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天眼FAST
icon
搜索文档
非凡“十四五”,中国式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央视网· 2025-10-17 10:46
制造业发展 - 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20年31.3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至33.6万亿元 [7] - “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量预计达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 [7] - 中国造船业在全球新船订单中承接了64.2%的订单,较“十三五”期间高出15.1个百分点 [7] -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建造进度达85%,建造效率较首制船提升20% [7] - 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常态化商业运营,累计获得国内外订单超过1000架 [12] 基础设施建设与重大项目 - 广西平陆运河、渝厦高铁重庆菜园坝长江铁路隧道、CR450高铁等重大工程取得进展 [4] - 全球最快高铁CR450在沈白高铁开展运行试验,运行速度屡次刷新 [4] - 山东日照港于2022年突破5亿吨吞吐量,成为全球最年轻的5亿吨级港口 [25] 科技创新与研发 - “中国天眼”FAST发现的脉冲星数量达到1152颗,远超同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总和 [13] - “十四五”期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十位,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 [15] - 嫦娥六号任务于2024年6月取得圆满成功,携带月背样本安全返回 [17] 能源安全与可再生能源 - 每分钟中国风机发电近190万度,节约标准煤570吨;每日新增光伏装机超100万千瓦;每月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900亿度,相当于英国年发电量 [19] - 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19] - 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累计建成超10亿亩高标准农田 [23] 经济总体表现 - “十四五”期间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台阶,2024年预计达140万亿元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7] - 5年经济增量预计超35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 [7] - 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制造体系,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 [23]
1152颗!断层式领先
证券时报· 2025-10-13 11:01
FAST望远镜的科学成就 - 中国天眼FAST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是我国望远镜家族中享誉世界的中国名片[1] - 截至10月12日,FAST发现的脉冲星数量达到1152颗,远超同期国际上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2] - FAST是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在"十四五"期间取得一批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让中国射电天文研究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2]
【8点见】中国天眼,断层式领先!
央视网· 2025-10-13 08:04
央视网消息:每天8点,央视网为您梳理24小时内发生在咱们身边的大小事儿。 ·陕西渭南发现5000多年前"微笑"陶人脸。 ·黄河将发生2025年第1号洪水,水利部门全力做好秋汛防御。 ·"中国天眼"FAST发现的脉冲星数量达到1152颗,远超同一时期国际上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 ·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韩占武接受审查调查。 ·市场监管总局:对高通公司立案调查是日常执法工作。 ·应急管理部、财政部提早组织开展2025—2026年度全国受灾群众冬春救助工作。 ·中方回应美威胁对华加征关税:如美一意孤行中方必采取相应措施。 ·今年以来我国快递业务量超1500亿件。 ·菲律宾公务船侵闯铁线礁,中国海警依法管控并坚决驱离。 ·10月12日15时21分,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4.7级地震,12日17时30分,前突小组到达震中附近的快乐村,震中通信、电力均正常。同时,经向当地政府工 作人员了解,此次地震未造成人员伤亡。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获世博会大型自建馆展示金奖。 ·美国联邦政府"停摆"超10天。总统特朗普表示,他已命令国防部长赫格塞思"使用所有可用资金"在"停摆"期间支付军人薪资。 ·苏丹法希尔一避难所遭袭击,至少 ...
2025年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发布
广西日报· 2025-09-27 09:46
9月26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科协、科技厅、工信厅,广西科学院、广西农业科学院共 同主办的2025年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在南宁举行。王晓琳、李强、张木清、张发延、林博、 郑树芳、赵云翔、胡艳玲、陶昌弟、谌红辉等10人获此殊荣。 发布仪式上,10名广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分享了在各自领域克难攻坚、勇攀高峰的动人故事。王晓 琳参与"中国天眼"FAST工程建设,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贡献力量;郑树芳手持自主培育的夏威夷 果,深情回顾选育"桂热1号"的艰辛与喜悦;张木清现场演示"摇蔗选种"的绝活,通过轻摇甘蔗即可判 断其重量和相关特性,从而更好培育良种;赵云翔怀抱利用育种新技术培育的小猪,讲述破译猪基因组 密码的科研历程;林博分享了在工程机械核心技术研发中的创新体会;陶昌弟回顾了主持多项重大水网 工程设计工作中的难忘经历;因坚守一线未能到场的张发延通过视频,展现24年来扎根输电线路、以科 技创新守护万家灯火的坚持;胡艳玲介绍了自主开发的"HiOmics"云平台在生物信息领域的应用;李强 拿着石灰岩标本,娓娓道来探索岩溶科学的奥秘;谌红辉则分享了扎根边疆34年,破解珍贵树种培育难 题,以科技守护绿水青山 ...
