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良渚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五千年中华文明第一城:说良渚遗址
经济观察报· 2025-10-26 11:43
文章核心观点 - 良渚遗址是距今5300至4300年的区域性早期国家“都城”,其规模巨大的城址、高等级墓地、祭坛、玉礼器系统及大型水利工程等发现,证明良渚文化已进入文明阶段,为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见证 [1][7][12] 良渚遗址的考古历程 - 1936年由施昕更首次发现并初步发掘,1938年出版初步报告,但部分出土器物毁于战火 [2] - 1959年考古学家夏鼐将以此为代表的史前遗存命名为“良渚文化” [3] - 1986年发现反山遗址,11座大型墓葬出土随葬品1200多件;1987年发现瑶山祭坛和汇观山大墓 [4] - 2007年发现占地约3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及占地约8平方公里的外城,并发现古城墙和水利系统,揭示遗址群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5] 良渚古城结构与规模 - 古城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时代最大城址,东西长约1770米,南北长约1910米,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呈圆角长方形 [7] - 城市结构分三重:中心为莫角山宫殿区(面积近30万平方米,占古城面积十分之一),其外分别为城墙和外郭,显示等级差异 [7][8] - 城墙底部铺垫石块,上用黄土堆筑,宽20至150米,高约4米,发现8个水城门和1处陆城门,城内发现古河道51条 [7] - 外围水利系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比大禹治水传说早1000年 [11] 良渚文化的文明特征 - 社会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出现复杂社会分工、阶层分化与城市文明,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7] - 出土遗物总量达1万余件,其中玉器不少于7000件,器型包括玉琮、玉钺、玉璧等,工艺精湛 [11] - 以精美玉石器表征的礼制、神人兽面纹饰和刻划符号,对传统中国的社会意识和思维发展影响深远 [11][12] - 犁耕生产方式、大型工程营建和大规模社会生产组织系统,显示社会剩余劳动空前增多,社会分化明显 [12] 良渚文化的兴衰 - 良渚文化由崧泽文化发展而来,兴盛1000多年后突然消失,消亡原因推测为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 [13] - 自然因素包括海侵或洪水,考古发现遗址之上有淤泥、泥炭和沼泽层,证明距今4100年左右有洪水发生 [14] - 社会因素包括外来压迫和内部崩溃,可能因贵族奢靡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在频繁战争中失去优势 [15] - 消亡后部分良渚人可能北上融入山西陶寺文化,或南下融入粤北石硖文化,当地后续的广富林文化在陶器、玉器工艺上远逊于良渚时期 [16][17]
良渚,文明瑰宝绽新辉
新华社· 2025-10-20 08:54
遗址保护技术创新 - 使用与浙江大学共同研发的植物精油抑制苔藓生长 有效保护以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的遗址 [3] - 启用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实验室 包含7个实验室及标本室等配套空间 为南方土遗址提供更到位保护方案 [3] - 通过"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形成"数字实时监测+网格双重监管+空间规划管控"的强化保护模式 实现遗址各角落实时状态监控 [4] 考古研究与文化价值阐释 - 近年来在遗址新发现20多条水坝和4条南北向的土垄 这些工程体现了良渚古国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 [4] - 已有600余种关于良渚文化的文集、读物得以出版 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较为丰富的资料 [5] - 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 [6] 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 - 良渚文化激发创业创新灵感 例如开发AI练字机和App软件 市场反响热烈 [8] - 在良渚遗址辐射带动下 1500多家企业相继入驻良渚新城 数字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8] - 