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
搜索文档
人民银行再提支持资本市场!继续实施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
北京商报· 2025-11-11 18:01
货币政策工具 - 人民银行在2025年第三季度继续实施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 [1] - 政策旨在引导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 [1] - 推动上市公司积极运用回购和股东增持等工具进行市值管理 [1] 政策实施效果 - 截至9月末上市公司披露拟申请股票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超过3300亿元 [1] - 金融机构已签定股票回购增持贷款合同金额约3300亿元 [1] - 金融机构已发放的股票回购增持贷款金额超过1200亿元 [1] 政策目标 - 促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1] - 进一步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 [1]
“三个200亿”再贷款政策直达浙江百万企业
搜狐财经· 2025-11-03 22:10
政策支持与落地成效 - 出台专项金融指导意见,加速落地“一揽子金融政策”,设立“三个200亿”支农支小再贷款专项额度 [3] - 政策带动地方法人银行发放外贸、消费、科创三大领域贷款超200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超过100万户 [3] - 用好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工具,支持10家外贸关联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债287.9亿元 [3] 金融机构信贷与业务支持 - 金融机构开展汇率避险、贸易融资产品、跨境人民币主题对接,加大信贷支持 [3] - 截至9月末,全省AEO企业贷款余额达1854亿元,较年初新增190亿元 [3] - 银行机构为6450家备案优质企业累计办理便利化业务251万笔,金额达3507亿美元,节约业务办理时间超千万小时 [3] 跨境贸易与结算便利化 - 稳步推进跨境贸易高水平开放试点,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纳入便利化政策范围 [3] - 前三季度全省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再创新高,达到近2万亿元,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项下结算量达1.3万亿元,居全国第四 [4] - 推动优质企业跨境资金结算实现“秒申请、分钟办” [3] 贸易新业态与科技赋能 - 支持银行和支付机构自动批量审核电子订单,累计服务跨境电商小微商户约59万家,结算效率提高近40%、成本降低30%以上 [4] - 外汇展业改革银行纳入优质客户超4700户,前三季度凭指令办理跨境业务超25万笔,累计400多亿美元 [4] - 借助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应用场景,累计助力1.6万余家涉外企业获得融资及授信777亿美元,服务企业数和融资笔数居全国前列 [4] 外汇风险管理与企业服务 - 银行期权激励措施有效发挥杠杆作用,前三季度全省新增期权业务首办户10969家,期权业务同比增长104.0% [4] - 聚焦中小外贸企业减少汇兑损失的诉求 [4]
资本市场“稳定器”持续发力 A股回购增持贷款超150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5 07:25
政策实施概况与规模 -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自2024年10月18日落地至2025年10月18日一周年间,累计712家上市公司披露754单回购或增持贷款计划,涉及贷款金额上限合计1524.84亿元 [1] - 以中央汇金、中国诚通、中国国新为首的超过18家央企宣布增持回购计划,其中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拟使用1000亿元,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拟使用800亿元 [1] - 政策设定首期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年利率1.75%,银行以不超过2.25%的利率向企业放贷,较一般贷款成本低1.5个百分点以上 [4] - 2025年政策优化,将贷款最长期限从1年延长至3年,企业自有资金出资比例从30%降至10%,并将再贷款3000亿元额度与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额度合并,总额度提升至8000亿元,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 [5] - 截至2025年10月18日,已披露的股票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总计达到3324.84亿元(含央企股东至少1800亿元) [5] 金融机构参与情况 - 贷款发放机构仅限于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 [1] - 工商银行落地回购增持贷款笔数最多,共147笔,涉及贷款金额上限356.91亿元;中国银行位列第二,涉及120笔,金额上限约241.85亿元 [2] - 股份制银行中,中信银行落地笔数最多,共105笔,贷款金额上限约152.41亿元 [2] - 部分头部城商行正积极争取业务准入资质,期待参与名单扩展至地方中小银行以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 [2] 政策机制与设计特点 - 政策采用"央行再贷款—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三级传导机制,为上市公司及主要股东提供低成本、专款专用的信贷支持 [4] - 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双专户封闭运行",企业需开立专用证券账户与资金账户,确保资金专项用于股票回购与增持,严禁挪用 [4] - 政策覆盖不同所有制企业,既鼓励央企带头,也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并豁免"信贷资金不得流入股市"的限制 [4] - 该工具通过市场化激励机制,在股市超跌、股价低估时增加使用量,股价上涨时使用量自然减少,发挥逆周期调节功能 [7] 市场影响与效果 - 政策在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提振投资者信心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展现出"市场稳定器"的积极作用 [4] - 截至2025年10月24日收盘,A股三大指数年内均呈现显著涨幅:上证指数累计上涨约17.86%,深证成指涨27.60%,创业板指涨48.09% [6] - 在市场承压阶段,相关主体参与积极性显著提升,例如去年11月及今年4月,上市公司披露的拟使用贷款项目分别达到106单和148单 [6] - 该工具对平抑A股市场波动、阻断"下跌—恐慌—再下跌"的负反馈循环形成了有效支撑 [6] 挑战与未来优化方向 - 上市公司或大股东面临股价波动较大的挑战,难以准确预估所需贷款规模,可能导致资金闲置或不足 [7] - 上市公司公告的回购或增持计划通常为一个数量区间,但股价上涨、资金安排变化等因素可能导致最终实施规模低于原定区间下限 [8] - 政策的长效性与常态化运作机制尚未完全成熟,在资金使用效率监管、差异化支持政策设计及与其他稳定工具协同方面需进一步细化 [8] - 未来优化方向包括扩大符合条件的支持主体范围、简化审批流程、延长贷款期限、对银行端给予风险权重优惠、鼓励回购股份用于注销等 [9]
股票回购增持贷款超1500亿元:工行发放最多,机构期待名单扩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5 07:15
政策核心与实施概况 - 央行于2024年10月18日联合多部门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工具,旨在为上市公司及其主要股东提供低成本信贷支持,专项用于股票回购与增持,以增强资本市场稳定性 [5] - 该工具采用“央行再贷款—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三级传导机制,首期提供3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年利率为1.75%,银行向企业放贷利率不超过2.25%,显著低于一般贷款成本1.5个百分点以上 [5][6] - 政策落地一周年,截至2025年10月18日,累计712家上市公司披露754单回购或增持贷款计划,涉及贷款金额上限合计1524.84亿元 [1] - 包括中央汇金、中国诚通、中国国新在内的超过18家央企宣布计划,其中中国诚通拟使用1000亿元,中国国新拟使用800亿元 [1] 金融机构参与情况 - 贷款发放机构目前仅限于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等 [1] - 工商银行落地贷款笔数最多,达147笔,涉及金额上限356.91亿元;中国银行位列第二,120笔,金额上限241.85亿元 [2] - 股份制银行中,中信银行落地笔数最多,共105笔,贷款金额上限约152.41亿元 [2] - 市场存在扩大参与主体的需求,部分头部城商行正积极争取准入资质,未来主体扩容有望提升服务覆盖面 [2] 政策优化与市场成效 - 2025年政策进一步优化,将贷款最长期限从1年延长至3年,企业自有资金出资比例从30%降至10%,提升了政策可及性 [6] - 同年5月,央行将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3000亿元额度与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额度合并,总额度提升至8000亿元,并下调利率0.25个百分点至1.5% [6] - 截至2025年10月18日,已披露的股票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总计达到3324.84亿元(含央企股东至少1800亿元) [7] - 政策在资本市场波动阶段发挥逆周期调节功能,例如去年11月及今年4月,上市公司披露的贷款项目分别达到106单和148单,显示出对市场情绪的托底作用 [7][8] - A股三大指数年内均显著上涨,上证指数累计上涨约17.86%,深证成指涨27.60%,创业板指涨48.09% [7] 运作机制与未来挑战 - 政策设计执行“双专户封闭运行”,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挪用 [6] - 该工具通过市场化激励机制运作,在股市超跌时使用量增加,股价上涨时使用量自然减少,以校正资本市场超调 [9] - 实际操作中面临挑战,如股价波动大使贷款规模难以准确预估,可能导致资金闲置或不足 [9] - 上市公司公告的回购或增持计划通常为一个区间,最终实施情况受股价、资金安排等因素影响,存在不确定性 [10] - 该工具的长效性与常态化运作机制尚未完全成熟,在资金使用效率监管、差异化政策设计及与其他稳定工具协同方面需进一步细化 [10][11] - 未来推动工具“常态化”需扩大覆盖面、优化机制设计、强化政策可持续性,例如简化审批流程、延长贷款期限、推动政策协同等 [11]
回购增持再贷款超1500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21:49
