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力

搜索文档
下一个10年,组织更重要的是设计力
36氪· 2025-05-22 08:15
核心观点 - 企业当前和未来的关键指标是人效,其核心在于增效而非单纯降本 [1] - 人效的计算应以脑力劳动者而非全体员工作为分母,因其对效益产生直接影响 [1][2] - 企业需从执行力转向设计力,通过制定四大标准(业务/组织/岗位/人才培养)提升组织能力 [16][19] - 需警惕脑力劳动者体力化现象,避免中层管理者陷入事务性工作而忽视战略设计 [21][24] - 脑力劳动者需具备科学方法论和哲学认知两大核心能力,遵循RSVP工作原则 [26][29] 脑力劳动者定义与价值 - 分为体力劳动者(按标准执行获取计时/计件报酬)和脑力劳动者(通过思考创新创造增量价值)[3][8] - 典型脑力劳动者包括创始人、管理层及专业岗位(销售/技术/HR等),但部分岗位存在定义模糊性(如程序化工作的程序员)[5] - 脑力随时间增值(如老专家),体力随年龄递减,二者可能共存于同一劳动者 [9][11] - 脑力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具有杠杆效应,其协作效率决定体力劳动者的产出效能 [31] 企业标准体系建设 - 当前管理困境源于沿用陈旧标准应对新规则/技术/竞争环境 [14] - 需建立"4D融合"发展模式:业务发展(BD)为核心,人才发展(TD)为载体,组织发展(OD)和学习发展(LD)为协同 [16] - 业务逻辑设计需贯穿所有部门,明确价值创造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6][17] - 标准制定需管理者共同参与,覆盖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岗位职责及人才培养体系 [19] 组织效能提升路径 - 中层管理者应承担"脊柱"功能,衔接高层战略与基层执行,避免组织错位 [24] - 设计力三原则:问题归因内部化、问题导向未来化、问题描述客观化 [21][22] - 绩效改进需结构化思维:准确定义问题→分析差距→制定策略→结果达成 [28] - RSVP工作法:结果导向→系统思考→价值创造→伙伴关系 [29] 行业管理趋势 - 传统管理理论侧重体力劳动者效率,信息化时代需重构脑力劳动者管理模式 [32] - 优秀组织通过系统设计实现增长,需明确关键部门/岗位的连续性动作及价值测量方式 [17][18] - 行业变革期需更多参与者投入设计工作,类似改革开放中的先锋角色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