构建良渚文创产品"研育产销"一体化模式 产品矩阵覆盖日用家居、文具办公等10多个品类 在售商品达数百款 [9] 文化走廊与产业平台建设 - 良渚文化大走廊招引落地"文化+"重点项目74个 集聚规上文化企业64家 正加快成为高能级文化产业平台 [9] - 良渚文化大走廊将成为文化资源最丰富、文化事业最繁荣的区域之一 [9] 国际交流与文明互鉴 - "良渚与世界"对话活动先后与英国巨石阵等多个世界文化遗产展开交流互动 [12] - 通过全球巡展、海外玉器数据库等项目 良渚文化走进了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 [12] - "良渚论坛"连续举办三届 成为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 [13]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良渚,文明瑰宝绽新辉
新华社· 2025-10-19 21:15
遗址保护技术创新 - 使用与浙江大学共同研发的植物精油有效抑制苔藓生长 保护以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的遗址 [2] - 启用南方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实验室 包含7个实验室及标本室等配套空间 为南方土遗址提供保护方案 [2] - 通过“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形成“数字实时监测+网格双重监管+空间规划管控”的强化保护模式 实现实时状态监控与快速反应 [3] 考古研究与文化价值阐释 - 近年来在遗址新发现20多条水坝和4条南北向的土垄 体现了良渚古国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 是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实证 [3] - 已有600余种关于良渚文化的文集、读物得以出版 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较为丰富的资料 [5] - 未来将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综合把握多种因素进一步还原文明发展历程 [5] 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 - 良渚文化元素激发创业创新 例如启发开发AI练字机和App软件 市场反响热烈 [6] - 在良渚遗址辐射带动下 1500多家企业相继入驻良渚新城 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6] - 构建良渚文创产品“研育产销”一体化模式 产品矩阵覆盖日用家居、文具办公等10多个品类 在售商品达数百款 形成立体多维销售网络 [7] 文化走廊与产业平台建设 - 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工作指挥部正式成立 招引落地“文化+”重点项目74个 集聚规上文化企业64家 [7] - 良渚文化大走廊正加快成为浙江省高能级文化产业平台 将成为杭州文化资源最丰富、文化事业最繁荣的区域之一 [7] 国际交流与文明互鉴 - “良渚与世界”对话活动先后与英国巨石阵等多个世界文化遗产交流互动 通过全球巡展等项目走进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 [9] - 连续举办三届的“良渚论坛”成为深化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 良渚国际考古中心等多项国际务实合作成果落地 [10] - 良渚文化全媒体海外传播矩阵正逐渐形成 良渚成为越来越受到海外关注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窗口 [10]
考古新发现:5000年前的良渚反山王陵或有“墓园”
新华社· 2025-10-19 18:58
考古发现核心观点 - 良渚文化反山王陵外围发现可能存在距今约5000年的封闭性“墓园”结构,表明早期陵寝制度已初步形成 [1][3] - 反山遗址与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存在密切关联,揭示古城是与水利系统同步建设的整体性工程,并非孤立存在 [3] 具体考古发现 - 反山遗址外围发现长方形墙状结构,其东侧和南侧院墙经碳14测年显示距今已约5000年,与出土“良渚玉琮王”和“良渚玉钺王”的反山12号大墓同期 [1] - 反山南北存在多个长方形土台,串珠成链形成一条南北向、长约4公里的土垄,可延伸至良渚古城西南角的凤山 [3] - 该土垄是良渚遗址群的东西分水岭,其西侧为水利系统水库区,几乎无良渚时期聚落,东侧则有300余处遗址 [3] 考古意义 - 此次发现为探究良渚社会的城市功能布局、社会结构与等级制度、人群组织关系及贵族丧葬礼仪提供了关键性依据 [3]
观器物之美 品长江之韵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5 07:14
