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江十年禁渔
icon
搜索文档
长江流域珍稀水生物种保护取得新进展
央视网· 2025-08-01 07:54
转自:央视网 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以来,全流域鱼类资源总体恢复明显,鱼类小型化趋势得到遏制。监测显示,2021年 到2024年,长江流域共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比禁渔前2017年到2020年增加36种,水生生物多样性持 续恢复。 江豚是长江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近期又有两头 雌性江豚怀孕。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以来,这里已经实现了对江豚胚胎发育全过程的超声影像监测,构建 了从卵泡发育之后不同阶段的影像图谱。此外,水生生物所还联合多家保护区和相关单位,建成了水生 哺乳动物实时声影像智慧监测平台,构建起长江江豚"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饲养繁育"的保护体 系,江豚生存环境、种群数量不断改善。目前,我国对江豚数量考察每五年开展一次。2022年,长江江 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相比2017年增长了200多头。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很多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场所。科研人员持续开展珍稀野生鱼类的人工 繁殖和增殖放流,赤水河珍稀物种由7种增加到9种,长江鲟、鳗鲡等11种在赤水河消失多年的种类在禁 渔后重新回到人们视野中。今年,科研人员还通过放流旗舰物种长江鲟个体,构建适宜的产卵场 ...
7月1日起,武汉严厉打击长江流域重点水域违规垂钓
长江日报· 2025-07-01 08:49
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垂钓管理办法施行 - 武汉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垂钓管理办法》将于7月1日起施行 违规垂钓将承担法律责任 [1] - 适用范围包括"两江四湖":150 5公里长江干流 72公里汉江干流 330 25平方公里4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武湖 鲁湖 梁子湖 牛山湖) [3] - 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宗关水厂 堤角水厂 阳逻水厂 武湖水厂等)被列为禁钓区域 [3] 违规垂钓行为界定 - 禁止一人多杆 一线多钩 多线多钩垂钓 [3] - 禁止使用探鱼设备 无人机(船)等辅助装置 [3] - 禁止使用有毒有害饵料 窝料 添加剂及水生生物活体饵料 [3] - 禁止使用船 艇 排筏等水上漂浮物垂钓 [3] - 禁止在长江 汉江桥梁上垂钓 [3] 垂钓管理现状与需求 - 长江流域垂钓人员超3000万 武汉市近100万 [4] - 近期武汉涉渔案件中违规垂钓占比达66 7% [4] - 政策旨在平衡"十年禁渔"与市民休闲垂钓需求 [4] 智慧垂钓服务平台建设 - 武汉探索建立"汉钓通"智慧垂钓服务平台 [5] - 平台功能包括禁钓区预警 水生野生动物保护 政策法规查询 垂钓社区 赛事报名 一键报警等 [5] - 建成后可帮助钓友查找安全钓场 [6]
持续探索长效监管机制
经济日报· 2025-06-18 06:27
长江十年禁渔执法监管成效 - 长江十年禁渔4年多来各地禁捕管理秩序总体平稳 渔政执法能力明显提升 但监管难度随鱼类资源恢复持续升级 [1] - 2024年涉渔行政案件同比下降24.7%至2.1万起 刑事案件下降12.1%至6034起 非法渔获物案件下降52.7%至1300起 [4] - 沿江省市配备无人机、夜视仪等装备 马鞍山采用非现场执法模式 铜陵建成84套光电设备实现重点水域视频监控全覆盖 [3] 跨区域协作与执法模式创新 - 江西湖口县整合6部门24小时联合执法 组建16名退捕渔民巡护队 三省交界水域建立跨省协作机制破解"三不管"难题 [2] - 四川泸州布设40个高清摄像头覆盖赤水河 上海试点"声呐+无人机"巡航 精准识别潜水电鱼等新型违法手段 [6] - 国家累计投入12.6亿元支持《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21-2025年)》 [4] 非法捕捞新趋势与挑战 - 2024年涉渔犯罪团伙同比增加50.4%至839个 出现大马力快艇游击偷捕、潜水电捕鱼等隐蔽手段 [5] - 非法捕捞转向支汊水域和水下暗网 职业化垂钓、可视锚鱼等科技化手段增加执法难度 [5][6] - 基层执法力量不足 部分县执法人员难以覆盖长岸线和高强度任务 [5] 长效机制与政策建议 - 需明确生产性垂钓法律定义 赋权乡镇查处违规垂钓案件 完善群防群治体系 [7] - 建议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强化公众教育 将禁渔从政策要求转化为社会自觉 [7] - 需建立极端天气预警系统 在鄱阳湖等关键水域布设水文气象监测站 制定分级应急响应预案 [9][10]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专家指出长江生态仍处"大病初愈"阶段 需协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巩固禁渔成果 [8] - 建议以"两山"理念为指导 开展科学评估和政策创新 平衡保护与发展关系 [9] - 极端天气导致鄱阳湖鱼类死亡等风险 需突破常规保护区管理上限应对 [9]