政策实施概况与规模 - 央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自2024年10月18日落地一年来,累计712家上市公司披露754单回购或增持贷款计划,涉及贷款金额上限合计1524.84亿元 [1] - 以中央汇金、中国诚通、中国国新为首的超过18家央企宣布增持回购计划,其中中国诚通拟使用1000亿元,中国国新拟使用800亿元 [1] - 政策设定首期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年利率1.75%,银行以不超过2.25%的利率向企业放贷,较一般贷款成本低1.5个百分点以上 [8] - 2025年政策优化,贷款最长期限从1年延长至3年,企业自有资金出资比例从30%降至10%,并将额度与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合并,总额度提升至8000亿元,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 [9] - 截至2025年10月18日,已披露的股票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总计达到3324.84亿元 [9] 主要参与银行与市场表现 - 工商银行落地回购增持再贷款笔数最多,共147笔,涉及贷款金额上限356.91亿元 [2][3] - 中国银行紧随其后,涉及120笔,贷款金额上限241.85亿元,股份制银行中中信银行笔数最多,共105笔,金额上限152.41亿元 [2][3] - 政策实施以来A股三大指数显著上涨,截至2025年10月24日,上证指数累计上涨约17.86%,深证成指涨27.60%,创业板指涨48.09% [10] - 在市场承压阶段参与积极性提升,例如去年11月及今年4月,上市公司披露的拟使用回购增持贷款项目分别达到106单和148单 [10] 政策机制与市场影响 - 政策采用"央行再贷款—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三级传导机制,执行"双专户封闭运行"确保资金专款专用 [8][9] - 该工具在资本市场波动阶段有效发挥逆周期调节功能,对平抑A股市场波动、增强运行稳定性起到积极作用 [10] - 分析认为政策通过市场化激励机制校正资本市场超调、稳定市场预期,并将货币政策传导与金融稳定链接 [13]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 实际操作中普遍推广面临挑战,核心难点在于股价波动大使贷款规模难以准确预估,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14] - 部分具备业务能力的头部城商行期待参与名单扩展至地方中小银行,以更好满足市场需要 [4][5] - 未来推动工具向"常态化机制"转变需在扩大覆盖面、优化机制设计、强化政策可持续性等方面发力,如简化审批流程、延长贷款期限、与其他政策协同等 [15]
回购增持再贷款超1500亿元:工行发放最多,机构期待名单扩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20:09
政策落地一周年整体情况 - 央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落地一周年,累计712家上市公司披露754单回购或增持贷款计划,涉及贷款金额上限合计1524.84亿元 [1] - 以中央汇金、中国诚通、中国国新为首的超过18家央企宣布增持回购计划,中国诚通控股集团拟使用1000亿元,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拟使用800亿元 [1] - 政策设定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年利率为1.75% [6] 主要参与银行及贷款发放情况 - 工商银行落地回购增持再贷款笔数最多,共147笔,涉及贷款金额上限356.91亿元 [2][3] - 中国银行位列第二,涉及回购增持再贷款120笔,贷款金额上限241.85亿元 [2][3] - 股份制银行中,中信银行落地笔数最多,共105笔,贷款金额上限152.41亿元 [2][3] - 贷款发放机构目前仅限于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 [2] 政策机制设计与创新特点 - 政策采用“央行再贷款—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三级传导机制,央行提供利率1.75%的再贷款,银行以不超过2.25%的利率向企业放贷,较一般贷款成本低1.5个百分点以上 [6][7] - 资金管理严格执行“双专户封闭运行”,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 [7] - 政策覆盖不同所有制企业,并豁免“信贷资金不得流入股市”的限制 [7] 政策优化与市场效果 - 2025年政策进一步放宽,贷款最长期限从1年延长至3年,企业自有资金出资比例从30%降至10% [8] - 2025年5月,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3000亿元额度与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额度合并,总额度提升至8000亿元,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1.5% [8] - 截至2025年10月18日,已披露的股票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总计达到3324.84亿元 [8] - A股三大指数年内均呈现显著涨幅,上证指数累计上涨约17.86%,深证成指涨27.60%,创业板指涨48.09% [9] 市场应用与逆周期调节作用 - 在部分市场承压阶段,相关主体参与积极性显著提升,例如去年11月及今年4月,上市公司披露的拟使用回购增持贷款项目分别达到106单和148单 [9] - 该工具在资本市场波动阶段有效发挥了逆周期调节功能,对平抑A股市场波动、增强运行稳定性起到积极作用 [8][9] - 通过市场化激励机制,工具能校正资本市场超调、稳定市场预期,并将货币政策传导与金融稳定链接 [10] 未来发展与挑战 - 市场对参与主体扩围存在现实需求,部分头部城商行正积极争取准入资质,未来主体扩容有望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效率 [5] - 商业银行开展该项业务需面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挑战,对银行的风控措施、体制机制和专业人员配置提出较高要求 [5] - 股价波动使得上市公司或大股东难以准确预估所需贷款规模,影响资金使用效率 [10] - 该工具的长效性与常态化运作机制尚未完全成熟,在资金使用效率监管、差异化支持政策设计及与其他工具协同联动方面需进一步细化 [11]
