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能物理
icon
搜索文档
杨振宁逝世:“我知道已经有人为我写好讣告”
虎嗅· 2025-10-18 14:17
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合作与分歧 - 杨振宁与李政道于1946年相识,1957年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3] - 两人友谊因荣誉份额和论文署名顺序("杨和李"还是"李和杨")等问题出现裂痕,矛盾不断累积,于1962年正式决裂,不再来往 [3][4] - 1980年,中国政府曾在广东从化组织学术会议,并安排两人握手合影,试图促成和解,但杨振宁认为这种"中国式"解决方法并无实际作用 [5][6] 杨振宁与中国政府的互动 - 自1970年代起,杨振宁多次回国访问,受到周恩来等高层领导人接见,并就中国科学发展提出建议,如反对在资金不足时耗巨资投入高能物理研究 [12][14] - 1973年,杨振宁与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谈一个半小时,讨论科技哲学问题 [13] - 2003年,杨振宁定居北京清华大学,中央政府拨专款为其修建"大师邸",其年薪人民币100万元全部捐给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16] 杨振宁的婚姻与个人生活 - 1950年,杨振宁与杜致礼结婚,两人相濡以沫53年,育有两子一女,杜致礼于2003年10月去世 [17][18] -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结婚,两人年龄相差54岁,杨振宁表示翁帆使其避免了老年孤独生活,并对其健康照顾有加 [18][19][20][21] - 关于孩子问题,杨振宁考虑后认为"不宜要孩子",以免将来翁帆独自抚养困难;对于翁帆未来的再婚问题,杨振宁持开放态度,但翁帆曾对此表示不高兴 [22] 杨振宁对科学研究的观点 - 杨振宁认为获得诺贝尔奖对其物理研究方向本身无影响,但改变了其人生观,使其更意识到成就对全球华裔的意义,并促使他于1971年成为首批回美国知名华裔学者 [23] - 他指出诺贝尔奖虽有鼓励年轻人的正面作用,但也引发了许多争执和冲突,其与李政道的分歧即为一例 [24] - 对于中国科研水平,他认为中国科学发展速度惊人,但培养科学家需要更长时间的训练和传统建立,目前研究生质量优秀但信息灵通度不及国外 [25][27] 杨振宁对科技政策与教育的建议 - 杨振宁持续反对中国耗费巨资投入高能物理研究,认为该领域需要极大投入但成果难料,并举例某项目已花费一千亿美元却无成果 [29] - 他建议中国应发展专业的科学新闻报道队伍,需了解科学发展脉络和关键人物,类似美国已有媒体为其准备好详细讣告 [30] - 在高等教育方面,他主张中国大学不应简单与西方对比,可有选择地先將考古、建筑等有历史文化优势的学科打造成世界一流 [28]
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正式运行,中国高能物理领域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环球网资讯· 2025-08-27 07:29
项目进展 - 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于2024年8月26日成功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灌注并正式运行取数 成为国际上首个建成并运行的新一代大型中微子实验装置 [1] - 项目于2024年12月18日开始液体闪烁体灌注工作 [2] - 探测器自试运行以来已获取首批科学数据 核心性能指标全面达到甚至超过设计预期 [1] 技术规格 - 探测器位于广东省江门市地下700米 核心探测器为有效质量2万吨的液体闪烁体探测器 [1] - 主支撑结构为直径41.1米不锈钢网壳 内含直径35.4米有机玻璃球 [1] - 配备2万只20英寸光电倍增管和2.5万只3英寸光电倍增管及前端电子学系统 [1] - 灌注过程中将6万吨超纯液位差控制在厘米量级 流量偏差不超过0.5% [1] 科学目标 - 主要科学目标是判断中微子质量顺序 解决三代中微子质量轻重问题 [1] - 可探测53公里外台山和阳江核电站产生的中微子 并对太阳/超新星/大气/地球中微子开展研究 [3] - 开启对不活跃中微子及质子衰变等新物理现象的探索 [3] 国际合作 - 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 汇集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74个科研机构的700余名科研人员 [3] - 意大利米兰大学及国家核物理研究所教授强调项目成就得益于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 [3] 行业意义 - 标志着中国在高能物理领域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1] - 使中微子领域研究迈入国际领先水平 为中微子与天体物理前沿交叉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1] - 为研究地球/太阳和极端天体提供新手段 将与多个基础研究领域形成交叉合作 [3]
回家丨从荔枝林到科学城:陈和生院士的“家园”之旅
央视新闻· 2025-08-23 06:40
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 - 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能够在细胞级别上精准治疗肿瘤 仅针对癌细胞进行灭杀 对正常组织完全无影响[3] - 该治疗方法使患者治疗更方便且费用更低[3] - 最多两次治疗即可彻底杀死肿瘤细胞[5] 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设施 -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我国首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 世界第四台同类装置 被誉为探索微观世界的"超级显微镜"[15] - 装置年开放机时超5000小时 累计注册用户超8000人 已完成2000多项实验课题[15] - 实验大厅配备十多台谱仪 质子束流在环形加速器转两万多圈后能量提高20倍 可产生穿透力极强的中子束[6] - 中子束能穿透20厘米厚铝合金 陶瓷或生物组织 通过散射信号还原原子排列三维地图[6] - 靶站地基承重要求达每平方米100吨 不均匀沉降限值零点几毫米[18] 科技基础设施应用领域 - 为高铁车轮 飞机起落架等大型工业部件提供残余应力测量 承重能力达2吨[13] - 目前正承担C919飞机部件的研发测试工作[13] - 检测对象涵盖手机芯片 信号基站芯片及故宫博物院汉代文物等[8] - 装置90%实现国产化 建设经费仅为国外同类装置的1/3[19] 科研团队与社会影响 - 科研团队规模超800人 全年无休坚守实验室[18] - 2017年8月28日打靶成功时 获东莞市民自发为科研团队聚餐买单[19][21] - 装置选址东莞松山湖 原为荔枝林地 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