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传统文化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淬炼“民酒”初心 铸造“北京名片”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06 05:07
以"品"铸魂,以"文"赋能,以"技"谋新,北京二锅头产业正在国内竖起酒业高质量发展新标杆。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一批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 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培育名单,北京二锅头清香型白酒赫然在列。 "正宗二锅头,地道北京味",作为北京二锅头品类的核心代表,牛栏山二锅头家喻户晓。顺义区牛栏山镇的酒文化有着悠长的历史,三千年前的饮酒痕迹在 1982年出土的西周青铜酒器上得以印证,而牛栏山二锅头的酿造传奇,也已悄然书写了至少三百年的历史。 在顺义牛栏山,北京二锅头不仅是一杯酒,更是城市的记忆,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这里的山水滋养着独特的"京 味儿",再加上胡同与四合院中人间烟火的淬炼,传承与创新的持续交融,推动着这杯二锅头从"百姓口粮酒"向着"首都金名片"奋起跃升。 二锅头是历史酿出的美酒 什么是地道的北京味儿?四合院逛累了,拐进一家胡同口的小店,一碟烤鸭片、一碗卤煮、豆汁儿、炸酱面都是正宗的北京美食,而要配一杯美酒,二锅头 是当仁不让的选择。今天的北京二锅头,不再只是餐桌上的一杯酒,这一口"地道北京味",伴随着胡同巷陌的家长里短、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早已深深嵌 入北京人的集体 ...
《京西古城村风情图》:京西古城村旧貌画间永存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21 01:11
京西古城村历史与文化 - 京西古城村位于长安街西端石景山脚下,诞生于明代永乐年间,村民以拉骆驼运煤、种地、铁厂做工为生,以民间花会活动闻名[2] - 古城村"秉心圣会"被列入北京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京西民俗文化的代表[2] - 古城村花会始于明代"秉心圣会",盛于清,表演形式为"花十档",包括高跷秧歌、耍石锁、耍狮子等,兴盛时有数百人参与[4][5] - "秉心圣会"在清朝康熙年间就著称于京师,民国《妙峰山志》明确记载其为表演最好的花会队伍[5] - 花会成为村民团结凝聚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寄托,京西民谣显示古城村花会表演水平远超周边村落[6] 古城村经济与产业 - 民国时期几乎家家养骆驼搞运输,兴盛时全村有骆驼2500多头,为京城输送煤炭、皮货和小百货[7] - 村中驮户通过研究煤性建立专业优势,如为"东来顺"专供油性大、好烧不出烟的煤,带动全村驮户致富[7] - 万盛涌杂粮店以面粉和棒子面质量优异闻名京西,面粉爽滑筋道,棒子面配方独特,成为区域知名品牌[8][9] - 店铺经营扩展至油盐酱醋和咸菜制作,年产量达十几大缸,曾是村民自豪的大型买卖[9] 古城村建筑与地标 - 村西口大影壁高4米多、长30米,是标志性建筑,具有镇邪功能,面东佛龛可容纳三个孩子[9] - 影壁承载村民生活记忆,是"接三送三"仪式的举行场所[9] - 村主干道东西走向,沿街分布老树、公众活动场所及各类生活器物如磨盘、驴车等[9] 古城村保护与传承 - 2005年因城市规划面临拆迁,何大齐应村长邀请绘制7米长卷记录村貌[3][10] - 画作采用白描技法,完整呈现村容村貌、村民日常生活及"秉心圣会"等民俗活动[4][10] - 作品获得村民广泛认可,虽村落消失但通过画卷保留了民俗特色和文化记忆[10]
阅文揭晓2025年度网络文学“封神榜”:新人崛起,创作深度显著增强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15 19:43