长钱入市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证券日报· 2025-10-20 06:53
两项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 中国人民银行于去年10月18日创设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即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和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首期额度合计8000亿元 [1] - 两项工具运行一年来,通过逆周期调节为市场注入数千亿元资金,有效提振投资者信心并降低A股波动率 [1] - 两项工具总额度合并使用,有助于提升工具便利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不同类型市场主体需求 [4] 互换便利实施情况 - 互换便利通过“以券换券”方式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一年内开展两次操作,累计金额1050亿元 [1][3] - 首次操作于2024年10月20日进行,操作金额500亿元;第二次操作于2025年1月2日启动,金额550亿元,规模超过首次且中标费率由20bp降至10bp [3] - 参与机构从首批20家扩容至40家,质押品范围扩大至港股、限售股等,相关登记费减半收取以降低机构成本 [3]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实施情况 - 累计687家上市公司披露754单回购增持贷款计划,贷款金额上限合计1524.84亿元 [4] - 加上中国诚通控股集团和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宣布拟使用的1800亿元,贷款金额上限合计达到3324.84亿元 [4] - 监管部门优化制度机制,将贷款最长期限由1年延长到3年,上市公司回购增持股票的自有资金比例要求从30%下降到10% [3][4] 政策效果与市场影响 - 两项工具合计为市场注入数千亿元增量买盘,缓解A股因存量资金博弈导致的流动性紧张问题 [5] - 截至10月17日,近一年来上证指数上涨17.73%,区间振幅27.47%,环比降低6.51个百分点;年化波动率为14.55%,环比下降4.62个百分点 [6] - 政策在去年11月份和今年4月份市场情绪低迷时显著发力,上市公司披露的回购增持贷款单数分别达到106单和148单 [5] 政策工具机制分析 - 工具通过“增量资金注入+市场信心提振”双重机制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打破市场持续走弱的负反馈循环 [6] - 明确的资金支持和低成本优势让企业“愿意回购”、机构“愿意投资”、投资者“愿意入场”,推动市场预期转向“中性偏乐观” [6] - 工具内嵌逆周期调节属性,在资本市场被低估时使用量增加,对抑制股价过度波动起到积极作用 [5][6] 未来政策展望 - 证监会提出进一步健全稳市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多次提出要探索两项工具的常态化制度安排 [7] - 推动常态化需在“扩围、优化、协同”三方面下功夫,包括将保险资管、银行理财子公司等纳入互换便利覆盖范围 [7][8] - 工具属于逆周期调节手段,建议在市场出现非理性波动时使用,并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以防范潜在风险 [8]
两项货币政策工具落地满一年 长钱入市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证券日报· 2025-10-20 01:43
两项货币政策工具概述 - 中国人民银行于去年10月18日创设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即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和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首期额度合计8000亿元 [1] - 两项工具通过逆周期调节为市场注入数千亿元资金,有效提振投资者信心并降低A股波动率 [1] - 政策通过“增量资金注入+市场信心提振”的双重机制,打破市场持续走弱的负反馈循环,成为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的重要助推器 [6] 互换便利的实施与效果 - 互换便利通过“以券换券”方式为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在不扩大基础货币投放规模的同时进行逆周期调节 [2] - 互换便利开展两次操作,累计金额1050亿元,首次操作500亿元,第二次操作550亿元且中标费率由20bp降至10bp [1][2] - 参与机构从首批20家扩容至40家,质押品范围扩大至港股、限售股等,相关登记费减半收取以降低机构成本 [1][2] - 该工具为券商、基金等机构提供了1050亿元低成本投资资金,增强了参与主体的资金获取能力 [1][4]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的进展与优化 - 累计687家上市公司披露754单回购增持贷款计划,贷款金额上限合计1524.84亿元,加上中国诚通和中国国新拟使用的1800亿元,总额度上限达到3324.84亿元 [3] - 监管部门优化制度机制,将贷款最长期限由1年延长至3年,对上市公司自有资金比例要求从30%降至10%,并拓宽贷款适用范围 [2][3] - 