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观众成本模型
icon
搜索文档
国家买进40亿美元主权债,极可能是一场改写规则的高端金融博弈
搜狐财经· 2025-11-19 02:39
核心观点 - 财政部在香港发行不超过40亿美元主权债,其战略意义远超融资本身,是一次在美元体系内进行的系统性压力测试和规则重塑 [1] - 此次发债旨在构建独立的“中国美元曲线”,挑战美元的无风险利率定价权,并推动全球资本配置逻辑从“唯美债”转向“中美比价” [1][5] - 行动在金融战背景下具有多重战略意图,包括管理利率风险、提升人民币职能、为极端情况做准备以及发送市场信心信号 [3][4][5][6] 战略意图与金融博弈 - 发行美元主权债意在建立一条期限完整、高度流通的“中国美元曲线”,以挑战10年期美债利率作为全球138万亿美元固定收益资产定价锚的地位 [1] - 全球投资者每配置1元中国美元债,即对美债需求形成替代,边际上抽走美元体系的核心流动性 [1] - 此举使“中国溢价”与“美债基准”首次公开同框,利率平价理论开始向中国倾斜 [1] - 随着该曲线被交易商纳入定价模板,全球资本配置逻辑将从单一依赖美债转向中美资产比价 [5] 国家资产负债表与风险管理 - 在官方外汇储备3.2万亿美元(约1万亿为长期美债)的背景下,发行短期美元债相当于在负债端引入“负久期”,主动剥离国家资产负债表上的利率风险 [3] - 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中,此举有助于应对长期美债资产面临的久期损失和账面利润吞噬问题 [3] - 选择在美元利率高位、全球流动性紧缩的窗口发行美元债,是对美联储“高利率+强美元”政策的一次反向套利 [6] 人民币国际化与支付体系 - 将募集的离岸美元以贷款形式投向缺乏外汇的国家,这些国家用大宗商品或本币偿还,实质构建了“美元资产—商品—人民币结算”的闭环 [3] - 人民币在该闭环中承担计价与清算职能,有助于提升离岸人民币的流动性和信用溢价,为在香港推出人民币长期期货奠定曲线基础 [3] - 在美元体系内留下高信用、可追踪、全额兑付的交易记录,是为极端情况下(如CIPS与美元CHIPS断链)做的“白名单”认证,降低国际投资人切换至新支付网络的认知成本 [4] 市场信号与国家信用 - 在美元利率高位主动加码美元债务,且条款为全额登记、无抵押、无政府豁免,是向全球市场发送关于对自身增长与汇率管理有充分信心的昂贵信号 [5] - 美国财政赤字率已超6%,国债利息支出占财政收入比重升至18%,而中国此举凸显双方信用边际一升一降,长期将重塑全球安全资产排序 [5] - 在中国贸易顺差保持月均800亿美元、人民币汇率逼近7.0的背景下,发行美元债可在不消耗外储的前提下回笼离岸美元,缓解新兴市场美元荒,强化人民币作为“区域稳定锚”的叙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