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糖摄入
搜索文档
藏在儿童辅食里的糖:隐秘的“马甲糖”与无白砂糖标签下的替代糖
北京商报· 2025-10-15 16:45
行业营销实践与消费者认知 - 多个主流婴幼儿食品品牌,包括英氏、爷爷的农场、宝宝馋了,在产品中使用隐蔽形式的糖,如以“无添加白砂糖”为宣传噱头却添加冰糖,或在面向6月龄以上婴幼儿的零食中加入浓缩果汁、海藻糖等“游离糖”[1] - 企业利用“无添加白砂糖”作为核心卖点进行推广,但实际添加冰糖或海藻糖以调节口感,并试图从传统食疗角度解释冰糖与白砂糖的区别,但未能提供具体含量数据[5] - 消费者对糖的识别多停留在“白砂糖”等显性名称,对“浓缩梨汁”、“海藻糖”等“马甲糖”的游离糖属性认知不足,导致知情选择困难[7][13] 产品标注与适用月龄问题 - 产品适用月龄存在模糊表述,例如英氏产品属于品牌定义的“4阶”对应13-18个月,但包装和电商页面却标注“适合6月龄以上”,客服回应存在前后矛盾[6] - 品牌客服先称1-5阶零食都符合婴标且6个月以上可以食用,后被追问时又改口称含糖产品适合13月龄以上,造成宣传与实际指引错位[6] 糖分类型与健康影响 - 冰糖与白砂糖的主要成分均为蔗糖,在人体内的代谢路径和最终产物无本质差异,对婴幼儿牙齿健康及口味偏好形成有潜在影响[5] - 浓缩果汁、海藻糖、果葡糖浆等成分均属于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游离糖”,其吸收速度快,可能增加婴幼儿龋齿、未来代谢性疾病风险,并可能导致腹泻、腹胀等肠胃问题[9] - 儿科医生与养育专家强调,1岁以下婴儿不建议摄入任何形式的游离糖,1岁后应尽量减少接触糖,3岁后如需添加也应严格控制摄入量[9] 行业标准与监管环境 - 现行婴幼儿辅助食品国家标准(GB10769)采用“限糖不禁糖”原则,对添加糖总量设置上限而非彻底禁止,2010版标准限量为1.8g/100kJ,2026年将实施的新标准收紧至0.6g/100kJ[11][13] - 在现行标准下,只要添加量符合规定即属合规,但标准保障的是“安全性”而非“健康合理性”,对1岁以下本应零糖摄入的婴儿而言,符合国标的产品仍可能存在潜在健康风险[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