作家荣誉体系 - 阅文集团发布2025年度"白金大神"作家名单 榴弹怕水 王梓钧 阎ZK 油爆香菇 最白的乌鸦5名作者获"白金作家"称号 城城与蝉 董无渊 非10 孤独麦客 古羲 误道者6名作者获"大神作家"称号 [1] - "白金作家"和"大神作家"是起点中文网分别于2006年 2009年推出的作家品牌 历经近二十年沉淀 已成为网络文学领域公认的 含金量最高的作家荣誉体系 [6] 创作内容趋势 - 多位作家深耕历史 玄幻 仙侠及古言题材 将家国情怀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作品内核 创作深度显著增强 [4] - 榴弹怕水的《绍宋》以南宋复兴为主线 将民族气节融入热血叙事 王梓钧的《北宋穿越指南》凭借严谨考据再现汴梁风华 阎ZK的《太平令》巧妙融合江湖 朝堂 名将 民生等内容 以"横渠四句"为精神内核 [4] - 董无渊 非10等作家积极参与"风起国潮""阅见非遗"等主题征文 将传统技艺融入现代叙事 拓展文化传承新路径 [4] 作品影响力 - 榴弹怕水作品《绍宋》改编的同名漫画爆火出圈 相关视频在抖音播放量突破15亿 带动原著阅读量年环比增长13倍 该作品强势回归起点读书畅销榜前五 登顶历史类与完本榜双榜榜首 [4] - 《太平令》《谁让他修仙的!》《天才俱乐部》等多部作品已推进实体出版 有声 动漫 影视等版权开发 展现新生代作家强大的IP塑造力与市场潜力 [5] 新生代作家崛起 - 90后作家占比近八成 多位95后新锐跻身"白金"序列 网络文学整体创作生态持续向好 [5] - 95后"白金作家"阎ZK曾作为中国网络作家代表参与大英图书馆文学交流活动 凭借《太平令》获阅文IP盛典年度新锐作品荣誉 最白的乌鸦用三年时间从网络文学"十二天王""大神作家"一步步走来 代表作《谁让他修仙的!》获阅文年度影响力作品荣誉 [5] - 新晋"大神作家"城城与蝉凭借起点首部作品《天才俱乐部》"一书封神" 摘得科幻银河奖桂冠 入选2025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网络小说榜 [5]
阳江龙庆书院:从千年文化地标到动态精神家园
南方农村报· 2025-07-15 12:02
书院概况 - 龙庆书院位于阳江合山镇丰垌村 由旧时公祠修缮而来 是阳江首个民间文化力量研究基地及第一所乡村文化书院 [2] - 书院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 内设教学区 茶艺区 书画区及露天井 整体呈现极简宋代风格 [6] - 周边民房与巷道被巧妙利用 打造乡礼馆 家风特色馆等特色展馆 提供沉浸式传统文化学习空间 [7][8] 运营模式 - 书院开设茶道 花道 香道 书画 国学礼仪 经典诵读 太极 咏春等多元化课程 涵盖传统文化核心内容 [11] - 特别引入漆艺 篆刻等本土非遗课程 强化文化传承功能 [12] - 2022年开业至今已举办200多场活动 包括理论宣讲 家风传承 爱心义诊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内容 [4][15][16] 社会影响 - 丰垌村于2022年9月获评广东省家教家风实践基地 反映书院在家风建设方面的成效 [19] - 2023年4月设立阳江广播电视台研学实践合作基地暨阳江民间文化力量研究基地 提升文化辐射力 [20][21] - 通过整合千亩睡莲基地资源 书院将静态文化地标转化为动态精神家园 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5][24]
弦音袅袅 古韵新声(传承)
人民日报· 2025-06-29 05:49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老河口丝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400多年历史,源自河南并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独特音乐形式 [3] - 传承人余家冰9岁开始学习老河口丝弦,81岁仍坚持教学与演奏,将一生奉献给这项民间艺术 [2][3] - 老河口丝弦特点为典雅清秀、婉转悠扬,区别于北方曲调的铿锵有力 [3] 技艺传承与创新 - 余家冰将老河口丝弦的工尺谱转译为现代简谱,耗时3个多月完成第一首,累计转译3本简谱收录100多个曲目 [3] - 对演奏古筝进行改进,从15弦增至18弦,扩展音域增强表现力,适应现代观众审美需求 [4] - 采用口传心授与简谱结合的教学方式,解决工尺谱传承障碍 [3] 教育与文化传播 - 余家冰每周在老年大学开展丝弦教学,每周五在小学开设传承课,教授演奏技巧与文化内涵 [4] - 通过讲述曲目背后故事,使年轻学员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有学生反馈丝弦音乐能联想到古诗意境 [4] - 教学案例显示传统文化正在年轻群体中形成认知基础 [4]
