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装瓶模式
icon
搜索文档
装瓶商与可乐公司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分分合合?| 声动早咖啡
声动活泼· 2025-09-24 17:04
文章核心观点 - 激进投资机构Elliott Management要求百事公司效仿可口可乐,分拆其装瓶业务,以改善业绩并提升股价[2][3] - 可乐公司与装瓶商的关系动态变化,时而整合以加强控制,时而分拆以减轻资本负担和提升利润率[3] - 装瓶商模式是可乐行业得以快速扩张的关键,但可乐公司与装瓶商之间存在利益诉求不一致的矛盾[4][8] 可乐装瓶业务的起源与发展 - 可口可乐早期因缺乏资金和配送能力,选择仅销售浓缩液,由冷饮店添加苏打水现制销售,模式类似今日的奶茶店[4] - 为覆盖郊区与乡村市场,可口可乐于1899年后开始授权装瓶业务,装瓶厂数量从数家迅速增长至1919年的1200家,几乎遍布各城镇[4] - 该授权装瓶模式使饮料公司无需投入巨额资本建设工厂和物流体系,由装瓶商承担资本性和运营性环节,并利用本地优势加速区域市场渗透[4][5] - 百事可乐创立后沿用了类似的装瓶策略[4] 装瓶业务的国际化扩张 - 可乐公司在海外市场复制装瓶策略,通过授权与合作引入当地装瓶商[6] - 20世纪20年代,可口可乐即授权屈臣氏使用其商标与技术[6] - 改革开放后,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与中粮集团和太古集团合作,划分区域并发挥各自渠道优势[7] - 百事进入中国初期倾向自有装瓶,但截至2011年,其在中国的24家瓶装企业中,有5家全资控股,该网络当年累计亏损约1.75亿美元,超过十家装瓶厂处于亏损[7] - 随后百事将中国装瓶业务整体交由康师傅运营,交易次年,百事中国饮料收入同比增长两成以上[7] - 装瓶商可根据区域特点调整策略,例如湖北生产的600毫升瓶装产品售价3.5元,较其他地区多100毫升,并禁止跨区销售[7] 可乐公司与装瓶商的矛盾与整合 - 可乐公司向装瓶商销售浓缩液,为提升浓缩液销量倾向于引导装瓶商“薄利多销”,而装瓶商为提高自身利润则倾向于提价,两者诉求不一致[8] - 新品推广阶段矛盾明显,装瓶商因需承担产线改造等额外投入而缺乏信心,例如百事推广零糖可乐Pepsi One时营销投入超1亿美元,但最终仅获得约0.8%的市场份额,仅为预期的一半[8] -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零售渠道集中化,大型连锁超市崛起,百事因掌控装瓶网络可统一谈判价格,而可口可乐需与各地独立装瓶商谈判导致进价不一,使百事缩小了与可口可乐的差距[9] - 可口可乐为此启动改革,收购装瓶商股份、扶持大型区域装瓶商,并通过调整配方降低装瓶商原料成本以换取其配合整合[10] - 目前两家公司在国际市场多与当地大型企业合作,在美国本土,可口可乐与主要装瓶商深度绑定并持股以强化利益一致性,而百事基于饮料与零食业务协同的判断,持续坚持对装瓶体系的直接控制[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