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产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资金动向 | 北水抢筹信达生物近7亿港元,连续20日抛售腾讯
格隆汇· 2025-06-26 19:11
南下资金动态 - 6月26日南下资金净买入港股52.86亿港元,主要买入标的包括中芯国际(8.96亿)、信达生物(6.75亿)、建设银行(5.82亿)、香港中旅(5.3亿)、阿里巴巴-W(4.83亿)等,净卖出腾讯控股5.71亿 [1] - 南下资金已连续20日净卖出腾讯控股累计207.9862亿港元,连续12日净买入建设银行累计80.2139亿港元,连续6日净买入中芯国际累计42.8099亿港元 [3] 个股表现 - 香港中旅单日涨幅达86%,成交额69.64亿港元,获南下资金净买入4亿港元 [3] - 山东墨龙上涨19.7%,成交额42.52亿港元,获净买入0.94亿港元 [3] - 众安在线下跌6.6%,但获净买入3.42亿港元,成交额20.87亿港元 [3] 公司动态 信达生物 - 拟配售5500万股新股,占扩大后股本3.22%,配售价78.36港元较前日折让4.9%,预计净筹资42.65亿港元,90%用于研发管线推进,10%用于日常运营 [4] 香港中旅 - 受益于旅游业复苏,5月访港旅客达408万人次同比增20%,其中内地旅客312万人次增19%,非内地旅客9.55万人次增24% [4] 阿里巴巴 - 宣布从"资产交易平台"升级为"一站式资产服务平台",推进产品AI升级、展业模式升级和服务体系升级三大战略 [4] 小米集团 - 将于6月26日发布首款SUV小米YU7,同步推出小折叠手机Xiaomi Flip2、搭载玄戒O1芯片的小米平板7S Pro等新品,天风证券维持目标价54.05港元,预计2025-2026年总收入达4718亿及6796亿元人民币 [5] 荣昌生物 - 将泰它西普海外权益授权给美国Vor Bio公司,获得1.25亿美元首付款(含4500万美元现金+8000万认股权证),潜在里程碑付款最高41.05亿美元及销售提成 [5]
阿里资产全面转型“一站式资产服务平台”,三大升级驱动行业变革
快讯· 2025-06-26 11:21
战略转型 - 公司宣布从"资产交易平台"向"一站式资产服务平台"跃升的战略定位 [1] - 公司提出"三大升级"路径:产品AI升级、展业模式升级、服务体系升级 [1] - 公司计划全面推动行业服务模式的重构与升级 [1] 业务发展 - 公司在2025阿里资产年度峰会上正式发布创新转型战略 [1] - 公司副总裁李然系统阐述了战略升级的具体内容 [1]
我国信托业规模逼近30万亿,超四成资金涌向证券市场
环球网· 2025-06-05 11:00
信托业资产规模与结构变化 - 截至2024年末信托资产规模达29.56万亿元,较2024年6月末增长2.56万亿元(+9.48%),较2023年末增长5.64万亿元(+23.58%)[1] - 资金信托投向证券市场占比超四成,成为最大占比领域[1] - 行业转型至"三分类"业务模式,资产服务信托与资产管理信托并重,财富管理服务信托规模超1万亿元(家族信托6435.79亿元,保险金信托2703.97亿元)[1] - 2024年新成立财富管理服务信托4.53万只,规模1.98万亿元,远超资产管理信托[1] 业务转型与市场布局 - 证券投资信托存续规模超10万亿元(10.99万亿元),其中债券投资占比83.3%(9.15万亿元)[2] - 资金信托规模22.25万亿元(同比+28.02%),股票和基金投资占比超5%(1.12万亿元)[2] - 行业经营收入940.36亿元(同比+8.89%),利润230.87亿元(同比-45.52%),反映业务模式切换至资产服务信托优先[2] 政策支持与发展机遇 - 金融监管总局《若干意见》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纲领性文件[3] - 信托财产登记试点在北京、上海等地启动,多地探索推进[3]
2024年信托业实现利润230.87亿元,同比下跌45.52%
北京商报· 2025-06-03 22:05
信托资产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信托资产规模达29.56万亿元 较2024年6月末增长2.56万亿元(9.48%) 较2023年末增长5.64万亿元(23.58%)[1] - 资金信托规模2024年末为22.25万亿元 较2024年6月末增长2.30万亿元(11.53%) 较2023年末增长4.87万亿元(28.02%)[1] 经营收入与利润表现 - 2024年信托业经营收入940.36亿元 较2023年863.61亿元增长8.89%[1] - 2024年行业利润230.87亿元 较2023年大幅下跌45.52%(减少192.87亿元)[1] 业务模式转型与政策背景 - 信托公司业务模式从资金融通与资产管理转向资产服务信托优先[2] - 2023年3月《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发布 设置三年过渡期(2023年6月-2026年5月)[2] - 财富管理服务信托在"三分类"中占比76%(19个业务品种)[2] 财富管理业务发展 - 2024年末家族信托余额6435.79亿元 保险金信托余额2703.97亿元 其他个人财富信托余额1149.06亿元 合计10288.82亿元[2] - 客户需求从单一高收益转向综合财富管理 行业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空间巨大[3] 行业挑战与应对 - 资产服务信托低收费特性导致整体利润承压[2] - 人均利润持续下降 需通过错位发展和特色化经营提升收益率[2]
