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宇称不守恒理论
icon
搜索文档
103岁杨振宁逝世:要做好物理,是要有品位和风格的
第一财经· 2025-10-18 21:26
2025.10. 18 本文字数:3599,阅读时长大约5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吴丹 10月18日,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 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就在10月1日,杨振宁友人还在社交网络发布先生103岁寿辰的现场照片。一缕阳光斜穿过玻璃窗, 将窗上"103"字样的气球与一束鲜花衬托出一片平和宁静的居家气氛。这场由清华大学邱勇书记带 着清华师生参与的低调家庭寿宴,像极了杨振宁的人生隐喻——在他一生研究的对称原理中,喧嚣与 静谧、宏大与精微,达成了百岁人生的呼应与平衡。 杨振宁说: "我这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我想,我在 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 去年1月,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在北京上映,导演之一史蒂夫·伯恩斯说,杨振宁的影 响力遍及全世界,"他取得的成就不仅仅关于美丽、复杂、开创性的物理学,还包括他对教育的坚持 和奉献。" 杨振宁的百年人生,经历了抗日战争、二战、冷战,也经历了中国从封闭、改革开放到经济腾飞的全 过程,他见证并推动着中国对科学的重新提倡,也 ...
103岁杨振宁逝世:要做好物理,是要有品位和风格的
第一财经· 2025-10-18 19:13
生平与逝世 - 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于10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 逝世前18天,清华大学师生为其举办了103岁寿辰家庭寿宴 [1] 学术成就与地位 - 杨振宁在物理学领域取得开创性成就,包括1954年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和1956年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后者使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6] - 其同事评价其罕见地齐聚了极高超的数学能力、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以及在中国文化复兴中发挥的团队精神三个特点 [3] - 杨振宁的物理品味形成于1938至1944年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时期,深受爱因斯坦、狄拉克和费米工作的影响 [6] - 1949年至1966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17年是其学术黄金期,产出最重要学术成果 [6] 家国情怀与贡献 - 杨振宁自认为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1] - 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后,他立即回国访问,成为首位回国访问的华裔科学家,并多次得到中央高层接见,搭建中美文化交流桥梁 [7] - 他力主恢复高考、重建科研体系,并将诺贝尔奖奖金捐赠给中国留学生基金会,培养数十位学科带头人 [7] - 他发起创立“科学探索奖”,并卖掉纽约长岛别墅,将积蓄投入筹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 [9] - 几十年间,其参与建立的中国一流物理实验室多达60多个,显著缩短了与国外物理基础设施的差距 [9] 晚年工作与生活 - 晚年回到清华园全职工作,保持每天十小时工作节奏,带领团队在高温超导、量子计算等领域取得突破 [10] - 他坚持为本科生开设《普通物理》课程,并鼓励青年学者科学研究需要抓住不放的执着精神 [12] - 与夫人翁帆合著《曙光集》与《晨曦集》,书中寄托了其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期望 [12][13]
杨振宁逝世:“我知道已经有人为我写好讣告”
虎嗅· 2025-10-18 14:17
在海峡两岸,杨振宁都是广为人知的名字。国共两党高层无不愿意亲近这位首获诺贝尔奖的华人。 2011年6月21日下午,在北京一家书店的二楼,杨振宁接受了《凤凰周刊》记者的专访。 前一天,在天津南开大学,众多物理界学者和南开的师生为杨振宁准备了一人多高的大蛋糕,庆祝他89 岁生日。杨振宁与侍伴一旁的翁帆手牵手,共同切下了第一刀。他们相差54岁的忘年恋,曾为一时之 谈。 新近始在大陆出版发行的《规范与对称之美—杨振宁传》特别加了这段情事的章节。为这段文字,来自 中国台湾地区的作者江才健曾颇费苦心。这本书9年前已有繁体字版,不过因为政府对于书中提及杨振 宁和同获诺贝尔奖的合作者李政道的争执有所避讳,未准允出版。 与李政道交恶始末 即使现在,与李政道交恶也是杨振宁不愿深谈的话题,只有少数亲友听他当面谈起过。 杨振宁从1946年和李政道见面认识,1957年因共同缔造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诺贝尔物理奖。不过, 他们的友谊随着分享荣誉份额大小开始出现裂痕,表现之一是论文的署名究竟应该是"杨和李"还是"李 和杨",分歧越来越多。 矛盾不断累积,1962年,杨振宁和李政道有一次长谈,积累的情绪得到集中宣泄,两个人都哭了。几个 月 ...
科学家中的科学家,杨振宁影响了什么
经济观察报· 2025-10-18 13:06
杨振宁的科学成就与历史地位 - 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也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12] - 科学界公认其最具突破性的成就包括宇称不守恒与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贡献覆盖场论、粒子物理、统计物理和凝聚态物理四大领域共13项重要贡献[18] - 被物理学家费曼·戴森评价为继爱因斯坦、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的卓越设计师,多位顶尖科学家称其为"百年不遇的天才"[6][8] 成长背景与教育经历 - 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接受7年扎实物理训练,1945年赴美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费米和"氢弹之父"泰勒[12] - 幼年受父亲杨武之教育影响,背诵唐诗古籍,儒家传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理念终身受益[11] -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停留17年,该院由奥本海默担任院长[12] 对中国科学界的贡献与影响 - 1971年在中美关系解冻后率先访问新中国,会见周恩来总理,明确提出中国应重视基础研究,促进政府恢复对基础科学的投入[20][21] - 帮助改变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让中国人意识到也能做最前沿科学,对亚裔群体产生深远影响[17][18] - 1999年退休后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帮助引进一批原本不可能回国的大师级科学家,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定海神针角色[22] 个人特质与领导力 - 具备神奇的直觉和简洁优美的表达能力,被评价为"最正常的天才",在科学争论中敢于坚持己见,不畏得罪他人[12][13][14] - 热衷提携后辈,主动引用并推介年轻学者的作品,在不同场合介绍小人物[18] - 晚年保持童心未泯,热爱美食与生活,将新居命名为"归根居",体现其落叶归根的情怀[23] 纪录片与历史资料 - 2024年1月纪录片《杨振宁:百年科学之路》在北京首映,展示未公开珍贵史料包括1957年诺贝尔奖授奖画面及与费米等物理学家的通信[5][6] - 影片由潘建伟、饶毅、施一公发起制作,得到杨振宁本人首肯,首映式聚集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顶尖科学家[5][6] - 纪录片结尾引用杨振宁自喻为在海滩捡到几个美丽贝壳的幸运者,强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