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超大质量黑洞
icon
搜索文档
最古老黑洞已有133亿岁“高龄”
科技日报· 2025-08-12 15:23
研究团队与发现 - 国际天文学家团队由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科学家领衔 利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捕捉到宇宙大爆炸后仅5亿年存在的超大质量黑洞[1] - 黑洞质量为3亿倍太阳质量 以133亿年高龄刷新最古老黑洞纪录[1] - 研究成果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1] 观测方法与技术 - 通过光谱学分析将光分成不同波长研究物体特征 远离地球气体光被拉伸成更红波长 靠近地球气体光被压缩成更蓝波长[1] - 红蓝交错光谱成为分析遥远物体物理性质的独特武器[1] - 通过韦布望远镜CAPERS项目光谱数据确认目标星系CAPERS-LRD-z9呈现独特"小红点"特征[1] 星系特征与黑洞属性 - 目标星系属于宇宙婴儿期(前15亿年)星系 具有体积紧凑 色泽红艳且异常明亮的特征[1] - 超大质量黑洞是星系异常亮度的来源 通过压缩并加热吞噬物质产生巨大光和能量[1] - 黑洞质量估计为太阳的3亿倍 是目前已确认最遥远的黑洞[1] 科学意义与理论推测 - 新发现有助于揭示"小红点"星系呈现明亮红色的原因 可能源于黑洞周围厚气体云将光线扭曲成更红波长[2] - 早期宇宙巨大黑洞为研究天体演化提供宝贵机会[2] - 天文学家推测黑洞可能拥有超乎想象的原始体重 或成长速度比现有模型预测快得多[2]
迄今最大?科学家发现质量为太阳363亿倍的黑洞
观察者网· 2025-08-08 14:56
核心发现 - 天文学家在距离地球50亿光年的"宇宙马蹄铁"星系中心发现一个质量约为363亿倍太阳质量的黑洞 可能是人类迄今探测到的最大黑洞 [1] - 该黑洞通过引力透镜效应和恒星运动速度两种方式被确认 恒星绕行速度达400公里/秒 [3] - 研究结果与暗物质分布模型匹配 证实需存在极大质量黑洞才能使模型与观测数据吻合 [3] 研究团队与方法 - 英国朴茨茅斯大学与巴西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合作开展研究 成果发表于《皇家天文学会月刊》 [1] - 团队通过测量恒星绕行速度和光线弯曲程度(引力透镜效应)双重验证黑洞存在及质量 [3] - 此次针对"休眠黑洞"的探测完全依赖其引力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而非物质吸积活动 [3] 星系特性与形成机制 - "宇宙马蹄铁"星系为已知质量最大星系之一 其引力使背景星系光线扭曲形成马蹄铁状爱因斯坦环 [1] - 该星系被归类为化石星系群 通过吸收所有邻近星系促使黑洞达到当前质量规模 [4] - 黑洞形成可能源于卫星星系中超大质量黑洞的合并 代表星系与黑洞演化的最终状态 [4] 科学意义 - 发现为理解超大质量黑洞与寄主星系关系提供新见解 [4] - 测量方法使天文学家能探测宇宙中处于休眠状态的隐藏超大质量黑洞 [3] - 与其他间接测量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黑洞相比 此次质量测量结果具有更高可信度 [3]
科研人员发现一恒星与黑洞相遇后“幸存”
新华社· 2025-07-30 10:53
研究人员于2022年观测到一次名为"AT 2022dbl"的耀斑,约两年后在同一位置再次捕捉到一次几乎相同 的耀斑。这是首次确认有恒星在遭遇黑洞撕裂后并未完全被吞噬,意味着至少第一次耀斑是恒星部分瓦 解的结果,恒星的大部分存活了下来,并再次近距离经过黑洞,又一次引发耀斑。 研究人员接下来将观测是否会在2026年初看到第三次耀斑,如若出现,则证明第二次耀斑也是恒星部分 瓦解的结果,那么此前科学家所认为的"耀斑出现意味着恒星的完全瓦解"的推测不再成立。如果未出现 第三次耀斑,那么第二次耀斑或意味着恒星的完全瓦解。(完) 新华社耶路撒冷7月29日电(记者王卓伦 路一凡)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近日在美国 《天体物理学杂志通讯》上发表研究称,首次观测到一颗恒星在遭遇超大质量黑洞并发生剧烈"潮汐瓦 解事件"后,奇迹般"幸存",并于约两年后再次回到黑洞附近的罕见现象。 研究人员说,几乎每个大型星系中心都存在一个质量为太阳数百万到数十亿倍的超大质量黑洞。由于黑 洞本身引力极强,即便光也无法逃逸,直接观测极为困难。天文学家通常通过观测附近恒星的运动或高 能事件所产生的辐射间接研究黑洞。大约每1万至10万年,一颗恒 ...
国际团队观测到一超大质量黑洞喷射出子弹般气体团块
快讯· 2025-05-18 13:05
国际团队观测到超大质量黑洞喷射气体团块 - 日本东京大学等机构组成的国际团队利用日本X射线天文卫星XRISM观测到距离地球约20亿光年的星系中心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正以超高速持续喷射出子弹般的气体团块 [1] -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 [1] -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发布新闻公报指出学界认为星系中心存在的超大质量黑洞与星系紧密关联并共同演化 [1] - 超大质量黑洞与星系的质量和尺寸差异巨大两者如何关联仍有许多不明确之处 [1] - 解开这个谜题的关键是黑洞向周围空间喷出的"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