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音乐审美
icon
搜索文档
从一首改编歌曲引发的争议说起(锐见)
人民日报· 2025-06-17 06:13
青年文化表达与网络文艺生态 - 音乐综艺节目中年轻歌手对《李白》的改编引发社交媒体热议,改编版强化电子国风特色并加入游戏梗念白,形成两极分化的公众评价[1] - 互联网时代年轻人音乐审美从"听音乐"转向"听自己",更注重音乐与自身关联性而非单纯艺术性,音乐成为情感调色盘[1] - 文艺作品价值实现转变为创作者、观看者与平台共同作用的结果,艺术成为情绪、态度、情感的多元载体[2] 互联网时代的审美碰撞 - 短视频、直播、AIGC普及降低创作门槛,弹幕和二创等形式推动文艺接受形式多元化,加剧不同代际间的审美评价碰撞[2] - 年轻观众形成"生活即文艺"的认知习惯,通过文艺创作和接受表达自我,其寄托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需要行业正视[2] - 数字广场中不同文化诉求用户的情感错位直接表现为文艺领域的审美交锋,行业应通过对话寻求共生而非强行统一标准[2] 青年文化的发展路径 - 青年文化表达本质是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自我定位探索,呈现从解构到重构的转变特征[3] - 行业需平衡包容与引导,既要保持青年文化活力,又要推动其精神升华和价值沉淀[3] - 青年表达需完成从"爽一下"的表层快感到"立得住"的持久价值转化,实现情感抒发到自我建构的成长[3]
为什么都要踩一脚《跳楼机》?
虎嗅APP· 2025-05-12 21:22
核心观点 - 当前华语乐坛爆款歌曲的成功更多依赖情绪共鸣和算法推荐,而非传统音乐品质[5][11] - 市场数据显示《跳楼机》和《新封建说唱2025》等"低质量"歌曲取得商业成功,前者半年收入达4000万元[7][9] - 行业出现"黄金三秒"法则,短视频平台加速了音乐消费的碎片化趋势[14][20] 市场表现 - 《跳楼机》在QQ音乐、网易云双平台收藏量突破1000万,QQ音乐热歌榜在榜137期[7] - 《跳楼机》获得腾讯音乐榜双白金认证,并在东南亚市场取得突破[7] - Cloud9凭借Diss曲从无名新人获得综艺邀约,商业价值快速提升[9] 创作特征 - 网络神曲普遍存在文学性与音乐叙事逻辑缺位的问题[13] - 作品倾向于采用短平快的情绪刺激,忽略词曲逻辑严谨性[13] - 常见创作手法包括意义不明的词藻堆砌、断片式旋律拼接[13] 行业趋势 - 短视频平台成为音乐传播主要渠道,下沉市场影响力显著[14] - 算法推荐机制推动情绪驱动型作品占据市场主流[11] - 音乐审美标准多元化,艺术性与商业价值出现分离[15][16] 商业模式 - 爆款歌曲通过流量变现能力超越传统音乐作品[18] - 音乐人开始主动适应市场偏好,调整创作方向[16] - 国际市场上K-Pop等已验证类似商业逻辑的有效性[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