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型可塑性

搜索文档
【科技日报】哺乳动物颌关节演化路线揭示
科技日报· 2025-10-09 10:25
两块在博物馆中"沉睡"数十年的化石,揭开了演化史上一次关键"变形"的奥秘。《自然》近日发表 了一项关于哺乳动物演化重要进展的研究:我国科研人员首次系统提出哺乳动物颌关节演化的四阶段序 列,揭示了这一关键解剖结构变革的完整路线,为理解脊椎动物关键特征演化提供了全新视角。 (原载于《科技日报》2025-10-09 06版) 另一块是来自云南禄丰的摩根兽类化石。此项研究中,团队以这块化石为模式标本,命名了一个新 属种——禄丰曲髁兽。它的齿骨髁结构简单,由齿骨外脊末端向上弯折形成,尚未膨大为球状。这一发 现为"哺乳动物齿骨髁起源于齿骨外脊后端"的假说提供了实证,填补了演化过程中的关键形态过渡环 节。 "基于新发现,我们首次提出原始颌关节与次生关节演化的四阶段序列,清晰展现了从爬行类到哺 乳动物的颌关节转变过程。"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毛方园说。 同时,研究还揭示出颌关节演化存在多次独立起源,以往被视为哺乳动物鉴定特征的承压性齿—鳞骨关 节,实际仅能作为哺乳型动物而非哺乳动物冠群的鉴定特征。 值得关注的是,团队还探索出多元演化驱动机制。此前流行的"体型小型化驱动假说"无法解释体型 较大的 ...
Cell Research:邓宏魁/屈默龙/顾晋团队构建新型患者来源类器官模型,捕获结直肠癌胎儿样可塑性状态
生物世界· 2025-07-06 15:34
研究背景与意义 - 表型可塑性是驱动癌症进展、转移和治疗耐药性的关键特征 [2] - 胎儿样转录程序在促进细胞可塑性状态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但研究受限 [2] 研究团队与发表 - 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屈默龙副研究员、顾晋教授团队于2025年7月4日在Cell Research发表研究论文 [3] - 研究标题为《A patient-derived organoid model captures fetal-like plasticity in colorectal cancer》 [3] 研究方法与模型 - 开发化学成分明确的患者来源类器官系统(CiPDO)捕捉结直肠癌胎儿样可塑性状态 [4][7] - 培养条件包含EGF、CHIR99021、LDN-214117和FGF2组合 [7] - 该系统支持结直肠癌细胞长期扩增并保留胎儿样特征 [7] 关键研究发现 - 识别出晚期肿瘤中富集的癌-胚状态(Oncofetal state, OnFS) [8] - OnFS与上皮-间质转化、转移增加及治疗抵抗性增强相关 [8] - 证实FGF2-AP-1信号通路维持结直肠癌中的OnFS程序及表型可塑性 [9] 模型应用价值 - 类器官模型为研究结直肠癌胎儿样特性及肿瘤进展机制提供强大平台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