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效
icon
搜索文档
别再只盯着开店数!母婴行业的下一个战场,是 “人效”!
搜狐财经· 2025-08-02 20:19
行业背景与核心观点 - 母婴行业从"拼规模"时代转向效率竞争时代,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出生人口连续下滑、年轻家庭消费更理性、线上线下竞争加剧 [1] - 人效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一指标,是复合能力而非单纯的人均销售额,包括后台高效、前端延展单人价值、全域业务协同 [1] - 母婴行业是典型的慢周转业态,核心品类如奶粉、纸尿裤、营养品有固定复购节奏 [3] 后台效率优化 - 管理团队精简:总部人员规模合理但能覆盖全省或跨区域业务 [5] - 岗位复合化:传统职能人员同时承担数据分析、终端指导等任务 [5] - 数字化深度应用:库存管理、补货建议、销量预警、会员数据分析由系统完成 [6] - 高效后台可作为"赋能中心",数字化能力越强越能支持终端人效提升 [6][8] 前端运营特点 - 母婴门店人效被误解为"低",实则是慢周转品类的正常结构 [8] - 品类属性决定周转节奏:半强刚需品类消费节奏稳定但单次购买量有限 [8] - 服务价值叠加时间成本:导购需提供专业咨询和陪伴式服务,长期提升会员忠诚与复购 [8] - 全渠道初期存在人力重复投入,一体化运营成熟后可创造更多渠道价值 [8] 人效提升路径 组织重构 - 后台精简化:数据系统替代多层管理,核心人员覆盖更多门店 [10] - 门店弹性化:兼职、轮班、淡旺季人员动态调整减少固定成本 [11] - 岗位复合化:导购承担会员运营、社群服务或直播助理角色 [12] 全域数字化 - 会员与交易系统打通,导购可同时管理到店客流、社群会员和线上订单 [14] - 库存与补货智能化提高前后台协同效率 [15] - 多触点融合避免人力重复投入 [16] - 数字化可让导购服务顾客数量从100名拓展至300-500名 [17] 品类策略升级 - 高频刚需品类带动客流(纸尿裤、奶粉、辅食) [18] - 高毛利功能品类拉高客单(儿童营养品、家庭健康产品) [19] - 服务性项目形成黏性(产康、推拿、游泳等) [19] 未来竞争方向 - 人效竞争是耐力赛而非短跑冲刺 [22] - 未来赢家需在组织更轻、数字化更深、品类更高价值三条主线上完成升级 [22] - 管理人效与运营人效形成正向循环,将慢周转转化为可持续的人效复利 [22]
业务部门需要的职能BP,长什么样?
36氪· 2025-07-29 11:30
业务伙伴(BP)的挑战与机遇 - 职能部门向一线派出BP是解决官僚化问题的大势所趋 但业务部门天然抵制BP介入 将其视为"特派员"动蛋糕的角色[1] - BP面临"无解难题":老板要求与业务部门需求完全冲突 只有在危机压顶时才能获得协作机会[1] - 业务部门负责人普遍具有功利思维 任期有限且KPI压力大 不愿主动接纳BP[5] 危机驱动的协作层次 - **经营危机**:业务部门成为无退路的经营单元时 需HRBP/财务BP入驻 需通过组织变革将对赌机制嵌入薪酬结构(如赌成翻3-5倍 赌不成罚没)[2] - **管理危机**:业绩闭环无望或效率低下突破底线时 BP需解决组织架构问题或财务冗余问题[2][3] - **人力危机**:团队矛盾突出需明确规则 或应急事件需"人肉盾牌"时 BP被推为矛盾裁决者[3][4] BP价值提升的核心能力 - **懂生意**:需理解商业模式和战略 如一体化/多元化等概念 而非仅提供"充足人才"的泛泛战略[8] - **懂业务**:能重构流程和组织 用专业框架分析业务流程 而非被动执行老板结构调整思路[9] - **懂人效**:在有限编制和人工成本下优化排兵布阵 根据商业环境变化动态调整人力筹码[10] - **懂激励**:联合财务BP科学设置经营指标权重(如营收/利润7:3的扩张型打法) 客观评估绩效与能力[11] - **懂赋能**:萃取业务方法论并推广 避免最佳实践无法复制的困境 帮助业务单元从草莽走向成熟[12] BP与业务的互动路径 - 初始阶段必然"相杀" 需通过专业技能储备逐步释放影响力 从解决人力危机过渡到经营危机[13] - 最终目标是成为业务负责人亲密战友 共同打造创业团队 职能BP是组织转型的关键胜负手[13]
下一个10年,组织更重要的是设计力
36氪· 2025-05-22 08:15
核心观点 - 企业当前和未来的关键指标是人效,其核心在于增效而非单纯降本 [1] - 人效的计算应以脑力劳动者而非全体员工作为分母,因其对效益产生直接影响 [1][2] - 企业需从执行力转向设计力,通过制定四大标准(业务/组织/岗位/人才培养)提升组织能力 [16][19] - 需警惕脑力劳动者体力化现象,避免中层管理者陷入事务性工作而忽视战略设计 [21][24] - 脑力劳动者需具备科学方法论和哲学认知两大核心能力,遵循RSVP工作原则 [26][29] 脑力劳动者定义与价值 - 分为体力劳动者(按标准执行获取计时/计件报酬)和脑力劳动者(通过思考创新创造增量价值)[3][8] - 典型脑力劳动者包括创始人、管理层及专业岗位(销售/技术/HR等),但部分岗位存在定义模糊性(如程序化工作的程序员)[5] - 脑力随时间增值(如老专家),体力随年龄递减,二者可能共存于同一劳动者 [9][11] - 脑力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具有杠杆效应,其协作效率决定体力劳动者的产出效能 [31] 企业标准体系建设 - 当前管理困境源于沿用陈旧标准应对新规则/技术/竞争环境 [14] - 需建立"4D融合"发展模式:业务发展(BD)为核心,人才发展(TD)为载体,组织发展(OD)和学习发展(LD)为协同 [16] - 业务逻辑设计需贯穿所有部门,明确价值创造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6][17] - 标准制定需管理者共同参与,覆盖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岗位职责及人才培养体系 [19] 组织效能提升路径 - 中层管理者应承担"脊柱"功能,衔接高层战略与基层执行,避免组织错位 [24] - 设计力三原则:问题归因内部化、问题导向未来化、问题描述客观化 [21][22] - 绩效改进需结构化思维:准确定义问题→分析差距→制定策略→结果达成 [28] - RSVP工作法:结果导向→系统思考→价值创造→伙伴关系 [29] 行业管理趋势 - 传统管理理论侧重体力劳动者效率,信息化时代需重构脑力劳动者管理模式 [32] - 优秀组织通过系统设计实现增长,需明确关键部门/岗位的连续性动作及价值测量方式 [17][18] - 行业变革期需更多参与者投入设计工作,类似改革开放中的先锋角色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