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集群协同
icon
搜索文档
【头条评论】中国产业转移的三大格局与未来挑战
证券时报· 2025-11-04 01:57
文章核心观点 - 近15年中国实体企业产业转移呈现三大格局:向省内周边地市迁移、朝国内其他省份转移、以及向海外布局 [1][2][3] - 产业转移的驱动因素包括成本因素和产业层次跃升,实现了从成本驱动到集群协同的梯度升级 [2][3] - 中国企业出海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到装备制造引领的阶段跨越,目前正进行产能全球化布局 [3] - 产业转移增强了国内产业链韧性,但企业仍面临创新转化不足、人才供应失衡和地缘冲突等挑战 [4] 产业转移格局 - 深圳近七成制造企业整体迁移至广东省内周边地市如东莞、中山、佛山、江门 [1] - 电子信息行业(电气、机械、通信设备制造等)成为主要外迁领域 [1] - 国内转移呈现高端留省内、低端环节外移的分化趋势,中西部地区承接项目数量和投资额显著增长 [2] - 形成成渝电子信息集群、武汉长沙光电子走廊、郑州智能终端基地等核心承接区 [2] 国内转移驱动因素 - 成本因素:东部工业用地成本是中西部地区的2-3倍,人力成本差距达30%-40%,中西部地区企业所得税有15%优惠政策 [3] - 产业层次跃升:转移是产业链垂直分工的区域优化,东部聚焦研发设计与高端制造,中西部承担中试生产与零部件配套 [3] - 10多年间逐渐取消下放行政许可事项超1000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2] 海外转移进程 - 2010-2017年:劳动密集型先行(纺织业、手工业为主),中国纺织机械进口增速连续5年超20% [3] - 2018-2023年:装备制造出海加速,机械、电力设备行业资本品出口增速达10%-20% [3] - 2024年至今:产能全球化布局,以汽车、蓄电池为代表,海外建厂增速达30%左右 [3] - 对外投资重心从拉美、欧美转向东盟,泰国、越南成为核心承接地 [3] 转移成效与挑战 - 通过中欧班列降低了物流成本,增强了国内产业链韧性 [4] - 创新转化不足,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 [4] - 人才供应失衡,例如西安半导体人才缺口达5万人 [4] - 地缘冲突与关税壁垒加剧供应链不确定性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