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卓越工程师培养
icon
搜索文档
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迈入新阶段
中国青年报· 2025-07-22 19:44
山东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山东大学举办2025年卓越工程师培养高端论坛暨校企导师交流会,常务副校长吴臻和中国中铁人力资源部副部长周翔出席致辞 [1][3] - 会议揭牌威海、青岛、苏州、深圳4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分院,依托地方研究院和校区建立,推动培养体系专业化 [3] - 学院组建7家工程师技术中心,涵盖安全与智能建造、元宇宙、半导体材料等领域,聚焦实践教学、课题攻关和协同创新 [3] 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 - 首批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领域召集人获聘,覆盖新材料、工业母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等领域,强化校企合作 [3] - 为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代表颁发聘书,促进联合指导机制 [3] - 举办4场校企导师交流会,探讨项目制育人、工学交替实践等议题,并解答学生问题 [4] 行业专家参与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理工学院院长曹庆华、中国兵器人才研究院副院长马小花等专家作主题报告 [3]
工程师红利,注入新动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7 12:05
工程师培养政策与需求 - 卓越工程师被列为国家4支战略人才力量之一[1] - 2022年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 首届2100多名工程硕士毕业[1][3] - 中国STEM专业毕业生每年超500万人 拥有全球最大工程师队伍[3] - 71%首届毕业生留在本领域企业就业 精准服务国家战略[2] 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 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由高校(清华/浙大等)联合企业(航天科工/宝武钢铁等)建设[3] - 学制采用硕士"1+2"、博士"2+3"模式 企业导师全程参与[9] - 67名首届硕士以实践成果替代论文申请学位[10] - 中国电科与34所高校联合培养900多名学生 提供1200余项企业课题[12] 关键技术领域突破 - 聚焦半导体/人工智能等18个关键领域 建设201门核心课程[14] - 中国石化联培生研发的环保型抗高温降滤失剂需攻克5项技术指标[10] - 北航通过跨学科技术(航空发动机设计)解决半导体企业芯片清洗难题[13] - 微纳中心提供2500平米超净实验室 支持芯片全流程研发验证[13][14] 国际标准与未来规划 - 将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填补国际硕博工程教育认证空白[17] - 2030年目标推动超50%工程培养单位自建卓越工程师学院[16] - 向67个专业学位类别推广产教融合机制[17] -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3]
工科硕博士培养,校企牵手能擦出什么火花
新华网· 2025-07-16 10:44
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是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力量,2022年起已公布三批名单,高校与企业协同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工程师[1] - 首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硕士生2100多名即将毕业,浙江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是重要参与者,已培养747名毕业生,其中89人为首批试点硕士生[1][3] - 培养模式采用"一年在校+两年在企"的校企联合机制,校内外双导师制和项目制培养,注重实践能力与实际问题解决[2][7] 校企联合培养案例 - 浙江大学新能源电网技术与绿氢项目硕士生丁琦欣通过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实践,参与分布式光伏接入调研,强化工程一线能力[2] - 深圳正浩创新科技企业导师带领硕士生薛旭池研究储能双向逆变器,推动移动电池为大功率家电充电的技术落地[5] - 中石油企业导师提出深层油气田数智化等课题,高校形成"AI+能源"研究方向,学生参与新疆克拉玛依油田绿电驱动稠油开采项目[9] 项目制培养机制 - 浙江大学"智慧能源"项目打破专业限制,每年招收20多名动力工程、电气工程等背景学生,依托国家重大专项或企业攻关课题培养[7] - 项目立项需满足国家关键领域需求,组建校内外导师团队并搭建课程体系,如钟崴团队围绕"双碳"战略成功申报智慧能源项目[7][8] - 学院项目从最初4个扩展至最多25个,动态调整设置以提高人才培养效率,成为产学研合作重要载体[9][10] 企业深度参与模式 - 全国试点高校发布200多门核心课程,企业提供5000多个研究课题,2000余名一线总师和1.2万余名企业导师参与培养[12] - 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蔚伟等企业导师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全程参与学生研究方向确定和论文指导[13][14] - 中国船舶集团七一五研究所成立校企导师团队,在培养全周期共同把关,提升人才与产业需求匹配度[14] 培养成效与行业影响 - 工程硕博士可凭实践成果答辩获得学位,论文课题更聚焦企业实际问题,如短期光伏功率预测等[10] - 培养模式帮助高校精准把握企业痛点,如杭州士兰微电子通过合作促进产学研融合,赋能产业发展[16] - 浙江大学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确保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16]