文化指导师王玲:以承一堂为支点 赋能传统文化传承
镇江日报· 2025-06-25 08:21
文化传承与推广 - 王玲作为梅庵古琴艺术传承者,将承一堂文化艺术空间打造成文化指导阵地,推动古琴艺术传承并搭建市民接触传统文化的桥梁 [1] - 承一堂作为文化指导师结对空间,开展非遗项目活动,将古琴、茶艺等千年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市民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精神驿站 [1] - 开设成人、青少年古琴艺术公益课堂32期,吸引200余名爱好者学习,并提供免费练琴和预约体验服务,推广古琴文化至更广泛群体 [2] 非遗文化进校园 - 2022年推动承一堂开展非遗文化古琴艺术进校园活动,每周在两所学校开设公益课堂,全年授课48次 [2] - 活动内容包括学习古琴知识、聆听经典曲目、拨弦弹唱、琴歌诵读及节目编排展演,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 - 因古琴普及工作突出,承一堂被授权为梦溪梅庵派古琴艺术全国十家传习所之一 [2] 文化融合创新 - 在古琴推广中融合其他传统文化元素,开展"琴茶和鸣""琴武和鸣""琴书和鸣"等活动,每年文化活动超100次 [3] - 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得更广,成功将承一堂打造成市民、游客体验传统文化的"文化驿站" [3] 项目认可与未来规划 - 2024年承一堂"千年琴声"古琴艺术普及推广服务作为镇江市文化指导师培育项目,获得多位专家指导 [3] - 未来将继续以承一堂为阵地,创新文化指导方式,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3]
佛山魁星书院:无墙书院敞开千家门
南方农村报· 2025-06-24 12:05
佛山魁星书院概况 - 2024年3月挂牌的岭南书院,定位为"没有围墙"的文化空间,核心区域围绕岗山布局,由原岗公园市政用房改建而成[3][13][14] - 藏书阁珍藏11400册典籍,包括清代吴荣光手书《石云山人诗稿》等国家珍贵古籍[2][10][11] - 截至2024年3月已举办95场活动,服务群众超一万人次[4][5] 书院结构与功能 - 魁星阁为七层塔式地标建筑,设有南海方志馆、藏书阁、状元堂等七大功能空间,其中状元堂展示清代状元梁耀枢殿试策论复刻本[14][15][9] - 讲学堂与悦书房由市政用房改造,成为日常讲学与居民阅读场所[13][14] - 文脉长廊由42幅诗词画作构成,成为50公里徒步活动的文化打卡点[34] 文化服务模式 - 采用"1+5+N"服务模式:以魁星阁为核心,联动5大文化场馆及15个社区服务站[20][21][22] - 2025年前五个月开展8场"中华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包括埙乐会、亲子研学等,单次活动吸引20多组家庭参与[23][24][25] - 创新融合科技与人文,如"AI炼金术"公益课150名额三小时抢空,中医课程单月吸引800人次[32][33] 特色活动与影响 - "魁星夜读"深度读书沙龙举办12期,累计400余人次参与,涵盖异域见闻、实用技能等主题[29][30] - 节气主题活动如立夏漆扇制作、小满药膳课堂,单次活动吸引19组家庭沉浸式体验[38][39] - 组建"文明同路人"志愿队参与社区服务,计划按"书院+书房+社群"模式向佛山五区拓展[41][42][43] 历史文脉传承 - 佛山历史上曾建成超120座书院,数量占全省五分之一,书院复原明代讲学盛景[9][10] - 通过状元文化品读、古籍展示、碑帖研究等活动延续千年文脉[9][11][12] - 非遗体验活动如古琴粤语吟诵、埙乐会等让传统文化可观可感[19][24][28]
文化观察:这些毕业设计为何“火”出圈?
