+群众) [2] - 企业服务:提供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方案 强化危废经营企业帮扶指导 [2] - 基层赋能:印发管理手册+技术培训+技术支持 升级省危废监管平台缩短工作时限30% [2] - 群众保障:严格把控固废管理各环节守护环境安全底线 [2] 科技创新突破 - 开发基于DeepSeek的AI环评技术评估平台 完成再生铜行业AI环评首例应用 [3] - 制度优化:修订5项管理制度 编制10余份调研报告 [3] - 科研创新:参与中科院锂渣C类先导课题 出台省内首项危废地方标准 参与3类国家标准编制 [3] - 监测网络:建立覆盖《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全指标的监测体系 申报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项目执行成效 - 2023年高效完成80余个固废评估和技术审查项目 [1] - 成功争取全球环境基金再生金属项目 科研经费同比增长40% [3] - 在全省环评与排污许可技能大比武中综合成绩排名前5% [3]
应对自动监测数据造假,有挑战更有对策
中国环境报· 2025-06-16 08:09
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现状 - 排污单位、社会监测机构和运维机构为利益违背诚信原则进行违规操作和故意造假[1] - 自动监测设备预留的纠偏修正方法易被恶意利用[1] - 设备种类繁多且更新换代快导致执法人员难以全面掌握[1] 数据造假的三大核心难题 - **发现难**:造假手段隐蔽多样包括堵塞采样口、稀释样品、利用软件漏洞篡改数据、加装模拟装置输出虚假数据、虚假标记超标时段等[2] - **取证难**:企业阻挠现场检查或破坏证据 电子证据易删除/篡改且需专业技术提取 证据关联性需复杂分析[3] - **责任认定难**:企业内部多部门参与造假时责任划分复杂 与第三方共同造假时责任份额认定存在争议[4] 应对策略 技术监管升级 - 研发抗干扰能力更强的监测设备并增加自诊断功能[5] - 构建统一监测平台通过大数据和AI识别数据异常[5] 执法机制优化 - 配备专业电子取证设备并加强执法人员技术培训[6] - 生态环境部门与公安/检察院协作确保证据合法性[6] 责任体系完善 - 制定责任认定细则按行为性质/后果/主观过错划分责任[6] - 建立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6] 社会监督强化 - 通过媒体曝光典型案例形成舆论压力[7] - 推动企业主动公开监测数据接受公众监督[7]
变化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市场准入将迎来新规.....
仪器信息网· 2025-06-10 16:17
政策修订背景 - 生态环境监测行业近年业务量大幅增长,但机构数量激增导致低价恶意竞争和数据造假问题突出,影响数据真实性和市场秩序[2] - 现行《补充要求》实施6年已不适应行业发展需求,需与2023年12月新实施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衔接[2][3] - 全国8000余家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现行评审依据亟待更新,修订后条款从23条增至24条,其中19条修订完善,新增1条基础检验检测能力要求[3] 修订核心内容 资质认定框架 - 明确生态环境监测定义涵盖水和废水、空气和废气、土壤等13类要素的化学、物理、生物检测活动[8] - 要求监测机构具备法律主体资格,能承担数据结果的法律责任[8] - 新增第二十四条强制要求申请任一监测领域资质须具备该类别全部基础检测项目能力,如水类需覆盖pH、溶解氧等18项指标[7][22][23] 人员配置标准 - 机构监测人员不少于15人,中级以上职称或同等能力者占比不低于25%[11] - 技术负责人需8年以上行业经验,授权签字人和质量负责人需6年以上相关经验[11][12] - 所有人员需通过理论及实操考核,关键岗位人员需签订劳动合同且连续从业超6个月[11] 技术管理要求 - 现场采样设备需具备防数据篡改功能,租用设备期限不得短于资质有效期[15] - 首次申请资质机构需运行管理体系满6个月,电子记录修改需全程留痕[16][17] - 现场采样需2人以上在场,使用定位授时设备记录轨迹,实验室样品需分区标识防污染[19][20] 数据质量控制 - 原始记录需完整覆盖采样、运输、分析全流程,热敏纸数据需同步保存复印件[16] - 监测报告需列明仪器设备详情及租用情况,授权签字人需具备标准适用性判定能力[21] -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需实现数据直接采集或可追溯,外部维护需监督评价[18]
超1.2亿共1032台/套,辽宁省发布多项生态环境监测仪器采购意向
仪器信息网· 2025-06-10 16:17
辽宁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设备采购项目 - 辽宁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发布"驻市分支机构生态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填平补齐项目"政府采购意向,预算总金额超1.2亿元,涉及1032台/套仪器设备,预计采购时间为6月 [1][2] - 该项目共分为12个子项目,涵盖大气、水质、土壤、辐射等多个环境监测领域 [2][3][4][5][6][7][8][9] 各子项目详情 项目(一) - 预算765.83万元,采购42种294台设备,包括便携式离心机、测距仪、车载冰箱、地下水采样系统、多普勒流速流量仪等 [3] 项目(二) - 预算1433.86万元,采购20种109台设备,包括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便携式臭氧监测仪、便携式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等 [4] 项目(三) - 预算506.84万元,采购6种108台设备,包括便携式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仪、大流量颗粒物采样器、恒温恒流大气采样器等 [5] 项目(四) - 预算765.4万元,采购17种124台设备,包括β射线法颗粒物采样枪、烟尘测试仪、便携式多功能烟气测试仪等 [6] 项目(五) - 预算844万元,采购5种18台设备,包括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全自动固液一体测汞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 [6] 项目(六) - 预算716.5万元,采购16种60台设备,包括pH计、红外分光测油仪、激光粒度仪、离子色谱仪等 [6] 项目(七) - 预算770万元,采购5种29台设备,包括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全自动氨氮分析仪、全自动高锰酸盐指数分析仪等 [6] 项目(八) - 预算509万元,采购4种16台设备,包括气相色谱仪、全自动烷基汞分析系统、液相色谱仪等 [7] 项目(九) - 预算2500万元,采购5种19台设备,包括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等 [7] 项目(十) - 预算1049.68万元,采购25种123台设备,包括COD自动消解回流仪、纯水制备装置、翻转振荡器、微波消解仪等 [7] 项目(十一) - 预算1446.7万元,采购20种89台设备,包括大气预浓缩仪、多路动态气态配气仪、快速溶剂萃取仪、冷冻干燥机等 [7] 项目(十二) - 预算1080.05万元,采购34种43台设备,包括地下水采样系统、便携式环境空气自动监测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