退捕渔民开启新生活
经济日报· 2025-06-17 06:08
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进展 - 长江十年禁渔已进入第五年,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措施全面实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1] - 截至2024年,沿江10省(市)23.1万退捕渔民中14.5万有就业能力者全部实现转产就业,22万人纳入养老保险体系,5.8万人开始领取养老金[2] - 民政部门通过大数据比对将1.2万名困难退捕渔民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实现应救尽救[2] 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模式 - 安徽铜陵市通过"一对一"结对帮联机制解决2336个实际问题,累计投入补助资金近亿元,转产就业率和参保率动态保持100%[3] - 江西鄱阳县退捕渔民组建江豚巡护队,四川泸州155名巡护人员享受工资待遇及"四险"保障,收入与退捕前持平[5] - 安徽当涂县建成13833亩"捕转养"基地吸纳519名渔民就业,江西湖口县渔民通过标准化螃蟹养殖实现年产5万斤[6] 多元化产业转型案例 - 江西鄱阳县渔民开办纸制品加工厂提供灵活就业岗位,带动每人月增收2000元[7] - 江苏苏州吴江区开展48场零工招聘会输送服务3万余人次,湖南汉寿县食品企业吸纳100多名渔民就业[8] - 安徽当涂县推进3年数字渔业项目,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全流程智能化养殖[9] 生态经济新业态发展 - 江西鄱阳县渔民驿站推动生态观光游,渔家农庄年收入超10万元并带动其他渔民月增收3000元以上[10] - 铜陵大通古镇因江豚频现吸引游客,2024年接待量达90.2万人次同比增长30%[10] - 沿江地区计划加快科技创新培育新业态,推动"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11]
长江十年禁渔迎来“期中考” 泸州交出怎样的答卷?
四川日报· 2025-05-27 11:35
长江泸州段生态保护成效 - 泸州境内长江监测鱼类较禁捕前增加13种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增长46 3% [4] - 长江干流水质为优 监测的82个国控断面中Ⅰ—Ⅱ类水质断面占100% 干流国控断面连续4年全线达到Ⅱ类水质 [4] -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长江鲟 胭脂鱼和岩原鲤的出现率分别由禁渔前的0% 8 3%和25 33%增加至21 92% 15 07%和46 5% [8] 退捕渔民安置措施 - 全市退捕上岸1429名渔民 退捕渔船788艘 [4] - 通过就业帮扶及创业指导等方式帮助791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渔民实现稳定就业 动态实现就业 参保率100% [6] - 制定退捕渔民养老保险缴费补贴办法 按照人均15年 每年不低于2500元的标准给予缴费补贴 [6] 生态修复行动 - 2021年以来投入各类资金711 6万元 放流长江鲟 胭脂鱼 岩原鲤等珍稀 经济鱼类1197 94万尾 [4] - 建立"共建共管 联防联治"机制 与毗邻地区开展联合巡护检查 上下游协作等深度合作 [7] - 赤水河评价等级为"良" 长江干流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等级较禁渔前提升2个等级 [8] 执法监管技术升级 - 布设40个高清摄像头 覆盖半径2公里 部分具备热成像功能 实现重点水域24小时监控 [9] - 拥有29艘渔政执法船艇 16架无人机及186个视频监控点 显著提高监管效能 [9] - 与贵州 重庆及省内毗邻地区签订联合执法监管协议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联合执法制度 [10]
长江禁渔五年观察: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
新华社· 2025-05-19 09:01
长江禁渔成效 - 2024年涉渔行政案件同比下降24.7%,长江干流监测点单位资源量同比上升9.5% [1] - 2021年至2024年长江流域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较禁渔前(2017年至2020年)增加36种 [1] - 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持续提升,长江干流、鄱阳湖提升2个等级,洞庭湖提升3个等级 [4] 生物多样性恢复 - 2023年秋季至2024年夏季南京长江江豚保护区观测到江豚336头次,评估种群数量约65头,较2022年的62头有所增加 [2] - 2023年至2024年湖南监测到70多条野生鳤鱼,该物种此前至少10年未出现 [3][4] - 2024年中华鲟放流规模首次超100万尾,约11万尾幼鱼通过长江口进入海洋 [4] 水质与生态保护 - 