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防震减灾
icon
搜索文档
全国防震减灾科学实验展演汇演在京举办
新华网· 2025-10-23 17:15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传播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展示科学原理、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 的社会氛围。各代表队通过实验演示、模型展示、剧情演绎等多种形式普及地震逃生避险知识、建筑抗 震方法、地震仪器原理,讲述了传承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感人故事。有现场观众表示,这种活动形式很 好,大家通过故事情节,很容易就记住了防震减灾知识。 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中国地震局组织的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科学实验展演汇演在北京印刷学 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5支代表队同台竞技,辽宁省地震局代表队、陕西省地震局和工力所联合代表 队、黑龙江省地震局代表队的作品《揭秘积石山"怪象":探寻掩埋房屋的真凶》《装修闹出烦心事—— 我家还安全吗?》《我接过你的荣光》最终脱颖而出。 本次活动由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法规司)指导,中国地震局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印刷学院承 办。现场和线上观众共100余万人观看了汇演。 ...
四川:利用“深地川科1井”科研撑起深地探测与防震减灾“安全伞”
中国新闻网· 2025-10-21 22:04
项目核心观点 - 围绕“深地川科1井”的钻探成果,通过组建联合工作室、搭建专用监测台网、优化科研布局等举措,深化科研赋能,为深地探测与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支撑 [1] - 该项目不仅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成为防震减灾科学研究的关键载体 [1] 项目组织与协作机制 - 2023年12月,四川省地震局指导成都地震监测中心站、广元市防震减灾服务中心、剑阁县应急管理局,联合成立“深地川科1井”联合工作室,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 [1] - 工作室定期深入井场调研,跟踪钻探进度、监测地下水温水位变化、核查地质岩芯保存情况,确保第一时间获取一手数据 [1] - 2024年以来,工作室通过专题调研、区域会议推进工作 [1] 技术设施建设与数据成果 - 2024年6月,相关单位联合制定“深地川科1井”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建设方案;8月完成实地勘测并选定3处点位建设标准化台站;9月台网完成调试并正式运行 [2] - 该专用地震监测台网监测精度已从1.5级提升至0.5级 [2] - 截至目前,台网累计记录井场周边50公里范围内地震相关数据约40TB,为分析深井周边地质活动规律、研究深地地震成因提供了关键支撑 [2] 未来发展规划 - 下一步将持续强化地震监测预警核心能力,扎实推进“深地川科1井”地震安全保障任务 [2] - 将积极推动深井综合观测,构建涵盖地球重力场、磁场、电场、地震波、应力状态及温度等参数的一体化深部地震观测体系,实现多维度、实时、连续、长期的高精度监测 [2] - 还将深化数据分析应用,精准识别地质活动异常信息,进一步提升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
“十四五”时期公众参与地震科普活动年均超1.5亿人次
新华社· 2025-10-07 10:11
据悉,"十四五"期间,全国多所学校常态化开展疏散演练,地震科普进校园活动持续开展。以云南省为 例,"十四五"期间云南共有6368所学校参与"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主题活动,发放地震科普图书25.4万余 册,培养7842名防震减灾科学传播师,开展校园防震减灾科普讲座和应急疏散演练近1.7万场。云南省 地震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省目前部署地震专用预警发布终端2.1万余套,实现1.43万余所中小学全覆 盖。(记者黄韬铭) 中国地震局局长王昆介绍,"十四五"时期,国家层面发布《防震减灾基本知识与技能大纲》,推出院士 系列等优秀科普作品100余部。此外,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地震预警系统,秒级预警覆盖重点危险 地区90%以上。 记者从中国地震局获悉,"十四五"时期,公众参与地震相关科普活动年均超过1.5亿人次。相关部门开 展的"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主题活动覆盖中小学3万余所,防震避险能力不断增强。 ...