展览概况 - 展览名称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于9月下旬在湖北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开展,是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的重要展览 [5] - 展览汇集来自湖北、湖南、浙江、江苏、四川、重庆等9省市30多家文博单位的160件(套)文物精品 [5] - 展览按玉器、漆木器、青铜器、金银器、陶瓷器五大器类分为5个单元,系统梳理长江流域从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工艺特色与艺术成就 [5] 玉器单元(琼琚凝华) - 展出良渚文化兽面纹三叉形器,距今5300年—4300年,出土于浙江余杭瑶山遗址,是良渚文化贵族男性发饰,造型稀有珍贵 [6] - 展出春秋时期龙凤纹玉龙,由一块黄色透闪石精雕细刻而成,图案构思奇巧,中有一龙,玉龙边缘刻出5个凤首,龙凤之间祥云盘绕 [9] 漆木器单元(漆韵流光) - 展出战国时期透雕凤鸟斗蛇瑟座,通体髹黑漆并用红、黄二色彩绘花纹,凤鸟嘴衔蛇尾、爪握蛇头,造型灵动,反映楚文化对凤鸟的尊崇 [8] - 展出战国时期猪形酒具盒,呈双头猪造型,内置酒杯,猪身8幅漆画描绘了楚国贵族从狩猎到宴饮的整个过程 [11] 青铜器单元(钟灵彝秀) - 展出春秋时期青铜神兽,为龙首、蛇颈、虎身、龟足、豹尾,头部以6只小龙构成角,背部攀附一只小兽,是楚国青铜器的巅峰之作 [9] 金银器单元(浮光跃金) - 展出明代镶红宝石金冠,层层叠叠的祥云纹组合成莲花状,“花心”上方镶嵌一颗红宝石,与元代张渥《九歌图》中女神湘君所戴金冠类似 [12] 陶瓷器单元(土火之艺) - 展出清光绪年间景德镇御窑生产的郎窑红观音尊,郎窑红釉烧制需要1300℃以上高温,对器物摆放位置、燃料挑选、熄火时机等细节要求极为苛刻 [10] - 单元背景装饰清代王致诚《陶冶图卷》,细致描绘了工匠制坯、画坯到上釉、烧制的全过程 [12] 展览特色 - 策展采用物画相映手法,将文物置于古代绘画背景中相互印证,例如西汉银釦金银箔贴饰云气鸟兽人物纹漆奁与《女史箴图》对照,再现古人梳妆场景 [11]
良渚文化大走廊在数贸会“上新”
杭州日报· 2025-09-29 10:31
数字文娱与传统技艺创新 - 杭州小热昏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在数贸会展示结合骨传导技术的数字音乐梨膏棒棒糖 实现可听可食的创新体验 [1] - 省级非遗传承人俞康发通过传统小热昏曲艺表演吸引游客 展现传统技艺在数字平台的推广 [1] - 径山书院复原唐代千年古法工艺制作径山素酱 并构建村民种豆至书院制酱再到统一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 带动农户增收 [1] 文化科技融合与IP开发 - 良源文化有限公司推出动画作品《汉字小精灵》 将良渚文化七大玉器元素融入汉字精灵形象设计 以动画语言讲述中华文明故事 [2] - 思享无限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运用AI技术通过AI拍照亭让游客体验一秒穿越良渚古城 [2] - 良渚文化大走廊聚焦双招双引和新兴产业培育 加快建设高能级文化产业平台 [2]
“良渚文化像一本书,我们与游客一同阅览”(民生一线·高能量老年人)
人民日报· 2025-09-16 06:22
银龄志愿者队伍构成 - 良渚文化志愿者总队中65岁以上银龄志愿者有77位 服务于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1] - 银龄志愿者人数约占良渚文化志愿者总人数的10% 被团队视为中坚力量[5] - 成员具备多语言能力与专业技能 包括退休援外工作者提供双语讲解 退休空乘培训师提升团队仪态标准[5] 志愿服务内容与形式 - 提供持续90分钟的现场讲解服务 通过生活化话题增强观众互动性[2][4] - 开发剪纸 篆刻 摄影等多元化文化体验活动 由具备特长的银龄志愿者主导教学[5][6] - 承担国际文化交流任务 2019年良渚申遗成功后国际游客参与度显著提升[7] 志愿者培养体系 - 采用"传帮带"培养机制 资深志愿者指导新人理解历史背景而非背诵稿件的讲解方式[5] - 定期组织考古讲座 手工活动 文化沙龙及图书馆开放日等学习活动[8] - 成立银龄小分队组织文化地标考察活动 包括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等新文化设施[8] 运营管理机制 - 对70岁以上志愿者取消志愿时长考核要求 但仍保持高参与度[7] - 团队凝聚力显著 成员表达"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的持续服务意愿[8] 社会影响力 - 志愿者海红曾凭年度超2000小时服务时长获"杭州市功勋志愿者"称号[1][4] - 收到游客跨国界正向反馈 如上海世博会志愿者赠送纪念徽章等跨时空精神认可[4] - 2025年"五一"期间由75岁志愿者主导的剪纸体验活动成功向公众开放[6]
桑田沧海,根脉永续:说苏州澄湖遗址
经济观察报· 2025-09-06 10:13
