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动仪》

搜索文档
2025毕业季最大黑马:32岁硕士毕业,作品一周爆火
36氪· 2025-07-07 07:26
艺术创作与教育 - 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聂士昌的机械动态雕塑作品在毕业展上引发广泛关注,五件作品巧妙融合机械结构与传统文化元素[1][3] - 作品包括《滴动仪》《璇玑仪》《循回仪》《律动》《枯木逢春》,创作耗时一年,涉及3D打印、金属加工等工艺[7][8][10][11][13] - 创作过程高度独立,从设计到执行均由作者完成,细节精确至小数点后四位[23] 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 - 作品灵感源自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古观象台等传统文化载体,结合差速器等现代机械装置[15][21] - 创作理念强调"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性,导师指导原则注重传统与创新的平衡[15] - 作品被网友评价为"古典又赛博",引发对墨家机关术的联想[1][15] 艺术教育路径 - 作者经历三次高考复读,最终以全国第十名成绩考入中国美术学院[28][30][33] - 本科毕业后从事艺考培训三年,后重返校园攻读研究生[36] - 计划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深化对周易、阴阳等传统文化的研究[48] 艺术市场反响 - 作品在社交媒体获超400个点赞,吸引藏家、博物馆及美术馆收藏意向[5][43] - 毕业展期间作品展区观众密集,形成现象级传播效应[45] - 作者拒绝商业化干扰,坚持将注意力集中于创作本身[43]
文化观察:这些毕业设计为何“火”出圈?
中国新闻网· 2025-06-22 09:28
艺术院校毕业展盛况 - 中国美术学院毕业设计展厅内聂士昌的《滴动仪》作品吸引大量观众围观,不锈钢罗盘上的金属波纹设计引发赞叹 [1] - 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展上油画《祷》因独特创意和视觉冲击力成为网络热议焦点,被称作"重庆版蒙娜丽莎" [2] 年轻艺术家的创作理念 - 聂士昌耗时一年完成毕业设计,通过青铜饕餮纹与电路板的结合展现历史与未来的对话 [3] - 作品在社交平台走红后收到高中生"机械也能讲故事"的积极反馈,体现艺术教育价值 [3] - 面对"俗"的质疑,创作者认为让大众关注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意义 [4] 艺术教育发展趋势 -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指出当前审美艺术趋向多元化,公众对创新形式持包容态度 [4] - 学院通过毕业季打造"美育体验课"和"想象力训练营",推动全民艺术教育 [4] - 毕业生用个性化语言打破常规的创作方式,正在重新定义文化基因的当代传承 [5] 作品社会影响力 - 《滴动仪》视频在社交平台"火"出圈后引发广泛私信互动 [3] - 学院管理层关注到毕业设计作品引发社会热议的现象,认为这是对时代脉搏的捕捉 [5]
毕业展成为城市文化空间(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9 05:33
艺术院校毕业展的社会影响力 - 2025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在7个展区同时举办,呈现近3000名毕业生的3000余件作品,自6月1日开放以来每天接待近3万人次观众,非专业观众占比超1/3 [8] - 全国各大美术院校毕业展已从内部教学检验转变为融入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节日,形成社会美育现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院校展览相继展开 [1] - 中国美院2009年首创面向公众的"毕业展示周"形式,2019年进一步扩展为全城联动展览,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生态 [8][9] 艺术与科技的创新融合 - 中国美院毕业生王芃团队在《黑客帝国》开源项目中植入AI体,通过U盘和实时程序展示角色交互,探讨智能体伦理挑战及社会角色复杂性 [2] - 毕业生邵若栩作品《与AI讨论七次"明月出天山"》将AI生成图像与传统国画并置,实现算法虚拟山水与传统笔墨的"诗性造境"共振 [2] - 聂士昌的装置作品《滴动仪》融合水波纹与古代罗盘元素,青铜材质结合机械科技感,探讨微小变化与宏大秩序的哲学关联,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 [3] 艺术创作的社会实践价值 - 返乡创业者吴鸿珍以《扎根与生长》作品重构乡村文化,运用日常材料展现对乡村生态的追问,实践"以乡土为学院"的美育理念 [6] - 刘佳楠团队研发AR装置《知乎折也》,通过虚拟折纸动画与智能语音辅助孤独症儿童精细动作训练,源于实际志愿服务经验 [7] - 中国美院院长指出毕业生作品兼具时代洞察与文化领悟,体现对历史追问与新时代社会责任的回应 [7] 展览形式的创新拓展 - 2025毕业季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包含每日直播导览、艺术市集和打卡点,增强观众互动体验 [9] - 影像类作品通过城市广场、地铁站等公共屏幕及灯光秀形式展示,形成覆盖全城的美育网络 [9] - 展览总策展人表示毕业季已成为杭州市民6月的文化习惯,大学与城市形成双向赋能的良性互动 [9]
四川美院“蒙娜丽莎”和中国美院滴动仪为啥能成爆款?
新浪财经· 2025-06-10 22:47
美术学院毕业展现象 - 四川美院本科生作品《祷》和杭州中国美院硕士毕业生作品《滴动仪》成为社交媒体爆款,吸引大量观众打卡[1] - 《祷》以红黄蓝三原色搭配气泡膜覆盖的"模特"形象引发讨论,被网友称为"重庆人自己的《蒙娜丽莎》"[13][15] - 《滴动仪》通过机械结构模拟水波纹扩散,融合中国古代罗盘元素,展现动态美感[3][7] 作品创作背景与理念 - 《滴动仪》作者聂士昌耗时1年多完成五件装置艺术,重点探索传统文化与机械联动的结合[8] - 《祷》作者安琪花费2个月时间搭建装置,通过廉价材料堆砌解构消费主义,提醒大众避免迷失[15] - 聂士昌作品灵感来源于河南省博物院等传统文化场所,其研究方向将持续聚焦本土文化与科技融合[8][12] 社交媒体传播数据 - 聂士昌小红书账号一周内获2.3万粉丝,作品获赞与收藏达22.4万[18] - 安琪作品发布三天后小红书粉丝近6万,点赞量超36万[21] 艺术教育界观点 - 中国美院教授杨奇瑞认为装置艺术从冷门到受关注反映专业发展成果,科技与艺术融合已成趋势[12] - 川美教师评价《祷》处于毕业展平均水平,强调本科作品不宜过度拔高[17] - 上海美院教师肯定学生基本功,但指出消费主义主题并非新概念[17] 行业发展趋势 - 国潮文化兴起为艺术创作提供土壤,如黑悟空神话、哪吒电影等现象级案例[7] - 四川美院在当代艺术史中具有先锋地位,曾推动"伤痕美术"和"新潮美术"运动[16] - 行业需构建兼顾学术与传播的评价体系,避免艺术价值被流量裹挟[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