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聚集洼地

搜索文档
樊纲:经济特区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搜狐财经· 2025-08-26 18:48
经济特区的发展模式与作用 - 通过体制和政策优势落差形成资源聚集洼地 有效配置稀缺资源 实现发展突破并带动全国发展 [2][3] - 经济特区最初吸收最多的是内资和内地人才 转移最多的是内陆技术 而非外资和国外资源 [4] - 经济特区结束了计划经济下撒胡椒面式的资源配置方式 通过市场落差实现优质资源的重新配置和高效利用 [5] 对外贸易与相对优势利用 - 经济特区通过发展加工贸易和对外贸易 充分利用劳动力等相对充裕资源 突破窄小市场局限 [6] - 特区设在沿海地区有利于对接国际市场 深圳毗邻香港具有得天独厚条件 加工贸易和出口发展速度大大快于其他特区 [6] - 经济特区成为全国农民工最早流动转移和聚集的地区 使全国资源得以更充分有效利用 [7] 稀缺要素引进与禀赋结构改变 - 经济特区在沿海地区引进外资 外企以及管理技术人才要素 弥补增长要素不足 [8] - 特区率先引进资本 技术 管理知识 市场渠道和企业制度等稀少要素 改变当地要素禀赋结构并提升产业结构 [9] - 经济特区因此成为高新技术相对发达的地区 [9] 体制改革与信息传递机制 - 经济特区通过对外开放引入市场取向利益主体 改变利益格局 有利于体制改革率先展开 [9] - 外贸活动和引进外资外企过程吸收信息与知识 增大制度知识与信息量 [9] - 特区率先获得完全制度信息 通过示范作用外溢到全国 减少改革不协调成本 [10] 发展阶段演进与持续探索功能 - 经济特区最先面对收入差距 城市化矛盾 土地制度 社会保障和环境污染等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 [11] - 特区为全国处理这些问题提供经验教训和示范 具有持久存在意义 [12] - 深圳被定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实施综合试点改革 体现经济特区在新发展阶段的新功能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