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贷

搜索文档
江苏上半年新增贷款全国第一主要流向制造业以及涉农等重大领域和薄弱环节
新华日报· 2025-08-01 06:45
金融总量与信贷增长 - 6月末江苏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8.09万亿元,同比增长9.8% [1] - 新增贷款2.09万亿元,同比多增1529亿元 [1] - 全省社会融资规模增量2.63万亿元,同比多增4344亿元 [1] - 新增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均居全国第一 [1] 制造业金融支持 - 工商银行镇江分行为江苏索普集团醋酸乙烯及EVA一体化项目提供22亿元银团贷款 [2] - 6月末江苏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1%,高于各项贷款增速5.3个百分点 [2] - 金融机构成立制造业金融中心,提高服务主动性 [2] 科技创新金融赋能 - 推出"人才贷""成果转化贷""专精特新贷"等多样化金融产品 [3] - "苏创融"政策工具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改造等重点领域 [3] - 全省23家经营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240.4亿元,规模居全国前列 [3] 涉农与普惠金融 - 中国银行江苏省分行通过"苏农粮贸贷"纯信用模式支持粮食收购企业 [4] - 上半年惠及农业经营主体超过6600户 [4] - 6月末全省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9% [4] 绿色与养老金融 - 南京银行为南京埃斯顿发放3400万元"近零碳工厂"挂钩贷款 [5] - 农业银行苏州分行为阳澄湖大闸蟹产业提供5800万元贷款 [5] - 6月末绿色信贷余额新增8712亿元 [5] - 全省"苏农贷"累计用信147亿元,覆盖5.8万户客户 [5] 消费金融支持 - 农业银行无锡分行为桃产业相关项目累计投放贷款超12亿元 [6] - 六部门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激励 [7] - 银行消费贷场景从传统消费向服务消费和新消费领域拓展 [7]
记者观察丨银行业“内卷”的博弈困境:短期拉规模、长期藏风险
券商中国· 2025-07-31 10:08
金融行业"反内卷"政策动态 - 广东、宁波、安徽等地金融监管部门及行业协会近期密集传达"反内卷"政策或发布自律公约[2] - 广东银行业发布《反不正当竞争自律公约(2025版)》,从考评指标设置、理性定价、市场份额竞争等维度规范银行展业行为[8] 银行业经营现状与竞争态势 - 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2024年末1.52%→2025Q1 1.43%(下降9BP),已显著低于1.8%的市场红线[3] - 行业竞争模式从增量开拓转向存量争夺,"内卷式"竞争特征明显[4] - 资产端表现为贷款"价格战":2024Q4-2025Q1消费贷利率普遍降至"2"字头,4月起监管叫停后回升至3%以上[5] - 负债端存在"手工补息"等隐蔽性不良竞争行为[6] 内卷竞争的负面影响 - 导致银行盈利空间压缩、经营风险增大,形成"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格局[7] - 规模扩张缺乏风险可控和收益可持续基础,实际转化为长期风险堆积[7] - 基层展业乱象频发:全员营销、考核加码、时点数据冲量、员工互买数据、贴息放贷等[7] - 监管处罚案例增多:虚增存贷款规模(同业互作、以贷转存)、掩盖不良等违规行为[7] 行业转型方向 - 需动态调整规模与定价平衡,加强风险与资本管理[9] - 中小银行尤其需要打造差异化发展路径[9] - 通过规范发展实现稳健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9]
消费贷“价格战”降温后银行开始卷额度?1200万元可借7年,利率回归3%以上
新浪财经· 2025-07-29 20:37
消费贷政策与市场动态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推动银行消费贷产品"提额延时",最高额度达2500万元,最长贷款期限延至7年 [1][7] - 政策明确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金额上限阶段性从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从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 [7]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2025年对符合条件的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7] 银行消费贷产品调整 - 国有大行消费贷最低年化利率多为3%左右,股份行最低年化利率高于4%,低于3%的消费贷产品已基本消失 [1][2] - 工商银行推出最高1200万元的房抵组合贷,农业银行"房抵e贷"最高额度1000万元,建设银行"建易贷"最高100万元 [2][3] - 股份行中光大银行"白领E贷"最高150万元,平安银行"平安宅抵贷"最高2500万元,城商行如北京银行"消费京e贷"最高100万元 [5] 消费贷市场特征 - 银行设置严格申请门槛,面向优质客户群体,需考察工作单位、资产负债、收入来源及还款能力 [1][6] - 邮储银行消费贷针对国企事业单位公积金客户,民生银行推出专为中小微企业设计的"国补贷"政策性融资工具 [5][6] - 多款产品支持额度循环使用,工商银行房抵贷经营用途最长10年,消费用途最长7年 [4][5] 信贷市场整体表现 - 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92万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占新增贷款的89%,中长期贷款增加7.08万亿元 [9][10] - 金融"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103.3万亿元,同比增长14%,绿色、普惠、养老、数字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贷款平均水平 [10] - 住户贷款增加1.1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17万亿元 [9]
银行“反内卷”到底是在“反”什么?