该再贷款为商业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激励其向上市公司和股东发放低息贷款,直接为上市公司回购和主要股东增持提供超3300亿元资金支持 [1][3][4] 政策工具的市场影响 - 两项工具合计为市场注入数千亿元增量买盘,缓解A股因存量资金博弈导致的流动性紧张问题,支撑资本市场企稳回升 [4] - 在资本市场被明显低估时,工具使用量增加,如去年11月和今年4月,上市公司披露的回购增持贷款分别达106单和148单,对股市起到托底作用 [5] - 政策有效平衡市场资金供需,防止市场过度波动,截至10月17日,近一年上证指数上涨17.73%,区间振幅27.47%,环比降低6.51个百分点,年化波动率为14.55%,环比下降4.62个百分点 [5] 政策工具的常态化与未来展望 - 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要探索两项工具的常态化制度安排,以建立资本市场内在的稳定平衡机制,提供持续托底支持 [7] - 推动常态化需在“扩围、优化、协同”三方面下功夫,例如将互换便利覆盖范围扩大至保险资管、银行理财子公司等长期资金机构 [8] - 常态化的制度安排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引导长期资金入市,优化资源配置,使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7]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落地近一年:规模突破1500亿元
中国经营报· 2025-10-10 16:13
政策实施概况与市场影响 - 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实施近一周年,市场带动效应明显 [1] - 截至2025年10月9日,共有747家A股上市公司或重要股东获得再贷款,总金额约1506.43亿元 [1] - 2025年以来,495家上市公司或重要股东获得再贷款,总金额约1013.59亿元 [1] 银行业务开展情况 - 以国有大行为首的银行积极行动,为央国企及优质民企提供授信保障和金融服务 [2] - 工商银行落地回购增持再贷款125笔,涉及122家上市公司,为试点银行中笔数最多 [3] - 中国银行涉及回购增持再贷款118笔,贷款金额上限约为238.34亿元 [3] - 股份制银行中,中信银行落地103笔,贷款金额上限约为148.81亿元 [3] - 银行通过走访对接企业、制定针对性融资方案等方式推动业务落地 [2] 政策优化与调整 - 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优化政策,将申请贷款的自有资金比例要求从30%降至10% [4] - 贷款最长期限由1年延长至3年 [4] - 2025年5月,将5000亿元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3000亿元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额度合并,总额度变为8000亿元 [4] - 额度合并旨在提升工具使用的便利性、灵活性,提高政策资金利用效率 [4] - 2025年第二季度例会提出探索常态化制度安排,维护资本市场稳定 [4] 当前市场动态与客户需求 - 随着A股市场回稳向好,部分客户考虑出售已增值股票来偿还贷款 [5] - 近期回购增速放缓,主要因股市表现较好,客户对当前价位有所顾虑 [6] - 客户希望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部分1年期贷款到期后可能选择展期 [5]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 专家建议推动再贷款从“阶段性工具”向“常态化机制”转变 [1][6] - 未来需着力“三扩三提”:扩大覆盖范围至更多优质企业,拓展资金用途支持并购重组,扩展参与主体引导保险公司等机构参与 [6] - 同时提升政策精准度、服务效率和风险管控,建立动态监测机制 [6] - 需解决结构不均衡、部分主体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进一步扩大覆盖面、优化机制设计 [1][3]
帮主郑重:央行例会藏玄机!A股这波震荡,钱要往哪儿去?
搜狐财经· 2025-09-27 22:56
货币政策基调 - 货币政策维持“适度宽松”基调,并强调“加强逆周期调节”和“加大货币政策调控强度”[3] - 政策目标在于支持实体经济,同时注重“防范资金空转”,确保流动性精准流向实体领域[3] - 政策工具的使用将“根据国内外形势灵活把握力度和节奏”,稳汇率是重要考量因素[4] 对资本市场的支持 - 央行明确要“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并将运用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等工具[3] - 已有超700家上市公司与金融机构合作,获得约2%的低息贷款用于股票回购[3] - 政策旨在探索“常态化制度安排”,为市场安装“稳压器”,起到托底作用[3] A股市场表现与预期 - 上证指数在3800点附近震荡,9月26日收于3828点,市场成交量维持在万亿以上水平[1][4] - 当前市场震荡被视为消化预期,资金面有保障但投资者等待更实在的经济数据[4] - 市场关注政策扶持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设备更新及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方向[4] 房地产行业政策 - 房地产政策以“巩固稳定态势”和“加大存量盘活力度”为主,强调落实已出台政策[5] - 政策导向是稳为主,不搞大起大落,对地产链公司意味着边际改善机会而非短期暴拉[5] 中长期投资策略 - 中长期投资应关注政策明确扶持的领域,如科技、普惠金融等,以及估值合理、业绩能随经济回暖的公司[6] - 政策传导并非立竿见影,需要耐心等待政策红利释放,无需过度关注短期盘面波动[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