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天眼FAST
icon
搜索文档
记者手记:一场中欧科学家关于创新的“双向奔赴”
新华社· 2025-07-25 23:24
中欧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中欧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启动仪式,来自18个国家的130多位青年科学家参与[1] - 西班牙博士后蒙特洛选择在中国科学院开展研究,认为中国科研机会更大,并引用《自然》杂志特刊强调中国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重视[1] - 蒙特洛因2019年首次访华后申请中国科学院奖学金并被录取,放弃其他国家大学机会[1] 国际合作与科技发展 -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强调国际合作可减少文化、历史和政治偏见,并以自身30年前欧洲求学经历印证"地球村"理念[2] - 中欧作为全球两大力量、市场和文明,需通过科技创新合作应对技术鸿沟、数字鸿沟等挑战,坚持"科学无国界"原则[2] - 中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如EAST、FAST、同步辐射装置等成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吸引全球学者[2] 科研人才发展 - 蒙特洛计划长期留华从事研究,目标成为教授,体现中国科研环境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2] - 中方启动交流计划正值中欧建交50周年,该计划为中欧科技合作指明方向[1]
夏季达沃斯论坛有句“潜台词”
中国发展网· 2025-06-27 12:06
夏季达沃斯论坛核心议题 - 论坛聚焦全球经济脉搏与中国发展前沿,探讨社会进步与创新思想,体现现实与长远并重的特点 [1] - 历届论坛核心议题包括寻找增长动能、拥抱新兴技术、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1] - 2025年论坛将"中国展望"列为五大核心议题之一,重点关注中国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模式 [1] 中国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 - 中国工业拥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3] - 中国持续投资基础科研,如贵州FAST天文望远镜和北京怀柔科学城(含4个大科学装置和16个开放科技设施平台) [3] - 2024年各部门出台21份政策文件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框架,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3] 分论坛热点话题 - 2025年分论坛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发展、AI工厂转型、提振国内消费等经济议题 [1] - 论坛涉及医疗健康(虚拟医院)、前沿科技(AI哲学)、社会公平(性别进步)、文化艺术(沉浸艺术)等跨领域议题 [2] - 科技类分论坛包括"AI助力工厂转型升级""科技助力野火防控"等垂直行业话题的全球视角探讨 [1][2] 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 - 论坛展出四位国际艺术家融合尖端技术、生态数据与美学的作品,探讨未来文明走向 [2] - AI相关议题既关注技术应用(工厂转型),也探讨伦理层面(如何让AI多行善) [1][2] - 中国通过长期基础科研投入形成产业韧性,典型案例包括天文设施共享和全产业链布局 [3]
哈工大钱宏亮:八年攻关“中国天眼”,拓展创新服务国计民生
齐鲁晚报· 2025-06-27 10:13
科技工作者创新实践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副校长钱宏亮分享从参与"中国天眼"FAST项目到拓展海洋工程、轨道交通领域的创新实践 [1] - 团队研发深远海养殖装备并应用于百台万吨养殖平台项目,开展高铁结构部件智能监测研究 [4] - 累计承担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5项,参与制定5项国家及行业标准 [4] "中国天眼"FAST项目技术突破 - 钱宏亮担任FAST系统副总工程师,攻克500米口径反射面"超大口径、实时可调、超高精度"三大技术挑战 [3] - 反射面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需将局部300米从球面实时调节至抛物面,拟合精度达5毫米 [3] - 团队历经8年攻坚,通过数十次方案迭代与实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3] 科研成果转化与工程应用 - 在三板溪水电站隔水幕墙、新疆110米全可动射电望远镜等工程中突破世界最大跨度、全可动等技术壁垒 [4] - 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2023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4] - 技术突破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服务国计民生 [6] 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建议 - 强调"政治素养、创新能力、国际视野、人文精神"十六字培养体系 [5] - 建议青年科技工作者坚定方向、保持个性、加入团队,强调"大团队才能干成大事" [6] - 以个人创新方向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为例,诠释科技工作者价值实现路径 [6]
奋力书写新时代的创新答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壮阔实践