记者手记:一场中欧科学家关于创新的“双向奔赴”
新华社· 2025-07-25 23:24
中欧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中欧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启动仪式,来自18个国家的130多位青年科学家参与[1] - 西班牙博士后蒙特洛选择在中国科学院开展研究,认为中国科研机会更大,并引用《自然》杂志特刊强调中国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视[1] - 蒙特洛因2019年首次访华后申请中国科学院奖学金并被录取,放弃其他国家大学机会[1] 国际合作与科技发展 -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强调国际合作可减少文化、历史和政治偏见,并以自身30年前欧洲求学经历印证"地球村"理念[2] - 中欧作为全球两大力量、市场和文明,需通过科技创新合作应对技术鸿沟、数字鸿沟等挑战,坚持"科学无国界"原则[2] - 中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EAST、FAST、同步辐射装置等成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吸引全球学者[2] 科研人才发展 - 蒙特洛计划长期留华从事研究,目标成为教授,体现中国科研环境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2] - 中方启动交流计划正值中欧建交50周年,该计划为中欧科技合作指明方向[1]
夏季达沃斯论坛有句“潜台词”
中国发展网· 2025-06-27 12:06
夏季达沃斯论坛核心议题 - 论坛聚焦全球经济脉搏与中国发展前沿,探讨社会进步与创新思想,体现现实与长远并重的特点 [1] - 历届论坛核心议题包括寻找增长动能、拥抱新兴技术、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1] - 2025年论坛将"中国展望"列为五大核心议题之一,重点关注中国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模式 [1] 中国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 - 中国工业拥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3] - 中国持续投资基础科研,如贵州FAST天文望远镜和北京怀柔科学城(含4个大科学装置和16个开放科技设施平台) [3] - 2024年各部门出台21份政策文件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框架,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3] 分论坛热点话题 - 2025年分论坛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发展、AI工厂转型、提振国内消费等经济议题 [1] - 论坛涉及医疗健康(虚拟医院)、前沿科技(AI哲学)、社会公平(性别进步)、文化艺术(沉浸艺术)等跨领域议题 [2] - 科技类分论坛包括"AI助力工厂转型升级""科技助力野火防控"等垂直行业话题的全球视角探讨 [1][2] 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 - 论坛展出四位国际艺术家融合尖端技术、生态数据与美学的作品,探讨未来文明走向 [2] - AI相关议题既关注技术应用(工厂转型),也探讨伦理层面(如何让AI多行善) [1][2] - 中国通过长期基础科研投入形成产业韧性,典型案例包括天文设施共享和全产业链布局 [3]
哈工大钱宏亮:八年攻关“中国天眼”,拓展创新服务国计民生
齐鲁晚报· 2025-06-27 10:13
科技工作者创新实践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副校长钱宏亮分享从参与"中国天眼"FAST项目到拓展海洋工程、轨道交通领域的创新实践 [1] - 团队研发深远海养殖装备并应用于百台万吨养殖平台项目,开展高铁结构部件智能监测研究 [4] - 累计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5项,参与制定5项国家及行业标准 [4] "中国天眼"FAST项目技术突破 - 钱宏亮担任FAST系统副总工程师,攻克500米口径反射面"超大口径、实时可调、超高精度"三大技术挑战 [3] - 反射面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需将局部300米从球面实时调节至抛物面,拟合精度达5毫米 [3] - 团队历经8年攻坚,通过数十次方案迭代与实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3] 科研成果转化与工程应用 - 在三板溪水电站隔水幕墙、新疆110米全可动射电望远镜等工程中突破世界最大跨度、全可动等技术壁垒 [4] - 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202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4] - 技术突破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服务国计民生 [6] 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建议 - 强调"政治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人文精神"十六字培养体系 [5] - 建议青年科技工作者坚定方向、保持个性、加入团队,强调"大团队才能干成大事" [6] - 以个人创新方向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为例,诠释科技工作者价值实现路径 [6]
奋力书写新时代的创新答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壮阔实践
新华社· 2025-06-23 23:28
