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

搜索文档
在木里,触摸香格里拉的心跳
四川日报· 2025-08-22 05:44
历史与起源 - 香格里拉村原名其拉村 1953年建村登记时使用其拉名称 1983年重建后恢复老名字[1] - 1928年约瑟夫·洛克首次探索该区域 通过《国家地理》将影像文字传播至西方世界[2] - 1933年詹姆斯·希尔顿依据洛克记录创作《消失的地平线》 塑造香格里拉文学形象[2] - 该村被认为是香格里拉概念的源头 洛克当年称其为嘎洛即现今香格里拉村所在地[2] 地理与自然特征 - 位于横断山脉深处 地处木里与稻城亚丁交通要道 海拔较高[3] - 拥有仙乃日 央迈勇 夏诺多吉三座雪山 水洛河与白水河在此交汇[2][3] - 包含原始森林 高山草甸 都鲁湖 五彩圣湖等多样生态系统[3] - 四季景观分明:春季高山杜鹃盛开 夏季草甸花卉绽放 秋季林相金黄 冬季雪景壮观[3] - 当地传说将雪山视为格萨尔王神驹蹄印 最高峰布姆达娃被视为月亮女神[4] 基础设施发展 - 2014年前物资完全依赖人背牲口驮 食盐等生活物资极为稀缺[6] - 2015年实现通电 首次使用电灯照明[6] - 2016年公路贯通 至水洛镇车程从两天两夜缩短至40分钟[6] - 2016年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村 开始旅游开发[7] - 2020年实现脱贫 村民收入显著提升[7] 旅游与经济转型 - 传统木楞房改造为旅游住宿 开始提供酥油茶等特色服务[7] - 当地牧民转型为登山向导 向游客讲述雪山历史文化[7] - 在发展过程中保持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平衡[7] - 通过旅游业实现收入增长 同时保持对自然环境的敬畏[7] 文化价值与定位 - 被视为香格里拉概念的地理与文化源头[2][5] - 洛克曾评价其为"这辈子再没见过这般撼人心魄的风景"[5] - 代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坚守[7][8] - 从偏远山村发展成为具有文化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6][7][8]
未来五年30款新车,海外销量贡献力争近半,深蓝汽车“内外”全线发力
北京商报· 2025-07-30 22:47
公司战略与目标 -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2030年整车产销规模目标达500万辆[3] - 公司推进"香格里拉""北斗天枢""海纳百川"三大战略计划[3] - 深蓝汽车定位中高端主流新能源市场 提供15万-30万元纯电/增程产品[3] 产品规划 - 8月1日发布深蓝S05 620km长续航版及全球首搭3nm车规级芯片的深蓝L06[7] - 8月起进入新车密集投放期 每半个月推出一款新产品持续2个月[7] - 未来五年将累计推出30款主流车型和差异化车型[7] - 深蓝L06全系标配激光雷达 预计四季度正式上市[7] 技术发展 - 明年发布120公里/小时碰撞不起火电池和全球集成度最高效率最高电驱[10] - 中长期发布下一代先进电池等原创性技术[10] - 全面普及全场景NOA 发布L3/L4智驾辅助[10] - 实现全域AI智能座舱 打造全球算力最高可持续进化座舱系统[10] - 携手斯达半导体布局下一代先进功率半导体芯片[10] 市场表现与目标 - 深蓝汽车累计销量突破50万辆 成为央企新能源销量冠军[10] - 上半年交付量同比增长71%[10] - 下半年挑战18万-20万辆销售目标[7] - 海外市场已覆盖66个国家及地区[10] 全球化布局 - 落实"海纳百川"计划加速出海 覆盖东南亚中东非中南美欧亚欧洲五大区域[10] - 今年海外月度销量贡献达6000-8000辆[10] - 今年覆盖全球约90个国家及地区 实现5.6万辆海外销量目标[11] - 未来海外销量贡献占比将达1/3至1/2[11] - 2030年挑战38万辆海外销量目标[11]
沈卫荣|寻找香格里拉——妖魔化与神话化西藏的背后
新浪财经· 2025-07-23 13:12
香格里拉概念的起源与演变 - 香格里拉最初出现在1931年英国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被描述为雪山环绕的世外桃源,拥有中央供暖、大图书馆、世界艺术珍品等现代设施[4][5][6] - 该概念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对理想社会的渴望,结合了1929年经济大萧条后人们对精神慰藉的需求[6][7] - 香格里拉居民存在明显种族等级:西藏人作为仆人生活在山谷,外族精英则居住在高层建筑,体现帝国主义意识形态[8] 西方对西藏的认知建构 - 西方文献最早涉及西藏的记载可追溯至希罗多德《历史》(公元前5世纪),包含蚂蚁淘金等神话传说[13] - 马可·波罗虽未到过西藏核心区,但在《游记》中强化了西藏人擅长魔术的形象,相关记载与元代汉文文献《佛祖历代通载》存在交叉印证[14] - 17世纪葡萄牙传教士Andrade首次进入西藏后,错误认为藏传佛教仪轨与天主教相似,形成"重新发现天主王国"的认知偏差[15] 西藏形象的两极化演变 - 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等思想家将西藏视为东方专制典型,康德、黑格尔批判活佛转世制度为"非理性"[16][17] - 19世纪起出现神话化倾向:传教士记载的"头盖骨哲学"被康德解读为超越死亡的智慧,纳粹曾派遣考察团寻找"雅利安人种起源"[18][19] - 20世纪《西藏死亡书》英译本出版后,藏传佛教被包装成"满足世俗喜乐与精神解脱的指南",推动西藏成为西方精神符号[20] 商业化与政治化现象 - 1937年好莱坞电影《消失的地平线》使香格里拉概念大众化,后续出现香格里拉酒店连锁品牌(主要布局东亚)等商业开发[9] - 云南中甸更名香格里拉的行为被批评为"内部东方主义",即按照西方想象重构本土文化以迎合外部期待[10] - 当代西方"西藏热"本质是将虚拟西藏作为精神超市,90%相关叙事与现实西藏脱节[11][12][21] 认知偏差的深层机制 - 西方对西藏的妖魔化/神话化均服务于自我认同需求,80%记载与真实西藏无关,反映其社会文化变迁史[21] - 当前西藏形象被简化为"绿色和平标本",这种建构阻碍了对西藏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认知[22] - 藏学研究起源与民族主义、帝国主义存在共生关系,如匈牙利学者乔玛的研究直接受英国殖民军官资助[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