36氪· 2025-07-28 08:09
银行业"反内卷"趋势 - 广东银行业率先推进"反内卷式"竞争综合整治 采用"1+3+N"制度体系 包括负面清单 自律公约和行业自律举措 [2][4] - 平安银行广州分行率先响应 召开专题会议落实反内卷工作 [4] - 行业自律公约要求理性定价 禁止高额返佣和虚假营销 广州地区因竞争激烈成为重点整治区域 [5] 银行业内卷现状 - 存贷款利率非对称下降 净息差持续收窄 贷款规模经济效应趋弱 净收入增速放缓 [4] - 消费贷利率年初跌破3% 最低达2.6% 经营贷利率普遍降至2.3%-3% 部分银行推出2.68%纯信用经营贷 [4][9][10] - 房贷利率持续走低 广州首套房贷利率降至2.9%-2.85% 逼近公积金贷款利率 [7] - 存贷款与政策利率调整幅度偏离 1年期LPR降0.9个百分点 银行贷款利率降1.9个百分点 存款利率仅降0.5个百分点 [10] 反内卷措施建议 - 破除规模情结 制定科学合理发展指标 避免通过利率手段抢夺客户 [15][16] - 砍掉不合理任务 减轻银行各级部门压力 [17][18] - 优化员工考核机制 减少内部评比和绩效挂钩 降低员工压力 [18][19] 行业发展趋势 - 2025年上半年银行业绩稳中向好 多家银行聚焦高质量发展和差异化发展 地方中小银行坚守区域市场 [19] - 反内卷有望推动2026年银行业盈利增长8% 股份制银行净盈利影响可达14% [21] - 金融机构应避免利率过度竞争 注重长远发展而非短期利益 [22]
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以金融之笔绘就城市宜居新画卷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25 14:41
住房金融业务发展 - 中国银行浙江省分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2492亿元,新投放贷款216亿元,同比增长14% [1] - 公司通过降低首付比例、延长借款人年龄上限至75周岁、取消二手房房龄限制等措施降低购房门槛 [1] - 推出"二手房带押过户"模式简化交易流程,已为174名客户优化还款方式缓解压力 [2] 产品创新与服务拓展 - 构建"房贷+消费贷"协同模式,覆盖购房、车位、装修、家电等全生命周期需求 [3] - 创新推出无产权车位贷款、定制装修消费贷及农村"有机更新贷"等专项产品 [3] - 深度参与共有产权房和保障性住房项目按揭合作,支持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 [2] 科技赋能与效率提升 - 手机银行实现贷款查询、提前还款等全流程线上操作 [4] - 运用大数据和AI技术将房贷审批全流程缩短至最快24小时完成 [4] - 与二手房中介系统直连实现贷款进度实时共享,提升交易透明度 [5] 风险控制与资产质量 - 建立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风险闭环管理体系 [5] - 住房贷款资产质量保持同业最优水平 [5]
率先为金融系统“恶性竞争”踩下刹车 广东印发银行业保险业“内卷式”竞争负面清单
上海证券报· 2025-07-25 02:58
广东金融行业反"内卷式"竞争行动 政策与监管措施 - 广东金融监管局发布银行业、保险业"内卷式"竞争负面清单,并推动行业协会制定反不正当竞争自律公约,建立"1+3+N"制度体系 [1][2] - "1+3+N"体系中,"1"为监管部门负面清单,"3"包括自律公约、倡议书和承诺书,"N"为各业务领域具体自律举措 [2] - 广东银行业发布《反不正当竞争自律公约(2025版)》,涵盖考评激励、理性定价、返佣管理、营销宣传等八大方面 [2] - 保险业同步发布自律公约,禁止恶性价格战、超额佣金、虚列费用套利等行为 [2] 行业现状与问题 - 广州地区消费贷利率曾因价格战降至2.58%,后经监管指导回升至最低3% [3] - 