中国新闻网· 2025-06-22 09:28
艺术院校毕业展盛况 - 中国美术学院毕业设计展厅内聂士昌的《滴动仪》作品吸引大量观众围观,不锈钢罗盘上的金属波纹设计引发赞叹 [1] - 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展上油画《祷》因独特创意和视觉冲击力成为网络热议焦点,被称作"重庆版蒙娜丽莎" [2] 年轻艺术家的创作理念 - 聂士昌耗时一年完成毕业设计,通过青铜饕餮纹与电路板的结合展现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3] - 作品在社交平台走红后收到高中生"机械也能讲故事"的积极反馈,体现艺术教育价值 [3] - 面对"俗"的质疑,创作者认为让大众关注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意义 [4] 艺术教育发展趋势 -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指出当前审美艺术趋向多元化,公众对创新形式持包容态度 [4] - 学院通过毕业季打造"美育体验课"和"想象力训练营",推动全民艺术教育 [4] - 毕业生用个性化语言打破常规的创作方式,正在重新定义文化基因的当代传承 [5] 作品社会影响力 - 《滴动仪》视频在社交平台"火"出圈后引发广泛私信互动 [3] - 学院管理层关注到毕业设计作品引发社会热议的现象,认为这是对时代脉搏的捕捉 [5]
肩头“彩云”之美
人民日报· 2025-06-22 05:47
云肩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演变 - 云肩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经典配饰,原型可追溯至远古时代,隋代敦煌壁画中首次出现现代熟悉的样式,后盛行于贵族并流行民间[2] - 云肩从承载人类对上天崇拜的载体发展为实用美观的配饰,具有御寒防尘功能并增添服装层次感与艺术美感[2] - 云肩造型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如意形、柳叶形、蝙蝠形等传统样式均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 - 云肩与服饰之"礼"密切相关,明代朝廷命妇礼服包含云肩,传统中式婚礼中云肩几乎成为标配[3] 云肩的工艺与设计特点 - 云肩制作运用镶、绲、嵌、贴、补、钉、绘、绣等工艺,符合比例、平衡、韵律、调和、统一五大造型原则[2] - 云肩一般制成两层八片垂云,每片垂云绣有精美图案或经典戏文故事,层叠设计使其随穿戴者动作自然摆动[3] - 云肩在时装设计中可强化服装整体轮廓和肩部造型,凸显腰身并营造"衣冠甚伟"之感[3] 云肩在现代时尚中的应用 - 云肩以全新姿态融入现代生活,设计师结合现代审美和技术将云肩元素融入服饰及文创设计[3] - 云肩作为设计元素多次出现在国际秀场,向世界展示东方美[3] - 高校将云肩引入学位服设计,借助其挺括造型传递庄重感,同时赋予柔和圆润的儒雅之美[4] 云肩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 云肩的发展演化反映了人类探索服饰文明的历程,启发对传统服饰文化传承的思考[3] - 随着文化自信增强,越来越多年轻人热衷穿戴传统文化,云肩成为新中式穿搭的重要元素[4] - 云肩在年轻学子中的流行象征着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的美丽邂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体现[4]
人保寿险威海中心支公司举办“粽情端午”客户节主题活动
齐鲁晚报· 2025-06-09 16:47
活动背景与目的 -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公司举办"粽情端午"主题客户服务活动 [1] - 活动旨在通过传统节日氛围传递企业温暖,深化客户对品牌的情感认同 [3] 活动内容设计 - 通过端午节起源、民俗典故讲解及粽子文化寓意解析,展现传统文化深厚底蕴 [3] - 结合公司发展历程与服务理念介绍,强化客户对企业责任担当的认知 [3] - 创新编排《金融消保三句半》节目,以幽默形式普及金融权益保护知识及风险防范要点 [3] - 设置包粽子体验环节,客户参与折叶、填米等制作流程,促进传统手艺传承与情感交流 [3] 活动效果与后续计划 - 现场互动形成温馨氛围,实现节日仪式感与客户互动亲切感的融合 [3] - 公司宣布将以客户节为契机推出四大系列八项特色活动,涵盖金融知识普及与专属权益定制 [3] - 后续服务将围绕"倾听需求"承诺,通过多场景服务传递企业温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