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退捕渔民转产就业
icon
搜索文档
退捕渔民开启新生活
经济日报· 2025-06-17 06:08
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进展 - 长江十年禁渔已进入第五年,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措施全面实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1] - 截至2024年,沿江10省(市)23.1万退捕渔民中14.5万有就业能力者全部实现转产就业,22万人纳入养老保险体系,5.8万人开始领取养老金[2] - 民政部门通过大数据比对将1.2万名困难退捕渔民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实现应救尽救[2] 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模式 - 安徽铜陵市通过"一对一"结对帮联机制解决2336个实际问题,累计投入补助资金近亿元,转产就业率和参保率动态保持100%[3] - 江西鄱阳县退捕渔民组建江豚巡护队,四川泸州155名巡护人员享受工资待遇及"四险"保障,收入与退捕前持平[5] - 安徽当涂县建成13833亩"捕转养"基地吸纳519名渔民就业,江西湖口县渔民通过标准化螃蟹养殖实现年产5万斤[6] 多元化产业转型案例 - 江西鄱阳县渔民开办纸制品加工厂提供灵活就业岗位,带动每人月增收2000元[7] - 江苏苏州吴江区开展48场零工招聘会输送服务3万余人次,湖南汉寿县食品企业吸纳100多名渔民就业[8] - 安徽当涂县推进3年数字渔业项目,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全流程智能化养殖[9] 生态经济新业态发展 - 江西鄱阳县渔民驿站推动生态观光游,渔家农庄年收入超10万元并带动其他渔民月增收3000元以上[10] - 铜陵大通古镇因江豚频现吸引游客,2024年接待量达90.2万人次同比增长30%[10] - 沿江地区计划加快科技创新培育新业态,推动"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11]
确保稳得住能致富
经济日报· 2025-06-17 06:06
退捕渔民安置现状 - 长江重点水域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措施基本落实到位 但部分渔民因年龄大 学历低 技能单一等原因就业暂时遇到困难 [1] - 部分再就业渔民主要从事技术含量低 临时性岗位 抗风险能力不足 收入较退捕前有所降低 就业稳定性不强 [1] - 工业产业发达地区安置压力较小 可提供较多岗位 而经济欠发达地区需更精准的帮扶措施 [1] 多层次保障体系建设 - 对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者需完善低保等兜底政策 对有部分劳动能力者可开发多元公益性岗位 对有意愿学习者需提供定制化培训 [1] - 需重点跟踪就业转失业 低收入及可能返贫致贫的退捕渔民 纳入动态监测帮扶机制 [1] - 根据劳动能力 就业意愿等维度分类施策 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 [1] 就业服务与产业扶持 - 在"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中设立退捕渔民招聘专区 发布适配岗位信息 提供职业指导等服务 [2] - 推动发展设施渔业等乡村特色产业 促进退捕渔民就地就近就业 [2] - 强化涉农创业政策宣传 开展线上创业培训 引导退捕渔民创业致富 [2] 内生动力培育 - 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成功案例显示 将传统渔业技能转化为新业态竞争优势时可持续性最强 [2] - 政策支持需与渔民自身努力相结合 才能实现长远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