考古发现概述 - 澄湖遗址发现大批古井,1974年发掘150余口井并出土文物1200多件,2003年再次发现水井402口、灰坑443个,出土文物近500件 [2] - 遗址年代跨度达5000年,涵盖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至唐宋时期 [2] - 发现距今5500年的崧泽文化原始村落,包括房址、窖藏、水田、池塘及排灌系统,水稻田面积达425平方米 [3] 农业技术遗存 - 崧泽文化时期出现配套农用排灌系统,包含池塘、水沟、水口及水井,证明水稻种植技术较马家浜文化时期显著进步 [3] - 水田与池塘通过水沟串联,高田块由水井供水,体现早期农业水利管理能力 [3] 文物特征与工艺 - 良渚文化陶器以汲水器为主,包括罐、壶类器物,多模拟动植物形态如鸟形壶、猪形壶等 [4] - 黑衣陶鳖形壶高10.6厘米、腹径17厘米,胎壁极薄,工艺要求高 [4] - 刻画兽面纹陶罐饰有五组图案,可能表现动物形象或神话故事,对研究良渚文明意识形态具重要价值 [5] 文字符号研究 - 良渚文化刻符刻于陶罐(口径8.8厘米、高12厘米),四个符号连缀成组,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文字起源的关键证据 [6][7] - 刻符比殷墟甲骨文早1000多年,良渚文化已发现超过600个符号,但连缀成组者极少 [7] - 学者对刻符释义存在分歧,或解读为"巫戌五俞""冓戉五个"等,或认为仅属器物标记 [8] - 2015年研究提出刻符应断为五个字符,进一步丰富文字含义讨论 [9] 历史地理变迁 - 澄湖地区自5500年前持续有人类聚落,春秋战国时期为吴越重要城邑"摇城",拥有稻田三百顷 [10] - 澄湖形成于北宋末至南宋初,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被列为秀州四大湖之一 [11] - 湖形成原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导致三江淤塞)与人为因素(战争、水利工程破坏) [11][12] - 太湖流域1107年至1170年间发生七次大水灾,澄湖聚落约在此期间被淹没 [12]
西岸将打造950平方米星河揽月挑台
每日商报· 2025-09-05 10:22
项目概况 - 玉湖三期项目用地面积7.6万平方米 其中水域面积2.6万平方米 陆域面积5万平方米 公园绿地面积3.6万平方米 [2] -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地下车库 配套用房建筑 星河揽月挑台 泵道乐园 绿道及游憩小广场空间 预计2025年内完工 [2] 核心设施建设 - 星河揽月挑台面积950平方米 兼具生态观景平台与文艺演出 发布活动多功能用途 [2] - 新建750米绿道 完善环湖休闲游步道系统 [3] - 配套用房采用良渚文化散点式布局 建设两组100-200平方米单体建筑群 通过二层连廊实现互联互通 [3] - 泵道乐园面积3500平方米 满足滑板 轮滑等新兴运动需求 [3] 基础设施配套 - 地下车库建筑面积18050平方米 提供530个车位 缓解周边停车压力 [3] - 周边规划引入高端酒店 办公写字楼和空中花园多功能商业中心 完善文化配套设施 [3] 区域协同效应 - 玉湖串联良渚古城遗址与京杭大运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 与中国美院良渚校区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 玉鸟集创意文化街区形成文化地标联动 [2] - 项目集美术馆 市集 营地等6大特色业态于一体 打造无围墙艺术馆 [2]
玉湖三期方案亮相 明年年内完工
每日商报· 2025-09-05 07:39
项目概况 - 玉湖项目位于余杭区良渚新城商务核心区 总占地面积688亩 东至杭行路 西至西塘路 南至良运街 北至郁宅路[1] - 项目串联良渚古城遗址与京杭大运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 与中国美院良渚校区等文化地标形成联动效应[1] - 项目集美术馆 市集 营地等6大特色业态于一体 定位为"没有天花板和围墙的艺术馆"[1] 三期建设规划 - 三期用地面积7.6万平方米 其中水域面积2.6万平方米 陆域面积5万平方米(含公园绿地3.6万平方米)[2] -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地下车库 配套用房 星河揽月挑台 泵道乐园 绿道及游憩小广场 预计2025年内完工[2] - 将建造950平方米星河揽月挑台 具备生态观景和文艺演出多功能用途[2] - 新建750米绿道完善环湖步道系统[2] - 配套用房采用良渚文化散点式布局 建设两组100-200平方米单体建筑群 通过二层连廊实现互联[2] 配套设施 - 新建地下车库建筑面积18050平方米 提供530个车位缓解区域停车压力[3] - 规划3500平方米泵道乐园 满足滑板 轮滑等新兴运动需求[2] - 未来将引入集高端酒店 办公写字楼和空中花园于一体的商业中心[3] 战略意义 - 项目强化商业商务和文化生态功能 完善文化配套设施[3] - 通过多样化公共空间设计增强运营灵活性与持续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