校企联动 自主培养高端人才
科技日报· 2025-07-16 09:00
校企联动培养高端人才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硕士张百川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完成5轮中试放大实验,成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 [1] - 首批专项试点工程硕士2100多名毕业生中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 [1] - 教育部联合9部门2022年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3年成效显著 [1] 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 已建立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和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 [2] - 校企协同建设201门核心课程覆盖18个关键领域,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免费共享 [2] - 企业提供5100多个产业一线研究课题作为工程硕博士科研选题来源 [2] - 校企联合建成300多个工程师技术中心支持真实环境科研 [2] 企业参与培养机制 - 北方华创科技集团创立成果导向评价机制,以实际工程成果替代学术论文作为毕业依据 [2] - 企业导师定期评估学生课题进展,首批试点学生全部参与核心研发项目且表现优异 [2][3] - 3年累计吸引40多名优秀学生参与企业联合培养 [3] 就业与未来规划 - 首届专项试点工程硕士71%留在本领域企业就业 [4] - 教育部计划2030年前推动超半数工程硕博士培养单位自主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 [4] - 培养模式将向全部67个专业学位类别推广 [4]
首届卓越工程师试点硕士今年毕业
北京青年报· 2025-07-16 03:16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进展 - 2022年起中组部教育部等9部门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 首届卓越工程师专项试点工程硕士2100多人毕业 整体高质量就业 本领域企业就业率达71% [1] - 打破传统"学科化院系制"培养模式 支持高水平大学联合一流企业建设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构建校企协同培养新型实体平台 [1] - 聚焦18个关键领域打造核心课程 企业提供5100多个产业一线研究课题作为学位论文选题来源 联合建成300多个工程师技术中心 [1] 学位评价体系改革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2024年1月施行 将实践成果与学位论文并列作为答辩基本内容 首批毕业生中67人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 [2] - 发布工程硕博士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基本要求 打破"唯论文"评价壁垒 北航出现首位以实践成果取得学位的研究生 [2][3] 校企协同培养实施案例 - 北航联合26家联培企业制定培养方案 建设核心课程体系 实行"一生一组工学交替"模式 83名首届毕业生产生创新成果178项 [3] - 北航工程师技术中心"微纳中心"设置十余个实验室 学生在院士首席科学家项目中学习 93.1%毕业生选择关键领域企业就业 [3] 未来推广计划 - 教育部将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向所有工程硕博士推广 下半年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试点学院认证工作 [2] - 2030年目标推动超半数工程硕博士培养单位自主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 培养模式将扩展至67个专业学位类别 [2]
课堂无缝对接产业线 华东理工大学在“实战”中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
中国新闻网· 2025-06-27 15:09
人才培养模式 - 华东理工大学通过"五个一"模式对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进行流程再造 包括"一批攻关课题"项目牵引 "一流学科集群"平台支撑 "一企一策定制"育人方案 "工学交替一体"培养模式 目标是锻造"一支卓越工程师队伍" [3] - 学校联手行业龙头重构培养链条 围绕七大关键领域开设领域素养课 领域核心课 领域方向课 重点建设人工智能课 校企联合课程 实践案例课程 学科交叉课程和前沿讲座课程 目前已开设领域核心课120余门 立项建设20门"人工智能+"课程 23门校企联合课程 [4] - "生物催化与分子工程"课程采用校企联合教学模式 企业专家深度参与教学大纲制定 课程包含理论基础 实践训练与PBL三个环节 建立"课程-实习-就业"三级认证机制 PBL高分学生可跳过企业技术面试 [4] 校企合作实践 - 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中航商发)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 提供专业实践课程 企业行业专家给予学生培训和指导 [1][3] - 学生驻企期间能同时获得学校师资培养和企业专家指导 应用技能和科研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参与的工作直接应用于国产发动机研制 [3] - 校企联合推动"三个对接" 包括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对接 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提升育人效能 [5] 人才培养成果 - 华东理工大学首届工程硕博士专项毕业生张于波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应用技能和科研能力显著提升 毕业后入职中航商发控制系统部 [1][3] - 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以国家战略 企业发展急需的工程项目为导向 2022年是专项实施第一年 通过企业行业专家和学校学术专家联合面试遴选学生 [1]