新华社· 2025-06-23 23:28
科技创新战略部署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系统阐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 [1] - 党的二十大确立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2] - 强调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推进战略目标实现 [2] 重大科技成就 - 天问二号开启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周期约10年 [2] - 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2] - "中国天眼"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突破1000颗 [2] - 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建造周期较国际同类型缩短1年多 [4] -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鲲龙"获颁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 [6] - "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成功研制 [6] 科研投入与基础建设 - 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达2497亿元,占研发投入比例6.91% [6] - 研发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3] -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子午工程二期等大科学装置陆续建成 [6] 产业技术突破 - 时速400公里全球最快高铁列车刷新"中国速度" [7] - 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引领出口增长 [7] - 机器人产业加快智能化升级 [7] - 异体CAR-T细胞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病取得新突破 [6] - 南繁育种培育出一批小麦新品系 [6] 创新生态与产学研融合 - 上海"模速空间"聚集大模型企业近400家,形成产业链协同 [8] - 无问芯穹实现多种大模型算法在多芯片上的协同运行 [8] -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 [9] - 安徽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9] - 广东出台科创护航地方性法规 [9] 国际合作与人才战略 - 中国科学院牵头"全球深渊探索计划"获联合国批准,联合10余国科研人员 [10] -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10] - 实行开放人才政策吸引国际优秀人才 [10]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矢志创新发展 建设科技强国
央视网· 2025-05-30 20:01
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 [1] - 中国科学院量子创新研究院潘建伟团队研制世界首颗中高轨量子卫星 可实现全天实时洲际量子通信 [1] - 量子京沪干线已服务金融政务等领域保密通信 "九章号""祖冲之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展示超强计算能力 [1] - 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不到40岁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一批原创成果 [1] - 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 形成全球最完整学科体系和最大规模人才体系 [2] 科技政策与体制改革 - 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 [2] - 中央成立科技委员会并重组科学技术部 推动科技管理体制系统性重构 [2] - 党的二十大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现代化建设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2] - 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2] 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突破 - 中国天眼FAST发现上千颗脉冲星 [2] - 人造太阳核聚变装置实现1亿度上千秒等离子体稳定运行 [2] - 首次实现大面积二维金属材料制备 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2] - 首口超万米科探井向地球深部进军 "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 [3] - 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 天问二号开启深空探测新征程 [3] 新兴产业与高质量发展 - 集成电路先进材料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3] - 人形机器人产业快速壮大 低空经济乘势"起飞" [3] - 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新动力 [3] - 新质生产力不断激活发展新动能 [3]
中国天眼联手南非阵列望远镜高精度观测银河系球状星团 刷新观测极限
央视网· 2025-05-26 10:41
