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项目制培养模式
icon
搜索文档
工科硕博士培养,校企牵手能擦出什么火花
新华网· 2025-07-16 10:44
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是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力量,2022年起已公布三批名单,高校与企业协同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工程师[1] - 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硕士生2100多名即将毕业,浙江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是重要参与者,已培养747名毕业生,其中89人为首批试点硕士生[1][3] - 培养模式采用"一年在校+两年在企"的校企联合机制,校内外双导师制和项目制培养,注重实践能力与实际问题解决[2][7] 校企联合培养案例 - 浙江大学新能源电网技术与绿氢项目硕士生丁琦欣通过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实践,参与分布式光伏接入调研,强化工程一线能力[2] - 深圳正浩创新科技企业导师带领硕士生薛旭池研究储能双向逆变器,推动移动电池为大功率家电充电的技术落地[5] - 中石油企业导师提出深层油气田数智化等课题,高校形成"AI+能源"研究方向,学生参与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绿电驱动稠油开采项目[9] 项目制培养机制 - 浙江大学"智慧能源"项目打破专业限制,每年招收20多名动力工程、电气工程等背景学生,依托国家重大专项或企业攻关课题培养[7] - 项目立项需满足国家关键领域需求,组建校内外导师团队并搭建课程体系,如钟崴团队围绕"双碳"战略成功申报智慧能源项目[7][8] - 学院项目从最初4个扩展至最多25个,动态调整设置以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成为产学研合作重要载体[9][10] 企业深度参与模式 - 全国试点高校发布200多门核心课程,企业提供5000多个研究课题,2000余名一线总师和1.2万余名企业导师参与培养[12]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蔚伟等企业导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全程参与学生研究方向确定和论文指导[13][14] - 中国船舶集团七一五研究所成立校企导师团队,在培养全周期共同把关,提升人才与产业需求匹配度[14] 培养成效与行业影响 - 工程硕博士可凭实践成果答辩获得学位,论文课题更聚焦企业实际问题,如短期光伏功率预测等[10] - 培养模式帮助高校精准把握企业痛点,如杭州士兰微电子通过合作促进产学研融合,赋能产业发展[16] - 浙江大学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确保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16]
文新街道为社工成长 提供多维赋能
杭州日报· 2025-04-29 10:31
社工培训活动 - 西湖区文新街道举办2025年"赋能成长・蓄势前行"专题培训课堂 共有80余名辖区社工参与 [1] - 首堂培训课由浙江工商大学马良授课 深度解读新时代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路径 [1] - 培训课程覆盖理论授课 心理干预 智能工具应用 案例研讨等六大模块 持续4月至10月 [1] - 培训采用非填鸭式教学 旨在打造难点问题会诊室 治理经验分享堂和社区骨干孵化池 [1] - 街道已形成师徒结对传帮带 成长学院系统赋能 技能比武实战练兵的全链路闭环培养体系 [1] 社工队伍现状 - 文新街道现有专职社工201名 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99% 包括5名硕士研究生 [2] - 持证社工160名 持证率达79.6% 其中中级社工84名 高级社工1名 [2] - 今年有76名社工报考更高等级职业水平考试 展现强劲专业成长动力 [2] 社区治理规划 - 街道计划打通理论—实践—创新链条 探索项目制培养模式 [2] - 重点培养社工在民生服务 矛盾调解 数字化改革等领域的专业能力 [2] - 目标是将社工培养成既有温度又有专业度的社区治理专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