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稳定器

搜索文档
 资本市场“稳定器”持续发力 A股回购增持贷款超150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5 07:25
 政策实施概况与规模 -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自2024年10月18日落地至2025年10月18日一周年间,累计712家上市公司披露754单回购或增持贷款计划,涉及贷款金额上限合计1524.84亿元 [1] - 以中央汇金、中国诚通、中国国新为首的超过18家央企宣布增持回购计划,其中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拟使用1000亿元,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拟使用800亿元 [1] - 政策设定首期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年利率1.75%,银行以不超过2.25%的利率向企业放贷,较一般贷款成本低1.5个百分点以上 [4] - 2025年政策优化,将贷款最长期限从1年延长至3年,企业自有资金出资比例从30%降至10%,并将再贷款3000亿元额度与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额度合并,总额度提升至8000亿元,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 [5] - 截至2025年10月18日,已披露的股票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总计达到3324.84亿元(含央企股东至少1800亿元) [5]   金融机构参与情况 - 贷款发放机构仅限于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 [1] - 工商银行落地回购增持贷款笔数最多,共147笔,涉及贷款金额上限356.91亿元;中国银行位列第二,涉及120笔,金额上限约241.85亿元 [2] - 股份制银行中,中信银行落地笔数最多,共105笔,贷款金额上限约152.41亿元 [2] - 部分头部城商行正积极争取业务准入资质,期待参与名单扩展至地方中小银行以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 [2]   政策机制与设计特点 - 政策采用"央行再贷款—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三级传导机制,为上市公司及主要股东提供低成本、专款专用的信贷支持 [4] - 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双专户封闭运行",企业需开立专用证券账户与资金账户,确保资金专项用于股票回购与增持,严禁挪用 [4] - 政策覆盖不同所有制企业,既鼓励央企带头,也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并豁免"信贷资金不得流入股市"的限制 [4] - 该工具通过市场化激励机制,在股市超跌、股价低估时增加使用量,股价上涨时使用量自然减少,发挥逆周期调节功能 [7]   市场影响与效果 - 政策在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提振投资者信心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展现出"市场稳定器"的积极作用 [4] - 截至2025年10月24日收盘,A股三大指数年内均呈现显著涨幅:上证指数累计上涨约17.86%,深证成指涨27.60%,创业板指涨48.09% [6] - 在市场承压阶段,相关主体参与积极性显著提升,例如去年11月及今年4月,上市公司披露的拟使用贷款项目分别达到106单和148单 [6] - 该工具对平抑A股市场波动、阻断"下跌—恐慌—再下跌"的负反馈循环形成了有效支撑 [6]   挑战与未来优化方向 - 上市公司或大股东面临股价波动较大的挑战,难以准确预估所需贷款规模,可能导致资金闲置或不足 [7] - 上市公司公告的回购或增持计划通常为一个数量区间,但股价上涨、资金安排变化等因素可能导致最终实施规模低于原定区间下限 [8] - 政策的长效性与常态化运作机制尚未完全成熟,在资金使用效率监管、差异化支持政策设计及与其他稳定工具协同方面需进一步细化 [8] - 未来优化方向包括扩大符合条件的支持主体范围、简化审批流程、延长贷款期限、对银行端给予风险权重优惠、鼓励回购股份用于注销等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