国际合作与观测技术突破 - 清华大学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天文学家,利用中国天眼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高精度观测,绘制出更清晰的银河磁场图谱 [1] - FAST的500米口径反射面擅长捕捉来自数百万光年外的微弱脉冲星信号,而MeerKAT的64面天线阵专注追踪更广阔天区的信号,两者首次深度合作将观测样本扩大了一倍以上 [3] - 此次合作刷新了球状星团研究的观测极限,为理解星团演化和银河系磁场提供了新视角 [1][3] 球状星团特性与发现 - 球状星团是银河系最古老的天体之一,由数百万颗恒星构成,包括高度磁化的脉冲中子星,其电磁脉冲信号携带星际物质和磁场的宝贵信息 [3] - 研究成功获取8个球状星团中43颗脉冲星的偏振旋转测量(衡量宇宙磁场强度的关键指标),发现其中7个星团没有可探测的电离气体,呈现异常"干净"的状态 [6] - 科学家将这一现象称为"无尘之境",推测白矮星、中子星等活跃成员通过释放能量"吹走"其他恒星产生的电子和尘埃,维持了清洁环境 [6][7] 未来研究方向 - 双方计划进一步追踪脉冲星突变、研究星际湍流,并探索地外文明的可能信号 [7]
强强联手、刷新观测极限!中国天眼再传好消息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25 22:31
国际合作天文观测 - 清华大学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天文学家利用中国天眼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了高精度观测 [1] - 观测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全的球状星团磁场梯度和电离气体上限的测量 [1] - 绘制出更清晰的银河磁场图谱,为理解星团演化和银河系磁场提供了新的视角 [1] 观测设备与技术 - FAST的500米口径反射面擅长捕捉来自数百万光年外的微弱脉冲星信号 [2] - MeerKAT的64面天线阵专注追踪更广阔天区中的信号,能探测气体电离产生的偏振变化 [2] - 两台全球顶尖射电望远镜首次在球状星团研究领域深度合作,刷新了观测极限 [2] 重要发现 - 获取了8个球状星团中43颗脉冲星的偏振旋转测量 [2] - 研究发现其中7个球状星团中没有可探测的电离气体,异常"干净" [2] - 这一发现与理论模型预测的球状星团内部应存在大量气体的情况相矛盾 [2] 科学意义 - 揭示了球状星团内部可能存在有效的气体清除机制,如来自白矮星和年轻恒星的强烈辐射风 [2] - 发现迫使科学家重新思考星团演化理论 [2] - 未来将继续合作追踪脉冲星突变、研究星际湍流,甚至探索地外文明的可能信号 [2]
共探古老星团,中国天眼联手南非阵列望远镜刷新观测极限
快讯· 2025-05-25 22:31
天文研究合作 - 清华大学联合意大利、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天文学家进行高精度观测 [1] - 利用中国天眼FAST和南非MeerKAT阵列望远镜对银河系球状星团进行研究 [1] - 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全的球状星团磁场梯度和电离气体上限的测量 [1] 研究成果 - 绘制出更清晰的银河磁场图谱 [1] - 为理解星团演化和银河系磁场提供了新的视角 [1]
极为罕见!“中国天眼”有重要发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3 11:56
天文发现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韩金林研究员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一个罕见的毫秒脉冲星,与伴星以3.6小时的周期相互绕转,且有六分之一的时间被伴星遮挡 [1] - 该发现对恒星演化理论、致密星吸积物理和双星合并的引力波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 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 [1] 双星系统特性 - 发现的毫秒脉冲星自转周期为10.55毫秒,处于半径仅50万公里的致密轨道 [3] - 伴星质量至少有1个太阳那么重,推测为经历过公共包层演化阶段被剥去外层气体的恒星内核,即一颗炙热的氦星 [3] - 脉冲星信号掩食是氦星甩出的星风物质遮挡引起的 [3] 科学意义 - 这类特殊双星系统在银河系千亿颗恒星中仅有几十个 [4] - 发现有助于完善对双星演化具体过程的理解,包括轨道收缩、物质交流、中子星自转加速等 [4] - 是致密星吸积大量物质后中微子散热理论的重要例证 [4] - 将推动引力波源预测、深度光学/红外的氦星观测等领域的研究 [4] FAST望远镜性能 - FAST灵敏度极高,是发现脉冲星的利器,对极短周期轨道上的脉冲星更为敏锐 [3] - 自2020年正式开放运行以来,FAST已发现超过1000颗脉冲星 [5] - FAST的超级反射面可从球面舒展为抛物面,六座百米钢塔以10毫米的精度锁定深空信号 [5] 宇宙观测 - 2022年10月9日,"拉索"记录到20亿光年外一场恒星葬礼的余晖,收集到6万多个伽马光子 [5] - 这是人类首次完整记录万亿电子伏特伽马射线暴从诞生到湮灭的"生命全周期" [5] - "拉索"的数据或将在未来百年内保持"宇宙最佳观测纪录" [5]
中国科学家发现罕见掩食脉冲星
快讯· 2025-05-23 02:03
中国科学家发现罕见掩食脉冲星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韩金林研究员团队利用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一个罕见的毫秒脉冲星 [1] - 该脉冲星与伴星以3.6小时的周期相互绕转 [1] - 该脉冲星有六分之一的时间被伴星遮挡(掩食现象) [1] - 这一发现对恒星演化理论、致密星吸积物理和双星合并的引力波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 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