长江干流全线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2025年一季度长江等主要江河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92.1%,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 [7] - 湖北宜昌对134家化工企业实施"关改搬转治绿",化工产业产值占比从33%降至20%以下 [7] - 江苏南通清理"散乱污"企业203家,2024年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1399.2万千瓦 [7] 渔民转型与保障 - 14.5万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全部转产就业,22万退捕渔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2万困难渔民纳入低保 [10] - 江西南昌退捕渔民基地扩展至1800亩,2024年净利润突破100万元,带动渔民就业 [10]
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长江禁渔五年观察
新华社· 2025-05-11 21:55
长江禁渔成效 - 2024年涉渔行政案件同比下降24.7%,长江干流监测点单位资源量同比上升9.5% [1] - 2021年至2024年长江流域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较禁渔前(2017年至2020年)增加36种 [1] - 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持续提升,长江干流、鄱阳湖提升2个等级,洞庭湖提升3个等级 [4] 生物多样性恢复 - 2023年秋季至2024年夏季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内观测到长江江豚336头次,评估种群数量约65头,较2022年的62头有所增加 [2] - 2023年至2024年湖南省监测到70多条野生鳤鱼,分布均衡,显示资源正在恢复 [3][4] - 2024年中华鲟放流规模首次超过100万尾,约11万尾幼鱼通过长江口进入海洋 [4] 水质与生态改善 - 长江干流全线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2025年一季度长江等主要江河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92.1%,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 [7] - 湖北宜昌对134家化工企业实施"关改搬转治绿",化工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由33%降至20%以下 [7] - 江苏南通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203家,拆除违建6.5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1399.2万千瓦 [7] 渔民转产安置 - 14.5万名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退捕渔民全部实现转产就业,22万名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全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10] -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联圩镇渔民转产就业基地规模扩展至1800亩,2024年净利润突破100万元 [10] - 1.2万名生活困难渔民全部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实现"应帮尽帮""应保尽保" [10]
先生|首倡长江“十年禁渔”,他说要代表鱼类提意见
央广网· 2025-05-08 17:41
人物背景 - 曹文宣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鱼类生物学家,1934年出生于四川彭州,现年91岁 [4] - 童年时期因躲避日军轰炸迁居"海窝子"小镇,从小对动物感兴趣,养过多种宠物并喜欢钓鱼 [7] - 大学就读于华西大学生物系,师从著名动物学家刘承钊院士 [8] 学术成就 - 通过研究裂腹鱼的演化三个阶段,创新性论证了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该成果被地质学、冰川学交叉印证 [17] - 在青藏高原考察期间发现22个鱼类新物种 [17] - 1955年开始研究梁子湖团头鲂(武昌鱼),论证其适合人工养殖的特性并推动全国推广 [12][13] - 20世纪80年代发现长江鱼类资源锐减现象,四大家鱼鱼卵数量从60年代上千亿降至不足70亿 [18][19] 长江保护倡议 - 2006年率先提出长江十年禁渔建议 [19] - 联合13名院士发出保护长江生物倡议 [19] - 推动长江于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十年禁捕政策 [20] - 禁渔四年后四大家鱼产卵量显著回升,江豚重现长江 [20] 科研精神 - 九次赴青藏高原考察,多次遭遇生命危险 [6][15] - 70年科研生涯中一半时间在野外度过 [18] - 倡导"把论文写在江河上"的实践理念 [21] - 强调科研应"解决实际问题"而非追求SCI论文数量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