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育

搜索文档
讲科普、教艺术,村里的暑假收获多(文化中国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人民日报· 2025-08-21 06:52
高校乡村志愿服务项目 - 兰州大学"绿希行者"公益支教团在甘肃省康乐县吴坪小学开展12天科普支教活动 与20名小学生一起探索科学问题[3] - 支教团由10名成员组成 来自法学院 大气科学学院 第二临床医学院等7个学院 覆盖地理地质 物理化学实验 医疗卫生等科普内容[3] - 项目采用实验和趣味运动会形式 每天安排5节课(上午3节 下午2节) 引导孩子观察日常现象并理解科学原理[3][4] - 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在四川省宣汉县白马花田国际乡村创客营地开展艺术课堂 采用小班化教学(每组不超过5人) 配主讲老师和多名助教[4][5] - 艺术课堂以《绿野仙踪》为灵感共创《花田仙踪》故事 设置戏剧文本工坊 戏剧创排工坊和美育手工工坊等活动[5] 项目规模与历史 - "绿希行者"公益支教行动自2010年启动 从环保知识拓展至科普服务 累计超过300人次大学生参与 服务1000多名中小学生[3] - 中央美术学院项目联合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中央戏剧学院等14所高校志愿者共同开展乡村艺术教育[5] 教学成果与反馈 - 科普支教初期孩子较腼腆 后期主动回答问题并积极动手做实验 显示出旺盛的求知欲[3][4] - 艺术教育项目中一名很少交流的学生通过黏土作品打开心扉 最终创作诗歌赠予志愿者[5] - 支教团每日进行集体备课和教学观摩 记录问题并改进教学方法(如减少学术名词使用)[4] 基础设施条件 - 吴坪小学软硬件条件大幅改善 校园干净整洁 教室宽敞明亮 配备齐全多媒体设备[3]
文化观察:这些毕业设计为何“火”出圈?
中国新闻网· 2025-06-22 09:28
艺术院校毕业展盛况 - 中国美术学院毕业设计展厅内聂士昌的《滴动仪》作品吸引大量观众围观,不锈钢罗盘上的金属波纹设计引发赞叹 [1] - 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展上油画《祷》因独特创意和视觉冲击力成为网络热议焦点,被称作"重庆版蒙娜丽莎" [2] 年轻艺术家的创作理念 - 聂士昌耗时一年完成毕业设计,通过青铜饕餮纹与电路板的结合展现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3] - 作品在社交平台走红后收到高中生"机械也能讲故事"的积极反馈,体现艺术教育价值 [3] - 面对"俗"的质疑,创作者认为让大众关注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意义 [4] 艺术教育发展趋势 -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指出当前审美艺术趋向多元化,公众对创新形式持包容态度 [4] - 学院通过毕业季打造"美育体验课"和"想象力训练营",推动全民艺术教育 [4] - 毕业生用个性化语言打破常规的创作方式,正在重新定义文化基因的当代传承 [5] 作品社会影响力 - 《滴动仪》视频在社交平台"火"出圈后引发广泛私信互动 [3] - 学院管理层关注到毕业设计作品引发社会热议的现象,认为这是对时代脉搏的捕捉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