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表型可塑性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日报】哺乳动物颌关节演化路线揭示
科技日报· 2025-10-09 10:25
研究核心发现 - 首次系统提出哺乳动物颌关节演化的四阶段序列,揭示了从爬行类到哺乳动物颌关节转变的完整路线 [1][2] - 研究刷新了对哺乳动物颌关节演化的认知,构建起首个原始与次生颌关节系统演化框架 [3] 关键化石材料 - 研究基于两块发现于1984年但被长期忽视的化石:四川自贡的川南多齿兽化石和云南禄丰的摩根兽类化石 [1][2] - 对川南多齿兽化石采用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发现其拥有独特的齿骨髁—颧骨窝次生颌关节,为四足动物中首次发现 [1] - 以云南禄丰化石为模式标本命名新属种禄丰曲髁兽,其齿骨髁结构简单,为“哺乳动物齿骨髁起源于齿骨外脊后端”假说提供实证 [2] 演化机制与意义 - 研究揭示颌关节演化存在多次独立起源,以往被视为哺乳动物鉴定特征的承压性齿—鳞骨关节,实际仅能作为哺乳型动物鉴定特征 [2] - 提出环境诱导的发育变异(表型可塑性)可能在颌关节多样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挑战了仅由“体型小型化驱动”的流行假说 [2] - 证明咬合生物力学、生态行为适应等多种因素共同塑造了颌关节的演化路径 [3]
Cell Research:邓宏魁/屈默龙/顾晋团队构建新型患者来源类器官模型,捕获结直肠癌胎儿样可塑性状态
生物世界· 2025-07-06 15:34
研究背景与意义 - 表型可塑性是驱动癌症进展、转移和治疗耐药性的关键特征 [2] - 胎儿样转录程序在促进细胞可塑性状态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但研究受限 [2] 研究团队与发表 - 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屈默龙副研究员、顾晋教授团队于2025年7月4日在Cell Research发表研究论文 [3] - 研究标题为《A patient-derived organoid model captures fetal-like plasticity in colorectal cancer》 [3] 研究方法与模型 - 开发化学成分明确的患者来源类器官系统(CiPDO)捕捉结直肠癌胎儿样可塑性状态 [4][7] - 培养条件包含EGF、CHIR99021、LDN-214117和FGF2组合 [7] - 该系统支持结直肠癌细胞长期扩增并保留胎儿样特征 [7] 关键研究发现 - 识别出晚期肿瘤中富集的癌-胚状态(Oncofetal state, OnFS) [8] - OnFS与上皮-间质转化、转移增加及治疗抵抗性增强相关 [8] - 证实FGF2-AP-1信号通路维持结直肠癌中的OnFS程序及表型可塑性 [9] 模型应用价值 - 类器官模型为研究结直肠癌胎儿样特性及肿瘤进展机制提供强大平台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