广东(不含深圳)6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79%,同比降41个基点 [3] - 商业银行"内卷"集中体现在存贷业务,部分银行仍固守"规模情结",缺乏创新动力 [3] - 保险业银保业务手续费及佣金规模较2024年同期压降5% [3] 企业响应与行动 - 平安银行广州分行组织2000多名员工签署反"内卷式"竞争承诺书,全员落实政策 [5] - 江浙地区银行已转向综合金融服务,避免信贷价格竞争 [5] - 国有银行支持行业回归理性竞争,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5] - 保险业计划针对农险、车险、寿险等细分领域制定更详细的自律公约 [5]
深观察|反“内卷”!广东银行保险业如何打响第一枪?
南方都市报· 2025-07-24 14:53
7月24日,2025年上半年广东银行业保险业新闻通气会在广州举行。广东金融监管局党委委员、二级巡 视员黄海晖表示,广东将旗帜鲜明反对"内卷式"竞争。通过印发银行业保险业"内卷式"竞争负面清单, 指导行业协会研究制定反不正当竞争自律公约。会上,《广东银行业自律公约》《广东保险业防止"内 卷式"竞争自律公约》同步发布。 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到,早在7月7日,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就组织召开保险公司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工作座谈会,探讨如何维护行业秩序、防止"内卷式"竞争。而7月17日,广东银行业同业公会也召开了 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反"内卷式"竞争专题工作会议,传达7月4日广东金融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包祖明 在辖内银行业"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监管要求。据介绍,下一步广东银行业拟 按照"1+3+N"的制度体系推进"内卷式"竞争的综合整治。 印发负面清单,制定两大公约 "反内卷"正成为金融监管部门引导行业良性竞争的关键举措。 在2025年上半年广东银行业保险业新闻通气会上,黄海晖表示,广东金融监管局纵深推进、重拳整治行 业乱象。一方面,广东将旗帜鲜明反对"内卷式"竞争。通过印发银行业保险业"内卷式" ...
广东银行业,打响“反内卷”第一枪!
第一财经· 2025-07-24 09:43
银行业反"内卷式"竞争专题会议 - 广东银行同业公会召开反"内卷式"竞争专题工作会议 由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行长韩松主持 广东金融监管局多个处室负责人到会指导 [4][6][7] - 会议达成共识 将按照"1+3+N"制度体系推进整治 "1"指监管部门出台负面清单 "3"指公会制定自律公约等文件 "N"指业务领域自律举措 [10] - 平安银行广州分行率先响应 召开年中工作会议推进落实反"内卷式"竞争工作 [10] 银行业"内卷式"竞争表现 - 存贷款利率非对称下降 净息差持续收窄 贷款规模经济效应趋弱 净收入增速放缓 [1] - 消费贷利率一度跌破3% 部分银行降至2 5%-2 8%区间 导致"消费贷置换房贷"现象出现 [11] - 经营贷利率也出现下滑 多家大行推出3%左右纯信用产品 招行对优质客户提供2 68%特惠利率 [11] 监管关注与行业分析 - 央行指出2024年1年期LPR累计下降0 9个百分点 但银行贷款利率降幅达1 9个百分点 存款利率仅降0 5个百分点 [13] - 贷款方面存在过度竞争 部分大企业贷款利率低于国债收益率 存款方面存在"高息买存款"等行为 [14] - 深层原因包括低利率背景下市场"内卷化" 有效内需不足 银行缺乏差异化竞争 存贷份额加速集中 [14][15] 行业建议与展望 - 建议银行重塑经营理念 探索差异化竞争 创新业务结构 加强资产负债联动 推进全面风险管控 [15] - 业内人士预期更多地区银行业将加入反"内卷式"竞争行列 [2]
