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准备金制

搜索文档
稳定币的宏观冲击波
一瑜中的· 2025-08-22 22:09
核心观点 - 稳定币已从单纯的加密资产转变为具备宏观影响力的关键金融变量,对传统金融体系的货币供给、信用创造和美债市场等宏观领域产生潜在冲击 [2] - 金融机构正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卡位,商业银行通过发行银行链上存款抵御存款流失并提供储备托管服务,资产管理公司为稳定币发行商管理储备资产 [2] - 全额储备是M2总量不扩张的关键,只要稳定币维持1:1全额储备,本质是现有M2内部的结构变化和资金所有权转移,不会导致M2总量的净扩张 [2] - 稳定币为美债市场提供持续且庞大的增量需求,具备成为"新基石"的潜力,但也可能成为美债市场的"脆弱支点" [2] - 一旦监管允许稳定币采用部分准备金制,稳定币将从"数字化凭证"转变为"基于信用的准银行负债",获得货币创造权 [2] 稳定币类型与应用场景 - 法币抵押型稳定币由受监管的托管行/信托机构持有现金、活期存款、短期美债及逆回购等高流动性资产,目标"1:1"赎回,占全球稳定币市值的绝大多数,2025年中全球稳定币规模预计约2300-2600亿美元,美元稳定币占主导 [17] - 多元资产抵押型稳定币以一篮子多样化资产作为抵押,包括多种法币、短期政府债券、商业票据、加密资产或大宗商品等,通过分散化策略提升币值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 [17] - 加密资产抵押型稳定币以ETH、BTC等波动性较高的加密资产超额抵押,通过智能合约维持锚定,优点是去中心化透明、无需传统托管,缺点是抵押物价格波动大,极端行情下容易触发清算和脱锚的链式反应 [17] - 算法型稳定币依靠算法调节供给、套利机制维持价格,在缺乏真实资产背书下风险极高,全球监管机构普遍将其列为重点警惕对象 [18] - 稳定币的应用场景包括跨境转账、链上交易、商户支付、抵押借贷和储蓄账户,其中跨境转账可解决传统跨境支付多中介、高成本(手续费高达6.35%)、低效率(耗时1-3天)等问题 [21][23][26][27] 全球监管格局 - 美国通过《天才法案》为稳定币发行设定了明确的许可、1:1储备及披露要求,规定只有获许可的发行人可在美国发行稳定币,发行人需按1:1比例持有美元或短期国债等高流动性现金等价物资产作为储备 [31] - 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要求稳定币的发行、营销和托管活动需获得HKMA颁发的牌照,稳定币需100%由高质量资产支持,储备资产需隔离存放并定期披露 [32] - 新加坡MAS针对单一货币稳定币的监管框架要求发行人持有的储备资产必须至少等于流通中SCS的100%面值,以确保价值稳定性 [33] - 欧盟MiCA法案将资产参考型代币和电子货币代币纳入统一监管,要求发行人满足储备要求、披露义务、授权许可及持续监管,以保护消费者和维护金融稳定 [34] 金融机构参与稳定币生态 - 商业银行通过发行自身的链上存款或许可链上的稳定币来抵御核心存款被稳定币侵蚀的风险,并为大型稳定币发行方提供储备托管、清算和结算服务 [5][43] - 资产管理公司通过与稳定币发行商合作,为其管理储备资产(特别是国债),提供专业的投资组合管理和风险对冲服务,撬动千亿级资金规模 [5][45] - 支付公司利用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成熟的支付网络,通过发行自有稳定币或在其支付网络中集成第三方稳定币,旨在降低支付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并构建基于稳定币的闭环生态 [5][44] - 交易所通过法币-稳定币兑换通道降低门槛,吸引增量用户,提升资金利用率和清算效率,并通过做市和开发稳定币衍生品提供对冲工具,吸引机构投资者 [5][46] - 券商作为承销与发行顾问,为稳定币和RWA代币提供合规发行、募集资金和市场推广服务,同时开发基于稳定币或RWA的创新金融产品,如代币化证券或ETF [6][47] 稳定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 全额储备是M2总量不扩张的关键,只要稳定币严格维持1:1全额储备,无论其储备资产类型、是否付息或应用场景如何,本质都是现有M2的结构性变化和资金所有权的转移,不会导致M2总量的净扩张 [7][59] - 当稳定币具备付息属性并能扩展到日常支付场景时,其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最为显著,能够强力吸引资金从低息银行存款流向自身,从而显著侵蚀银行的存款基础,间接抑制了传统银行的信贷创造能力 [7][60] - 部分准备金将是M2扩张的触发器,稳定币发行方将通过杠杆操作购买国债等资产,获得创造新货币的能力,导致M2总量的实实在在扩张,而非简单的结构调整 [8][56] - 当部分准备金、付息和日常支付功能叠加时,稳定币将演变为"完全颠覆型",成为不受监管的强大信用创造者,对传统银行的存款和信贷业务形成全面冲击,并可能引发大规模金融脱媒,重塑整个金融体系的格局 [8][68] 稳定币对美债市场的影响 - 稳定币通过其储备管理机制,为美债市场,特别是短期国债(T-bills),创造了持续且庞大的增量需求,随着稳定币市场规模的扩大,其储备中持有的美债规模已达到千亿美元级别,成为美债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机构投资者 [9][71] - 稳定币的内在风险使其可能成为美债市场的"脆弱支点",核心风险在于流动性错配和挤兑传导,即在极端市场压力下,如果稳定币面临大规模赎回,发行方可能被迫紧急抛售其持有的短期国债,从而对市场造成巨大的流动性冲击,推高短期利率,甚至波及回购市场 [9][79] - 稳定币储备中的美国国债其价值会受到市场利率波动的影响,在美联储快速加息等宏观经济背景下,债券价格可能出现下跌,引发市场对稳定币储备充足性的担忧,进而可能触发持币者大规模赎回稳定币的浪潮 [81] 历史经验与未来疑问 -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源于各国对美元与黄金1:1锚定的信任危机,而稳定币面临的潜在脱钩风险同样是对其与法币1:1兑换承诺的信任危机,一旦监管允许稳定币采用部分准备金制,就等同于当年美国"尼克松冲击"打破黄金锚定 [10][88] - 稳定币与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未来究竟是竞争还是合作,两者是天生的竞争对手,稳定币以其技术创新和市场活力试图在支付领域抢占份额,而CBDC则以国家信用为后盾旨在维护货币主权,但CBDC也可以作为数字金融体系的基石,提供最安全、无风险的货币基础,而私营稳定币可以作为高效、灵活的"数字现金" [11][91] - 稳定币同时扮演着美元霸权的捍卫者和其底层基石松动的揭示者这两种对立的角色,一方面通过像USDC和USDT这样的主要稳定币,美元得以摆脱传统银行体系的束缚,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在全球区块链网络中流通,另一方面其流行反映了人们寻求一种既能保留美元价值锚定,又能在不受美国传统金融体系直接控制的平台进行价值储存和流通的需求 [11][94] - 美国《天才法案》的通过勾勒出"老钱"和"新钱"两个阵营,"老钱"是由以华尔街为核心的传统金融机构和美联储所构成的权力轴心,"新钱"则是硅谷的科技巨头和财政部组成的新兴权力联盟,双方争夺的正是对未来金融体系的定义权和控制权 [11][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