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搜索文档
数说“十四五”︱自然资源家底更加厚实 “两山”转化之路越走越宽
央广网· 2025-10-13 08:50
自然资源资产概况 - 截至去年底中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 [1] - 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 [1] - 中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 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国家 [1] 自然资源价值实现模式 - 内蒙古免渡河建成国内唯一国家高寒机动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及最完善冬季汽车测试基地 为车企提供制动性能、电池低温续航等关键测试场景 [1] - 自然资源部通过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用途合理设定权益 为资产赋能增值 [1] - 福建三明沙县区高桥镇黄溪坑村通过碳票交易获得80%收益即近3万元 总交易额10.04万元认购6693吨林业碳汇 [2] - 碳票交易为当地企业提供碳中和解决方案 并使村集体获得可持续收益反哺生态管护 [2] -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索盘活湿地养殖、种植、生态旅游等资源 建立社区特许化经营模式 [2] 自然资源利用成效 - 中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在"十四五"期间带动近5万人家门口就业 年人均工资性收入1万元至2万元 [2] - 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16% 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高 [2] - 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 积极拓展深远海开发利用 [2] - 自然资源部在"十四五"期间于明晰产权、统一登记和价值实现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3]
退捕渔民开启新生活
经济日报· 2025-06-17 06:08
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实施进展 - 长江十年禁渔已进入第五年,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措施全面实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1] - 截至2024年,沿江10省(市)23.1万退捕渔民中14.5万有就业能力者全部实现转产就业,22万人纳入养老保险体系,5.8万人开始领取养老金[2] - 民政部门通过大数据比对将1.2万名困难退捕渔民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实现应救尽救[2] 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模式 - 安徽铜陵市通过"一对一"结对帮联机制解决2336个实际问题,累计投入补助资金近亿元,转产就业率和参保率动态保持100%[3] - 江西鄱阳县退捕渔民组建江豚巡护队,四川泸州155名巡护人员享受工资待遇及"四险"保障,收入与退捕前持平[5] - 安徽当涂县建成13833亩"捕转养"基地吸纳519名渔民就业,江西湖口县渔民通过标准化螃蟹养殖实现年产5万斤[6] 多元化产业转型案例 - 江西鄱阳县渔民开办纸制品加工厂提供灵活就业岗位,带动每人月增收2000元[7] - 江苏苏州吴江区开展48场零工招聘会输送服务3万余人次,湖南汉寿县食品企业吸纳100多名渔民就业[8] - 安徽当涂县推进3年数字渔业项目,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全流程智能化养殖[9] 生态经济新业态发展 - 江西鄱阳县渔民驿站推动生态观光游,渔家农庄年收入超10万元并带动其他渔民月增收3000元以上[10] - 铜陵大通古镇因江豚频现吸引游客,2024年接待量达90.2万人次同比增长30%[10] - 沿江地区计划加快科技创新培育新业态,推动"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