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体检

搜索文档
体检江湖恩怨录
36氪· 2025-08-07 14:36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体检行业面临公众误解,公众对体检与看病的边界不明确,导致对体检效果期望过高 [1] - 行业从三足鼎立(美年健康、爱康国宾、慈铭体检)演变为双雄争霸(美年健康、爱康国宾) [3][18] - 行业规模扩张遇瓶颈,美年健康体检中心数量从2019年703家下滑至2023年576家,爱康国宾从2019年120家增至2023年170家但增速放缓 [20][23] - 头部企业业绩下滑,美年健康2024年营收107.02亿元同比降1.76%,净利润2.82亿元同比降44.18%,瑞慈医疗2024年营收29.72亿元同比降1.56% [23][26] 行业发展历史 - 中国民营体检行业始于2004年,爱康网、慈铭体检、美年健康相继成立 [4][6] - 行业早期通过并购快速扩张,爱康国宾合并国宾医疗并收购新华卓越等,美年大健康合并沈阳大健康并收购深圳瑞格尔等 [7][9] - 2014年行业格局初定,美年健康以94家体检中心领先,爱康国宾50家,慈铭体检42家 [9] - 爱康国宾2014财年营收2.9亿美元超美年健康14.3亿元人民币,净利润3630万美元超美年健康1.5亿元 [9] 资本市场竞争 - 爱康国宾2014年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中国体检第一股",美年健康2015年借壳江苏三友登陆深交所成为"A股体检第一股" [12][13] - 美年健康2015年试图收购爱康国宾,报价从每股ADS 22美元抬至25美元,爱康国宾启动"毒丸计划"抵御 [18] - 慈铭体检2014年寻求出售,最终被美年健康收购,行业从三足鼎立进入双雄时代 [17][18] 技术与竞争困境 - 行业技术门槛低且升级空间有限,依赖设备而非医疗人才,公立医院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26] - 2023年全国健康检查5.25亿人次,三大头部企业合计接待量不足市场总量10% [26] - 行业陷入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存在"护士冒充医生"、"伪造检测结果"等乱象 [27] - AI体检技术被引入但普及需时间,且公立医院同样可能采用,技术突破需求迫切 [27] 市场反应与未来 - 资本市场对行业预期降低,美年健康股价从近70元跌至5元区间,瑞慈医疗股价腰斩 [27] - 行业需通过技术革新或新模式打破同质化竞争,重塑消费者和资本市场信心 [28]
爱康国宾被疑做“假体检”,张黎刚着急冲刺百亿营收
36氪· 2025-07-18 12:09
公司负面事件 - 北京律师张晓玲连续10年在爱康国宾体检未查出患癌风险,2024年确诊癌症晚期并骨转移,质疑公司存在误检漏检 [1][7]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爱康国宾累计1220条投诉,涉及服务费用与项目不符、体检过程敷衍、数据错误、诱导消费等问题 [3] - 2025年4月北京消费者赵先生体检显示甲状腺和肾异常,医院复检结果却显示未见异常 [10][11] - 2024年10月南京爱康国宾因违规操作被投诉,患者在不知风险情况下被拔牙后补签同意书,最终被罚款1.4万元 [14][15] - 2023-2025年公司累计收到卫健委行政处罚9次,其中6次涉及操作规范问题 [16] 行业监管漏洞 - 健康体检作为非严肃医疗业务,法律层面对误检漏检导致损害的判定较模糊 [5] - 民营体检机构规模化扩张存在先天缺陷,关键问题在于医护资质和医疗器械不足 [22][23] - 部分分支机构13%新招聘人员未在6个月内取得执业资格证,设备维护费用占比从3.2%降至1.7% [23] - 宁波市场监管部门检查出公司使用过期医疗器械,血沉仪超限服务5200多人次 [23] 公司发展策略 - 公司计划三年内实现百亿营收目标,重点发展口腔业务和AI体检 [25] - 截至2025年5月在全国54个城市设有170家体检、齿科与医疗中心,与800多家医疗机构合作 [22] - 口腔业务被视为第二大增长点,认为中国人口腔保健意识差带来巨大市场机会 [25] - AI体检布局旨在解决医师短缺问题并方便大数据收集 [25] 行业市场数据 - 全国健康检查人次从4.44亿增至5.49亿,涨幅23.72% [17] - 2023年行业市场规模达2356亿元,同比增长10.6% [17] - 2018年市场规模1511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3000亿元,年均增速约10% [18]