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璧

搜索文档
在寺墩进入长三角大文化圈:说常州寺墩遗址|访古
经济观察报· 2025-07-10 06:30
(原标题:在寺墩进入长三角大文化圈:说常州寺墩遗址|访古) 文博时空 作者:翟德芳 看完南京博物院,我就离开南京,开始东进常州,准备由此南下,绕太湖东侧 探访古代文化遗址。出南京后,我本来打算先赴丹阳,去看那里的南朝陵墓石刻,但到达丹阳,看过齐 明帝萧鸾的兴安陵、梁武帝萧衍的修陵、梁文帝萧顺之的建陵、梁简文帝萧纲的庄陵之后,却找不到其 他陵园的石刻,导航不清楚,问当地村民也不得要领,只好无奈离开,向东奔常州博物馆而来。 在常州博物馆中巡行,我看到不少出自寺墩的文物,可见当地是将寺墩作为重点展陈的,寺墩遗址的考 古公园据说正在建设,我也就没办法去现场观看,巧合的是,我在南京博物院也拍了一些寺墩出土的文 物的照片,比较起来,感觉寺墩的文化内涵比南朝石刻要更有意思,而且我以前也注意过寺墩的发现和 研究动态,所以这篇文字就说一说寺墩。 寺墩考古史 所谓寺墩,是一座高出地面约20米的椭圆形土墩。这个古代遗址很早就被发现了。1973年春,当地有村 民在土墩的北部发现了一批玉璧、玉琮,经常州市文物工作人员确认,为良渚文化时期遗物。此后,从 1978年到1995年,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馆、武进博物馆先后5次对寺墩及周边地区进 ...
玉璧@你,注意防晒
央视新闻· 2025-06-22 11:32
商周有领玉璧的独特现象 - 玉璧呈现双面色差 一面为深紫蓝色 另一面为浅灰白色 形成鲜明对比[2] - 双面色差成因包括埋藏浅 覆土少 导致向上面长期受光照[4] - 玉质疏松多孔隙 使土壤矿物质渗透染色[4] 玉璧变色关键条件 - 地形条件 埋藏浅且覆土缺失 使单面持续暴露于光照[4] - 材质特性 玉璧自身结构疏松 促进矿物质渗透[4] - 外部干预 出土时覆盖石块形成不均匀白色斑块[7][9] 有领玉璧的形制特征 - 金沙遗址出土200余件玉璧 主要分布于祭祀区[9] - 有领玉璧占比高 特征为孔缘凸起 类似"高领毛衣"造型[10][12] - 形制分类明确 分为有领和无领两种类型[10] 古蜀玉器的文化价值 - 玉器色变体现自然矿染工艺 形成独特"沁色"效果[14] - 双色玉璧展示古蜀文明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与利用[9][14] - 玉器造型引发跨领域联想 被类比为CD唱片和咖啡滤具[19][21] 金沙遗址的考古发现 - 玉璧集中出土于长江上游金沙遗址祭祀区[9] - 出土情景显示古人采用石块覆盖的保护性措施[7][9] - 玉器保存状态反映古蜀祭祀用器的埋藏环境特点[14]
一眼越千年:在北京通州大运河畔“看·见殷商”
新华网· 2025-05-25 00:28
展览内容与文物亮点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展览,汇集来自中国多地的338件(套)文物珍宝,涵盖8处10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不少展品首次进京亮相 [1] - 展览分为"有册有典""青铜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等部分,通过甲骨文、青铜器等元素展现殷商文明图景,吸引观众探索汉字源头 [1] - 殷墟亚长墓出土的牛尊成为展览"顶流",通长40厘米、带盖高22.5厘米,纹饰包含26个以上动物形象,展现晚商青铜技艺精湛 [2] - 西北工业大学团队通过三维建模等技术成功复原牛尊的浇注与凝固过程,揭示古人设计巧思(右后足为浇口、左前足为冒口)以降低铸造缺陷 [2] - 展览通过江西新干大洋洲遗址双面铜人像、青州苏埠屯车马器神人面形象等文物,展示殷商文化对三星堆、金沙等地域文化的影响 [2][3] 文化价值与产业联动 - 甲骨文与青铜器体现商朝"和而不同"的多元一体文明机制,实证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与包容性 [3] - 展览末尾设置"彩蛋"环节,揭示《哪吒2》影片中酒具、乐器、武器等道具的设计原型来自商代铜觚、铜铙、玉刀等文物 [3] - 通州区推出文旅优惠,凭展览票根可享受景区游船、酒店、餐饮、演出等费用折扣,推动"文商旅体"融合体验 [3]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成为"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固定举办地,持续提供文化内容输出 [3] 技术应用与考古成果 - AI技术实现商代女将军妇好与现代观众的"对话",增强展览互动性 [1] - 展览入口设置巨型甲骨文"商"字数字装置,结合互动屏等技术手段解析文物制作工艺 [1][2]
