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车企智能化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任正非的会客厅,成了车圈“急诊室”
商业洞察· 2025-10-24 17:31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智能化竞争加剧,传统车企在自研智能驾驶系统上面临高投入、长周期和技术路线摇摆的困境,导致其纷纷转向与华为等科技公司合作以换取生存时间[8][11][13] - 华为凭借其不造车的定位和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零部件供应、HI模式、智选车模式),成为众多车企寻求技术解决方案的关键合作伙伴,但其合作效果呈现冰火两重天,并非所有“含华量”高的车型都能成功[14][17][21] - 车企与华为的合作本质是一场精明的交易,车企用短期主导权换取技术窗口期,但长期成功仍需自身保持核心研发能力和品牌特色,避免过度依赖或盲目照搬华为模式[23][24] 车企自研困境与转型 - 奇瑞汽车五年千亿投入智能化,但L4级Robotaxi项目吸走60%算力资源,导致量产车型所需的L2+城市NOA系统推迟,最终其大卓智能公司在2025年5月解散,与华为合作的智界S7累计销量仅约3.8万辆[11] - 长城汽车旗下的毫末智行因技术路线反复摇摆和商业化落地迟缓而失宠,其城市NOH功能多次跳票,同期华为ADS 3.0已大规模装车,小鹏XNGP覆盖全国超2595个城市,最终长城选择与元戎启行合作[11] - 大众集团软件部门CARIAD五年烧掉70亿欧元,因硬件思维主导和外包代码质量问题导致软件迭代滞后,反映出传统车企硬件制造长周期与软件快速迭代难以融合的转型困境[12][13] 华为的合作模式与市场吸引力 - 华为提供三种合作模式:零部件供应模式(如192线激光雷达成本压至200美元以内)、HI模式(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智选车模式(深度介入产品定义、设计、销售),为车企提供灵活选择[14][21] - 华为不造车的定位缓解了车企的竞争焦虑,其技术货架涵盖激光雷达、鸿蒙车机、ADS系统等,轻资产模式使其在造车环节可赚取多份收入[14] - 华为智驾系统基本保持每年一次大版本迭代,对车企而言是加速器,相比自研智驾需烧钱百亿起步、周期3年起,合作更具效率[8] 车企合作案例与市场表现 - 深度合作的“界”字辈车型市场表现分化:问界成功,但智界S7因芯片短缺和工厂搬迁问题,上市3个月累计仅交付794辆;享界因先推纯电版且定价偏高,市场反响平平[17][21] - HI模式下的阿维塔经过6年调整后,在2025年9月销量达到1.1万台,高于同期智选车模式的智界和享界,显示合作深度与销量并非正比[17][21] - 自研派车企出现选择性合作:小鹏汽车在2024年底与华为争执AEB技术后,新车低调搭载华为AR-HUD;理想汽车在HarmonyOS NEXT发布后迅速接入华为生态,允许用户通过鸿蒙系统远程控车[16][18] 合作背后的挑战与平衡 - 深度合作车企面临品牌标签模糊风险,消费者可能更认可华为技术而非车企自身品牌价值;选择性合作的车企则需警惕长期依赖外部技术削弱自身研发紧迫感[19] - 华为需平衡深度赋能与“不造车”承诺,避免在技术输出中喧宾夺主,同时应对多合作伙伴可能带来的产品同质化问题[19][22] - 车企学习华为管理模式存在水土不服风险:理想汽车照搬华为IPD体系引发内部反弹,导致联合创始人沈亚楠2023年离职,公司最终回归原有管理模式[22] 行业趋势与车企策略 - 在特斯拉和华为以互联网速度迭代的背景下,车企认为“活下去比守护灵魂更为实际”,开放合作比闭门造车更能抢到智能化入场券[13][14] - 成功车企的策略是吸收华为技术但不完全依赖其品牌,借鉴管理思路但不盲目复制具体做法,例如阿维塔利用华为技术同时保持自身特色[24] - 与华为合作更像短期交易,车企用主导权换取转型时间窗口,但最终需依靠自身核心能力实现长期发展,问界的成功代价是让渡从产品设计到销售的主导权,近乎沦为代工厂[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