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市场多元分散配置
搜索文档
关税扰动下全球经济显韧性 中国科技与债市成配置焦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4 13:11
全球经济韧性 - 2025年全球GDP增速因补库存、抢出口等需求拉动,实际表现高于年初关税冲击前的预测,但2026年增速或将有所放缓,预计放缓幅度有限[1] - 全球经济韧性得益于财政政策与劳动市场的双重托底,主要经济体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劳动市场降温速度低于市场预期[3] - 中美贸易释放边际利好信号,美方取消针对中国商品的10%所谓芬太尼关税,大豆、稀土等关键品类贸易重启[3] 财政与政策支持 - 美国通过《大而美法案》计划未来支出超3万亿美元,中国自2024年9·24起通过新增国债基金托底经济,并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明确逆周期支持决心[3] - 中国政府部门杠杆率水平仍优于美国、日本,为后续财政发力保留充足空间,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逆周期调节方向[3][4] 资金流向与配置趋势 - 自2022年美联储启动加息周期后,美国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增长超60%,资金正加速向投资级债券迁移[4] - 2025年8月全球投资级债券录得历史第三高的两周资金净流入,养老、保险等长期机构持续加大对信用债的配置力度,中期期限品种成为布局重点[4] - 2019年12月至2025年9月,中国居民存款新增73.7万亿元,增幅达55%,随着无风险利率下降,资金正逐步向类固收的权益类资产迁移[6] - 美国居民2019年12月以来新增6.3万亿美元存款及货币基金,增幅47%,随着无风险利率下降,这部分资金将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优质资产[7] 资产配置机遇 - 以AI、芯片、自动化、机器人等企业为代表的中国科技赛道全球稀缺性凸显,中国是为数不多的有能力建立AI全生态硬件、软件基础设施的国家[6] - 投资中国科技标的需重点关注中长期商业化能力与盈利规模,通过自下而上的调研甄别优质企业[6] - 全球投资级债券收益率已攀升至4%-5%,显著高于3%左右的历史均值,能为投资组合提供稳定收益并分散风险[6] - 美联储降息节奏或慢于市场预期,利率可能长期处于高位,中国降息节奏更趋稳健,使得国内短久期资产更具收益确定性[7] - 全球高收益债BB级占比已从十年前的40%升至近60%,资产质量显著提升[7] 投资策略建议 - 投资者需在国家地区、资产类别、行业维度进行多元分散配置,把握科技升级、资金轮动带来的机遇,规避单一市场或行业的波动风险[7] - 具体标的选择上,可重点关注短久期高收益债、投资级债券,以及A股中具备核心技术与商业化能力的科技企业[7] - 中国科技赛道的成本优势与大众化应用潜力,以及沪港通、深港通等渠道的持续开放,将加速外资配置中国资产的进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