陆家嘴国际信托有限公司2024年度报告摘要
上海证券报· 2025-04-30 10:46
公司概况 - 公司全称为陆家嘴国际信托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4亿元,注册地为青岛,法定代表人为黎作强 [3][4][5] - 公司前身为2003年成立的青岛海协信托,2012年重组更名为陆家嘴信托,控股股东为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持股71.606%)[3] - 2012-2022年经历7次增资,注册资本从3.15亿元增至104亿元,股东结构保持稳定 [3] 公司治理 - 股东共3家,青岛国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为青岛国信发展集团全资子公司 [5][6] - 董事会下设6个专业委员会,2023-2024年完成独立董事换届,新增杨波、赵春光接替离任成员 [7][8][9] - 采用"三会一层"治理架构,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高管层相互制衡的机制 [21][22][23] 战略规划 - 战略定位为"一体两翼一助力",目标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一流信托公司 [11] - 实施"四化"战略:特色化(产金融合)、多元化(三大业务梯度)、专业化(四项核心能力)、品牌化(四位一体形象)[12][13] - 业务转型方向包括非标转标、由融转投、通道转服务,构建基石业务+核心业务+精品业务体系 [12] 业务经营 - 信托业务分为单一/集合信托、资金/财产权信托,运用方式涵盖融资类、证券投资类等 [15] - 自营业务以金融产品投资为主,2024年受房地产行业影响部分信托产品出现延期兑付 [16][40][41] - 2024年经济呈"V"型走势,预计全年GDP增长5%,2025年重点关注消费恢复与制造业投资 [17][18] 风险管理 -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覆盖信用、市场、流动性等7类风险 [34][35][36] - 信用风险管理措施包括交易对手尽调、抵押物审查、足额计提减值准备等 [45] - 市场风险通过组合管理、行业集中度控制、止损设置等手段防控 [46] 社会责任 - 乡村振兴领域累计提供资金6.85亿元,投向基建、水利等行业 [50] - 绿色金融方面新增7单公募REITs投资(3689万元),推进供热收费权ABN项目 [50] - 设立专项慈善信托如"弘远7号"(30万元)用于助学扶贫,采用双受托人模式开展公益项目 [51] 消费者保护 - 2024年构建"1+N"消保制度体系,修订新增4项专项制度 [53] - 全年处理有效投诉主要来自风险处置项目,上海地区占比71.4% [54] - 开展线上线下金融宣教活动,推文阅读量达1700次,覆盖超1000人次 [52][54]
第三次对赌失败,王健林把最赚钱的酒店业务也卖了
万达酒店管理业务出售 - 万达集团以24.97亿元人民币向同程旅行出售万达酒店管理(香港)有限公司100%股权[3] - 万达酒店管理业务覆盖酒店品牌输出、运营管理及设计建设服务 拥有204家在营酒店(40200间客房)和376家待开业酒店 旗下包含万达瑞华等九大核心品牌[6] - 该业务为轻资产服务板块 2024年贡献1.38亿港元利润 占万达酒店发展上市公司主要盈利来源[7][9] 万达集团债务危机溯源 - 2014年港股退市后签订对赌协议 需在2018年前完成A股上市否则支付414亿元本息 最终未能履约[13] - 2018年引入苏宁腾讯等投资者340亿元 对赌2023年A股上市再次失败 以300亿元现金解除协议[14] - 2021年第三次对赌涉及珠海万达商管380亿元融资 港股上市失败后通过引入太盟投资等600亿元资金化解[15] 万达资产处置动态 - 近三年累计出售超30座万达广场 包括2023年上海松江等项目 2024年26座及2025年初5座[15] - 2024年出售英国圣汐国际游艇制造商 2025年1月北京万达文化80亿元股权被冻结[15][16] - 截至2024年6月 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达609.55亿元 集团被执行总金额约63亿元[16] 同程旅行战略布局 - 收购后保留万达酒店品牌及管理团队 万达承诺十年内不涉足竞争业务 二十年禁用相关商标[19] - 同程旅行2024年营收173亿元/净利润28亿元 腾讯(20.48%)和携程(19.98%)为前两大股东[19] - 交易使OTA平台延伸至线下酒店管理 市场份额14%的第三大玩家形成"流量+自营"闭环模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