重庆大学首届工程硕博士毕业 首次出现以实践成果获得硕士学位毕业生
中国青年报· 2025-06-26 20:21
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 - 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于2023年6月正式揭牌,是教育部与国资委联合建设的首批试点学院之一,也是西南地区唯一入选高校[5] - 学院首创"N+2"战略领域聚焦模式,精准对接智慧能源、生物医药等国家急需领域,同时布局智联网联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应用创新两大方向[8] - 目前已与30余家头部企业开展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在读学生达399名[5][8] 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 构建贯穿招生、培养方案制定到课题选择的全流程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师资互聘、课程共建、平台共享[8] - 毕业生代表董震通过实践成果答辩获得硕士学位,成为重庆首位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毕业生,并入职联培企业南方电网储能股份有限公司[3] - 按照"一企一中心"布局推进校企工程师技术中心建设,未来将合作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及全球储能竞赛[9] 人才培养成果 - 首届毕业生在百兆瓦时级储能项目等国家重大需求领域参与关键技术攻关,形成实践导向的培养特色[3][5] - 工程硕博士专项旨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学生在聚焦核心技术的创新实践中快速成长[5] - 培养体系强调校企协同与系统化改革,目标是为国家重大战略输送生力军[8]
三院士亲笔寄语 勉励西电首届工程硕博士专项研究生“逐梦启航”
中国青年报· 2025-06-25 20:31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专项研究生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与联培企业深化产教协同 推动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重构 通过校企双导师制 80%以上实践选题为重大工程项目[3] - 专项研究生培养模式改变传统单主体育人 校企共同招生培养选题和共享成果 工学交替模式提升工程技术能力 获批全国改革案例[3] - 首届工程硕博士专项研究生毕业40余人 近半留在联培企业就业 超60%从事国防军工行业 实现"招得来留得下用得好"[4] 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进展 - 西电作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 与中国电科等9家企业3年招收70余名专项研究生 2025年联合培养规模将居全国前列[4] - 校企导师以学生培养为契机开展联合项目研究 中国电科二十所联合培养人数从2人增至8人 同步实现人才储备与科研攻关[5] 专项研究生培养成效 - 学生通过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研发 覆盖雪域高原至沿海地区的国防装备实践 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4] - 中国电科二十研究所配备首席科学家作为企业导师 学生直接参与新型设备研发 研究成果转化为国之重器[4][5] 未来发展规划 - 西电将以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为平台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持续深化培养改革 构建信息技术工程总师培养体系[5]
不写论文也能毕业?山大一学生用实践成果获得硕士学位
中国青年报· 2025-06-21 23:23
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 山东大学与17家国内头部企业共建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长期机制,实行校企双导师制[3][5] - 培养方案明确要求研究生每月赴企业试验并汇报进展,校企联合制定课题并贯穿培养全过程[5] - 歌尔股份通过该模式实现技术突破与人才沉淀,加速了高校成果转化与企业文化融入[5] 技术创新与行业应用 - 研发成果"非球面树脂光学镜片精密胶合设备"将组装精度控制在1微米(头发直径1/60),效率较传统提升2倍[3] - 技术有效解决VR眼镜镜片变形扭曲、佩戴眩晕问题,整体水平达行业先进[3] - 歌尔股份VR眼镜精密胶合改进项目成为首批试点课题,成果将直接应用于生产线[3][5] 教育评价体系改革 -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明确专业学位可按实践成果答辩,山东大学出台细则规范7类实践成果形式及全流程评审标准[6][7] - 评审委员会中企业专家占比超50%,王茜的4 5万字研发报告及设备视频通过创新性可行性双认证[7] - 全国首批试点专项中已有67名学生以专利、产品设计等创新成果申请学位[7] 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 - 研究生通过工学交替模式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攻坚,校企联合申请专利及发表论文[5] - 歌尔股份为人才提供机械开发岗等实践平台,推动光学元件制造技术持续迭代[8] - 改革专项通过评价体系调整撬动产教融合,针对性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