科技创新战略部署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系统阐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 [1] - 党的二十大确立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2] - 强调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推进战略目标实现 [2] 重大科技成就 - 天问二号开启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周期约10年 [2] - 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2] - "中国天眼"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突破1000颗 [2] - 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建造周期较国际同类型缩短1年多 [4] -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鲲龙"获颁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 [6] - "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成功研制 [6] 科研投入与基础建设 - 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达2497亿元,占研发投入比例6.91% [6] - 研发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3] -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子午工程二期等大科学装置陆续建成 [6] 产业技术突破 - 时速400公里全球最快高铁列车刷新"中国速度" [7] - 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引领出口增长 [7] - 机器人产业加快智能化升级 [7] - 异体CAR-T细胞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病取得新突破 [6] - 南繁育种培育出一批小麦新品系 [6] 创新生态与产学研融合 - 上海"模速空间"聚集大模型企业近400家,形成产业链协同 [8] - 无问芯穹实现多种大模型算法在多芯片上的协同运行 [8] -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 [9] - 安徽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9] - 广东出台科创护航地方性法规 [9] 国际合作与人才战略 - 中国科学院牵头"全球深渊探索计划"获联合国批准,联合10余国科研人员 [10] -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10] - 实行开放人才政策吸引国际优秀人才 [10]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
央视网· 2025-05-30 20:01
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1] - 中国科学院量子创新研究院潘建伟团队研制世界首颗中高轨量子卫星 可实现全天实时洲际量子通信 [1] - 量子京沪干线已服务金融政务等领域保密通信 "九章号""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展示超强计算能力 [1] - 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不到40岁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一批原创成果 [1] - 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 形成全球最完整学科体系和最大规模人才体系 [2] 科技政策与体制改革 - 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 [2] - 中央成立科技委员会并重组科学技术部 推动科技管理体制系统性重构 [2] - 党的二十大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现代化建设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2] - 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2] 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突破 - 中国天眼FAST发现上千颗脉冲星 [2] - 人造太阳核聚变装置实现1亿度上千秒等离子体稳定运行 [2] - 首次实现大面积二维金属材料制备 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2] - 首口超万米科探井向地球深部进军 "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 [3] - 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 天问二号开启深空探测新征程 [3] 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 - 集成电路先进材料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3] - 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壮大 低空经济乘势"起飞" [3] - 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 [3] - 新质生产力不断激活发展新动能 [3]
中国天眼联手南非阵列望远镜高精度观测银河系球状星团 刷新观测极限
央视网· 2025-05-26 10:41
国际合作与观测技术突破 - 清华大学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天文学家,利用中国天眼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高精度观测,绘制出更清晰的银河磁场图谱 [1] - FAST的500米口径反射面擅长捕捉来自数百万光年外的微弱脉冲星信号,而MeerKAT的64面天线阵专注追踪更广阔天区的信号,两者首次深度合作将观测样本扩大了一倍以上 [3] - 此次合作刷新了球状星团研究的观测极限,为理解星团演化和银河系磁场提供了新视角 [1][3] 球状星团特性与发现 - 球状星团是银河系最古老的天体之一,由数百万颗恒星构成,包括高度磁化的脉冲中子星,其电磁脉冲信号携带星际物质和磁场的宝贵信息 [3] - 研究成功获取8个球状星团中43颗脉冲星的偏振旋转测量(衡量宇宙磁场强度的关键指标),发现其中7个星团没有可探测的电离气体,呈现异常"干净"的状态 [6] - 科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为"无尘之境",推测白矮星、中子星等活跃成员通过释放能量"吹走"其他恒星产生的电子和尘埃,维持了清洁环境 [6][7] 未来研究方向 - 双方计划进一步追踪脉冲星突变、研究星际湍流,并探索地外文明的可能信号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