“职业背债” 不是“馅饼”是“陷阱”
广州日报· 2025-07-23 00:27
行业现象 - "职业背债"主要集中在房贷、消费贷、企业贷等领域,通过伪造职业证明、收入证明、银行流水等资料骗取银行贷款[1][2] - 房地产领域存在"高评高贷"现象,通过低价物业获取超额贷款,导致低首付或零首付购房,可能形成不良资产[2] - 黑灰产业链已形成职业化运作模式,包括伪造证件、资质包装到销赃套现的完整闭环,部分甚至以公司化形式运作[3] 运作机制 - 不法分子以"无需还款""高额分成"为诱饵,针对低收入、无社保、法律意识薄弱人群实施诈骗[3] - 背债人实际到手金额仅占贷款总额的20%~30%,却需承担全额债务及逾期风险[4] - 金融机构审核存在漏洞,如虚构收入证明、高评高贷绕过风控等,助长骗局蔓延[3] 行业影响 - 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形成坏账和呆账,冲击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影响金融市场稳定[4] - 破坏社会信用体系运行,信用成本可能转嫁给真实贷款需求者,加剧融资难度[4] - 房地产领域的违规操作直接损害银行利益,不良资产风险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2] 监管建议 - 金融机构需强化风控,建立关联大数据监测系统,完善内部问责制度[5] - 加强对房产评估单位及合作中介机构管理,建立职业背债"黑名单"机制[6] - 监管部门应严控贷款合规程序,提高资产评估数据准确性,公示典型案例形成社会警示[6] 消费者行为指引 - 警惕"不用还款"话术,信用记录是个人经济社会生活的核心凭证[5] - 避免参与任何形式的骗贷或信用卡套现,选择正规渠道办理业务[5] - 不随意为他人担保,防范非法中介虚假宣传[5]
8万亿网贷“金主”变局摸底
华尔街见闻· 2025-07-21 15:51
国有大行退出网贷业务 - 金融监管总局4月发布助贷新规,要求银行对合作平台实施名单制管理,10月生效后国有大行官网公示栏仍为空,被视为退出信号 [1][2] - 2023年起国有大行已主动收缩网贷业务,工行缩减高风险平台合作,分支行申请合作被总行和监管口头拒绝 [6][7][4] - 严监管叠加内部审批趋严,网贷在国有大行近乎绝迹,但因其资金占比已大幅降低(近三年非主要资金源),退出对市场影响有限 [3][8] 中小银行与网贷业务 - 中小银行积极布局网贷,广州银行、承德银行、徽商银行等已公示合作名单,涵盖蚂蚁、京东、抖音等平台 [9] - 中小银行净息差降幅显著(农商行2020-2025Q1降91基点),业务单一使其依赖高收益网贷产品维持利润 [9] - 中小银行资金报价约7.5%,扣除2.2%存款成本后收益5%,但头部平台议价权强势,获客成本件均可达千元 [11][15] 非银金融机构机会 - 消金公司2024年贷款余额1.35万亿元(同比增16.66%),融资成本创新低(金融债利率普遍低于2.2%,ABS利率降至2%) [17][18] - 信托公司通过集合资金计划参与网贷,如爱建信托与信也科技合作,山西信托与嘉银金科合作,部分ABS化后或扩大资金供给 [19][20] 网贷市场结构性变化 - 头部平台依托流量和小贷牌照主导市场,筛选优质客户定价24%,次级客户转介下沉平台并收取流量费 [13][14] - 助贷新规或加速尾部平台淘汰,头部集中份额,但中小银行能否联合抵制流量成本内卷仍存疑 [15] - 网贷利率与LPR脱钩,五年期LPR由5%降至3.5%,但网贷利率仍维持24%法定上限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