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考核压力

搜索文档
考核压力下银行人“互助自救”:你帮我开卡,我帮你拉贷
经济观察报· 2025-07-02 18:42
银行员工任务互换现象 - 临近季末和半年末关键时间窗口,银行员工频繁通过同行互换任务完成考核指标,包括消费贷测额、储蓄卡开户、第三方支付绑定、个人养老金开户、信用卡申请等[1][2] - 东北某城商行员工林女士在6月30日晚通过同业互换完成紧急消费贷测额任务,该行规定测额需同城操作且奖励30元/次,提款奖励100元[2][6] - 股份制银行深圳零售客户经理李女士每月需完成10个新客户消费贷测额指标,季末前5天仍有缺口导致需在社交媒体求助同业互换[6] 考核压力传导机制 - 银行一线员工绩效指标直接与收入、晋升及岗位去留挂钩,正常展业难以完成时形成"互助"默契[3] - 零售客户经理消费贷指标未完成将影响收入,6月末叠加月末、季末和半年末节点使压力倍增[6] - 北方某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透露未完成消费贷任务将面临季度绩效扣罚或延迟发放[8] 任务互换操作模式 - 社交平台出现大量"消费贷任务互换"帖子,参与者涵盖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员工[7] - 互换以同城测额为主,部分银行允许异地操作但需已开立该行储蓄卡[7] - 除消费贷外,任务互换延伸至信用卡、养老金账户等业务,形成跨指标交换生态[10] 互换行为潜在问题 - 存在"爽约"现象:第三方支付绑定后次日解绑率达52%(21例中11例解绑),信用卡申请后撤销等情况频发[11][12][13] - 互换完成的指标掩盖真实市场需求,导致管理层误判产品竞争力[15] - 可能诱发违规放贷、过度授信风险,消耗客户信任并造成资源浪费[16] 考核体系改革建议 - 降低规模指标权重,引入客户活跃度、长期价值贡献等质化维度,如信用卡考核侧重用卡频次而非开卡量[20] - 建立差异化机制区分存量客户深耕与新客拓展,避免"一刀切"指标[21] - 通过数字化工具追踪真实展业轨迹,减少对结果数据的过度依赖[22] - 构建兼顾短期业绩与长期目标的考核体系,纳入员工技能提升等要素[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