文化中国行·国宝画重点|江河“对话”:盘龙城遗址里的夏商印记
新华社· 2025-05-24 22:14
盘龙城遗址的历史地位 - 盘龙城是夏商王朝在长江流域的统治中心,开启了古代中国的中央-地方国家治理模式 [1] - 该遗址实证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形成江河互济的文明结构 [1] - 盘龙城为长江流域"激活"了青铜文明,推进了该区域的文明进程 [1] 考古发现时间线 - 遗址于1954年被发现,1958年确认为商代早期,1974年开始大规模发掘 [1] - 近期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 - 近十年考古工作者持续围绕杨家湾地点展开深度探索,2024年取得重要收获 [1] 最新考古发现 - 杨家湾北坡首次揭露大型条带状石砌遗迹,为长江中游夏商时期遗址中首次发现 [2][4] - 石构建筑的巨大体量表明盘龙城具有中心城市地位 [4] - 出土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铜钺,是军事权力的象征 [6] 重要出土文物 - 绿松石镶金饰件由数百片绿松石片和6枚金片组成,推测复原为首双身龙形器 [7][8] - 铜带鋬觚形器兼具多件青铜酒器特征,下腹部装饰阳线兽面纹 [10][11] - 商代早期青铜面具额鼻相连呈凸起状,竖眉扬起,两角上卷 [12][13] - 出土商代早期体量最大的有领玉璧,领部上下突出,璧身有9个同心圆纹饰 [15][16] 遗址文化意义 - 盘龙城与郑州商城在礼器材质、器类、组合方式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性 [16] - 在存续的300年间从南方据点发展为长江中游最大中心城市 [16] - 既是商文明南下的推动,也是黄河与长江文明交融的实证 [16] - 奠定了"长江流域早期青铜文明中心"的独特地位 [13]
古城珍宝传千年(你所不知道的一级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2 06:46
定州博物馆概况 - 定州博物馆新馆为仿汉代高台式建筑,设有6个常设展览,包括"汉家陵阙""北朝佛陀""尘外千年""天下大白"等[11] - 馆藏文物5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07件,在全国县级博物馆中堪称翘楚[12] - 特色藏品包括汉代中山王墓珍品、定州白石佛像、定瓷文物、佛塔地宫文物等[12] - 2024年接待观众超60万人次[20] 汉代文物珍品 - 东汉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金器采用掐丝镶嵌、金粒焊缀等工艺,体现汉代金器制作最高水平[13] - 东汉龙螭衔环乳钉纹青玉璧高30.5厘米,是目前考古出土最大的出廓玉璧[13] - 东汉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由4块和田黄玉片插接而成,是考古发现最早将人物、动物、景物合雕的玉器[14] - 刘畅墓出土银缕玉衣残留1000余片玉衣片及部分银线,博物馆已复原完整玉衣[14] 佛教艺术藏品 - 北齐白石透雕双思惟菩萨像采用透雕龙树背屏,是河北地区北齐石造像流行式样[15] - 白石胁侍菩萨像呈现优雅曲线美,开启隋唐造像"一波三折"身体造型先河[16] - 静志寺塔地宫出土隋代七重宝函,包括石函、铜函、银碗、银塔、玻璃瓶等[16] - 鎏金铜天王像为晚唐五代金铜造像精品,彩绘木雕力士体现五代北宋精湛木雕技艺[17] 定窑瓷器珍品 -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龙首净瓶高60.9厘米,是现存北宋早期最大的定瓷器物[18] - 