倾听大地的脉搏:郯庐断裂带上的六十载守望
齐鲁晚报· 2025-09-26 19:58
郯庐断裂带概况 -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一条巨型平移断裂带,在中国境内南起湖北武穴,北至俄罗斯,总长度超过2400公里 [1] - 该断裂带是地震高发区,曾发生中国东部有记载的最强地震1668年郯城8.5级地震,长期被列为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1] 地震监测能力 - 安丘地震监测站建于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后,已持续运行近60年,是我国东部沿海极具战略意义的专业台站 [4] - 监测站配备超导重力仪、电磁异常观测仪、强震加速度计等先进设备,观测数据是全国地震台网监视郯庐断裂带的重要依据 [4] - 跨断层和定点水准测量工作自1991年持续至今已达34年,每月在淄博、东营、潍坊的9处场地开展水准测量,并在站址断层开展定点测量6次 [4] 地震预警系统 - 我国于2018年启动国家地震预警工程,建设完成观测站点15899个、国家级预警中心3个,山东子项目建设1468个预警站点、省级预警中心1个 [5] - 预警系统实现震后5-30秒发布预警信息,1-2分钟内发布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和震级等基本参数,2-5分钟内生成8公里控制精度的仪器烈度分布图 [5] - 安丘预警基准站配备宽频带地震计、力平衡加速度计等设备,是承担精确地震定位任务的核心台站 [5] 公共服务与科普教育 - 安丘地震监测站作为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累计接待参观超过10万人次,在防灾减灾日单日接待300多名小学生开展VR模拟地震等体验活动 [6] - 公司主动走进企业、社区提供服务,协助开展断层定位和避让带评估,到乡镇街道开展地震灾害损失预评估工作 [6] 行业使命与展望 - 行业工作者持续坚守岗位,确保每一组数据的准确性,这关系到千家万户居民的安全 [7] - 未来行业将继续捕捉地球的每一次颤动,为守护生命安全和护航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7]
防震减灾保安全,避险要点须牢记
人民日报· 2025-05-13 06:21
地震基本情况 -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每年发生几百万次地震 人类尚未完全掌握其形成机理 地震预测仍处探索阶段 [1] - 中国占全球7%国土但发生33%大陆地震 57%人口 51%城市和58%国土位于地震高风险区 [1] - 震级代表地震释放能量大小 烈度代表对地表影响破坏程度 大地震后会发布烈度图指导救灾重建 [1] - 震源深度影响破坏力 浅源地震(<60公里)破坏力最大 中国地震多为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60-300公里)主要在青藏高原 深源地震(>300公里)主要在东北地区 [1] 地震预警与应对 - 预估震级>4级或烈度>5度时 通过手机 电视 广播 专用终端和社区喇叭定向发布警报 [3] - 室内避震原则为"伏地 遮挡 手抓牢" 躲桌下或沙发旁 抓固定物防滑动 避开玻璃吊灯等悬挂物 [3] - 室外避震需找开阔地蹲下 远离高楼 电线杆 广告牌等危险物 [3] - 被困废墟时应搭建安全空间 处理伤情 收集食物水源(包括冷凝水) 保持积极心态 有节奏敲击金属管道等发出求救信号 [4] 防震减灾措施 - 排查家电线路 燃气管道老化问题 加固易倒家具家电 [5] - 准备家庭应急包 含食品 饮用水 急救药品 救生哨 保温毯等 [5] - 学习心肺复苏 止血包扎 灭火器使用等急救技能 [5] - 熟悉周边地震避难场所分布和疏散路线 参加应急演练 [5] - 全国正改造完善避难场所布局 需平日观察工作生活区域应急设施位置 [5] 政府防灾规划 - 将开展地震风险隐患排查 提升重点地区房屋基础设施抗震能力 [6] - 推进老旧房屋 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 重要工程设施的抗震加固 [6] - 消除危化品厂库 油气管线 水库等次生灾害风险隐患 [6] - 针对高原高寒 高温雨季等极端情况 做好断网断路断电应对准备 储备救援力量 救灾物资和群众安置资源 [6]
互动体验学知识!山东省防震减灾科技园开放日活动成功举办
齐鲁晚报· 2025-05-10 21:33
防灾减灾开放日活动 - 活动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是我国第17个"防灾减灾日"的配套活动 [1] - 山东省地震局在省防震减灾科技园举办该活动,设置参展项目60余个 [4] - 活动内容包括地震监测预报预警、震害防御、地震应急救援、紧急医疗救治、云梯消防救援等领域的展示 [4] 科普教育内容 - 举办2025年山东省大学生防震减灾诗文朗诵大赛启动仪式 [4] - 展播省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优秀作品 [4] - 公众可参观地球及地震相关知识展示,观看4D影片,参与知识答题互动 [4] - 地震专家与中小学生交流地震发生机制、动物异常判定、信息发布等知识 [8] 体验式学习项目 - 参观地震速报预警中心学习监测预警原理 [4] - 深入地震监测山洞、流动监测车、仪器馆了解监测手段 [4] - 体验地震应急指挥车和"地震斜楼"模拟场景 [4] - 参与应急救援装备操作和高空绳索升降演练 [4] 活动成效 - 共吸引六千余人次参观 [11] - 有效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并提高公众应急避险能力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