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升即走制度

搜索文档
“非升即走”将走向何方
经济日报· 2025-08-24 06:18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趋势 - 多所高校在人才招聘中明确取消"非升即走"要求 旨在对异化现象进行集体纠偏 [1][3] - 该制度源于美国 20世纪90年代由清华大学率先引入 旨在通过竞争机制提升科研产出 [1] - 数据显示实施后高校科研产出有较大幅度增长 但伴生评价标准失衡及学术生态扭曲等问题 [1] "非升即走"制度现存问题 - 晋升标准过度依赖论文数量和项目级别 形成"唯论文""唯帽子"导向 教学和社会服务职能被边缘化 [1] - 部分高校聘期淘汰率超过90% 存在"临时涨价"变更晋升标准现象 教师缺乏明确预期 [1] - 催生大量"短平快"研究 滋生数据造假和论文挂名等学术不端行为 重考核轻培养现象普遍 [1] 全球博士人才供需状况 - OECD38个成员国博士学位持有者数量1998-2017年间几乎翻番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增长更迅猛 [2] - 《自然》杂志2020年调查显示 48%受访博士后研究超3年 30%做过2-3轮博士后 [2] - 哈佛大学曾因该制度错失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凸显制度对原创研究的限制 [2] 制度改革方向 - 评价标准从"唯成果"转向多维度 注重课堂质量与论文质量平衡 [3] - 建立全过程护航机制 提供足额启动经费 中期诊断和延期考核等柔性环节 [3] - 构建多元评聘体系 引入教授委员会 学术委员会 校外同行和学生参与 配套透明申诉通道 [3] 配套保障措施 - 完善职业年金 人才流动市场和跨行业再就业培训等社会保障托底机制 [3] - 加强博士招生顶层规划 应用学科引导市场化就业 基础学科扩招需审慎 [3] - 推动制度从"淘汰焦虑"向"护航成长"转变 为原创研究提供"十年磨一剑"的从容环境 [4]
如今的“青椒”,更容易早逝吗?
虎嗅· 2025-04-30 15:15
高校教师健康状况 - 超9成高校教师体检异常,70%处于亚健康状态[1] - 2014-2018年间高血压、高血糖及甲状腺结节等慢性病检出率逐年攀升[2] - 甲状腺结节与乳腺结节检出率分别比同龄群体高9.95%和7.42%[4] - 肿瘤性疾病异常率明显偏高[4] 职业负荷与工作时间 - 高校教师每周工作时间从2007年的40小时增至2014年的45小时[5] - "双一流"建设高校教师周均工作时间达59小时[5] - 30.86%青年科研人员每周工作超60小时[15] - 83.38%受访者认为青年科研工作者健康状况普遍不佳[15] 心理健康问题 - 25%科技工作者有抑郁情绪,50%以上有焦虑症状[6] - 月收入6000-8000元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最低[6] - 教育培训与科研行业抑郁症患者比例第二高[9] - 抑郁和焦虑问题呈现逐步上升趋势[9] 职业压力来源 - 88%大学教师承受中重度压力[12] - 70%压力源于"科研与论文发表要求"[12] - 60%压力来自"学校的制度和官僚主义"[12] - 57%压力来自"工作量"[12] 学术竞争环境 - 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率仅11.66%,青年基金15.54%[13] - 部分一本高校"非升即走"通过率不足10%[15] - 入职门槛逐年抬高:更年轻年龄、顶级期刊论文、国家级项目、海外经历[15] - 中青年教师过劳死人群平均年龄46.13岁[18] 历史对比与制度变革 - 20世纪80年代教师重心在于上课教学,无论文和课题压力[13] - 2022年科技部推出减负行动3.0[20] - 2024年提出为高校教师减负松绑[20] - 部分高校取消"非升即走"、推进分类评价改革[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