北宋定窑白釉莲纹金装长颈瓶口配鎏金银花盖,圈足镶鎏金银片[18] - 北宋定窑黑白釉瓷轿采用黑釉和白釉对比,人物刻画简洁生动[19] - 北宋定窑绿釉莲荷游鸭纹枕施翠绿釉,是少见的定窑绿釉珍品[19] 文化交流与教育活动 - 浅蓝色刻花玻璃瓶为10世纪伊斯兰玻璃器样式,体现中外文化交流[17] - 北宋琉璃葡萄为国产铅钡玻璃制品,以金属丝缀连成串[17] - 近年来举办"博物馆里过大年""中山故事会"等品牌教育活动[20] - 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推出古钱币拓印、舞台剧表演等互动活动[20]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开馆:展现良渚文明千年底蕴
新华网· 2025-05-19 09:41
新华社杭州5月18日电(记者 冯源)良渚文化考古中首次发现的带有刻画符号的玉璧,良渚时期的古稻田,距今4000多年前的牛蹄印……浙江省 首座考古博物馆——玉架山考古博物馆18日在杭州市临平区正式开馆,向公众展现良渚文明在当地持续千年的深厚底蕴。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展出文物1800多件,与玉架山考古遗址公园相邻。该遗址曾获评"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是迄今为止,各地的良渚文化的遗址中,单体出土墓葬最多,时间序列最完整的遗址。它的考古工作从2008年持续至2022年。 "玉架山遗址是一个由6个环壕组成的完整聚落遗址,多环壕聚落遗址在良渚考古中是首次发现,同时,遗址涵盖了良渚文化早、中、晚期,贯穿 了1000年间良渚文化的兴衰历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研究员告诉记者,玉架山遗址对于研究"早期良渚",也就是在良渚古城建 成之前的良渚社会也有重要意义。 在茅山遗址厅,观众就可以看到整体提取的古稻田遗迹。而在比良渚稍晚的广富林时期的农耕层上,一头圣水牛还留下了多个蹄印。多学科研究 显示,茅山遗址所在的地区此后就逐渐被洪水所淹没,这为揭示良渚文明何以衰亡提供了重要依据。 1 ...
楚玉风华:楚人如何将浪漫与灵动注入玉石|观展
经济观察报· 2025-05-17 08:47
华夏玉器文明发展脉络 - 新石器时代肖家屋脊文化玉器体现长江流域巫术信仰 玉虎头像以圆雕技法刻成獠牙外露 玉蝉腹部弧线精准如机械切割 [3][4][5] - 商代盘龙城玉戈长达94厘米 采用本地蛇纹石仿制中原礼器 未开刃设计凸显礼制功能 [7][8] - 西周曾国玉器严格遵循周礼 叶家山28号墓玉鹿高5厘米 颈部穿孔残留丝绳痕迹 [14][15] - 春秋战国时期楚式玉器突破礼制束缚 九连墩1号墓双龙云纹玉佩采用透雕工艺 龙身呈S形动态 [19][21] - 明代梁庄王墓金镶宝石白玉云龙帽顶镶嵌红蓝宝石 五爪龙纹体现亲王威仪 青白玉持荷童子佩高5厘米展现世俗化倾向 [25][28][29] 玉器工艺技术演进 - 肖家屋脊玉器采用分层减地工艺 透雕玉片饰兽眼从平面中"破茧而出" 罗家柏岭玉蝉翼薄如蝉纱 [5] - 盘龙城玉柄形器出土42件 平刃末端钻孔系绳 绿松石串饰指甲盖大小通过精巧工艺呈现 [9][10] - 曾侯乙墓十六节龙凤玉挂饰用5块玉料雕成 可卷折活动 四节龙凤玉佩雕刻7条卷龙4只凤鸟 [17] - 楚国谷纹玉璧表面密布乳钉凸起 江陵望山龙形玉佩水滴形龙眼设计突破商周程式化纹样 [20][21] 玉器社会功能变迁 - 新石器时代玉器作为巫觋通神媒介 玉人头像被奉为最高神灵 构建"祖灵驭虎御天"信仰体系 [4][6] - 商周时期玉器转化为等级标识 盘龙城玉璋扉牙如山岳层叠 玉戈形制统一彰显王权 [8][12] - 战国玉器出现实用化转向 曾侯乙墓玉器240件 组佩构件出现几何造型 楚式玉器融入巫风元素 [17][22] - 明代《明会典》法典化规范玉器使用 梁庄王墓青白玉谷纹圭长23厘米 严格匹配亲王身份 [25][30] 湖北省博物馆玉器展陈 - 展品覆盖新石器至明清时期 北馆一楼设湖北古代文明展厅 南馆三楼设楚国八百年专题展 [33] - 曾侯乙展厅展示十六节龙凤玉挂饰等战国精品 梁庄王展厅陈列金镶宝石白玉帽顶等明代珍品 [17][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