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大文化圈

搜索文档
在寺墩进入长三角大文化圈:说常州寺墩遗址|访古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06:30
寺墩考古史 - 寺墩是一座高出地面约20米的椭圆形土墩,1973年首次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璧、玉琮 [2] - 1978年至1995年进行5次考古发掘,累计发掘面积2200余平方米,确认遗址分为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两个文化层 [2] - 2016年纳入"考古中国"研究课题,2019年后重点发掘核心区域,发现崧泽文化墓葬区、木构建筑遗存和良渚文化砌石遗迹等 [3] 遗址地理与结构 - 寺墩遗址东西长100米、南北宽80米,总面积约90万平方米,周围有双重水系环绕 [4][13] - 遗迹包括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区,居住区发现300平方米的崧泽文化建筑遗存和良渚文化大型建筑基址 [5] - 中心祭台发现3座良渚文化墓葬,其中3号墓随葬品达100多件,包括57件玉礼器 [8] 出土遗物与文化特征 - 陶器数量最多,崧泽文化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红陶为主,良渚文化以袋足陶鬶、刻符大口缸为特色 [9] - 玉器制作精美,包括十二节人面纹玉琮(48组人面纹)、玉璧等,显示高超工艺 [10][11] - 发现带有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的日月山刻符陶片,反映与黄河流域的文化联系 [14] 历史地位与意义 - 遗址呈现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的变迁,是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的例证 [12] - 良渚文化时期成为除良渚古城外的另一政治经济中心,可能为文明核心区域 [13] - 墓葬贫富差异、大型建筑基址和宗教祭坛表明存在阶级分化和复杂社会组织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